如何实现“马院+书院”协同育人?专家学者在贵州师范大学交流探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4 21:25 1

摘要:11月14日,全省高校“马院理论引领与书院实践协同”学术论坛与成果展示活动在贵州师范大学举行。来自省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深入探讨“马院+书院”协同育人的内在逻辑和践行路径,为推动该项工作发展献智献策。

11月14日,全省高校“马院理论引领与书院实践协同”学术论坛与成果展示活动在贵州师范大学举行。来自省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深入探讨“马院+书院”协同育人的内在逻辑和践行路径,为推动该项工作发展献智献策。

全省高校“马院理论引领与书院实践协同”学术论坛活动现场

探索思政课建设新模式

今年2月,贵州省委教育工委在全省高校启动“马院+书院”协同育人改革,这既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铸魂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固根相结合的鲜活实践,也是贵州高等教育事业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力量根基,推进思政课建设创先例、趟新路、出经验的创新探索。

贵州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军致辞

贵州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军在开幕式上说,自改革以来,各高校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搭建协同平台,实现了“理论引领+文化浸润”功能互补,构建起“理论有温度、文化有深度”的育人网络,形成了“学校党委领导、部门学院协同、师生共同参与”的育人机制,有效破解了院系分割、资源分散的难题。

其中,贵州师范大学在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建设新时代贵州特色铸魂育人引领示范基地、打造协同育人品牌、探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路径和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

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管新福致辞

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管新福介绍,贵州师范大学由校党委书记亲自负责中华文化书院筹建事宜,形成了高位推动、多方协同的建设格局,在加强硬件保障的同时,抽调文、史、哲等相关学科30余名骨干教师,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通识必修课教学团队精雕细琢课程质量,目前该课程已在理科学院全面开设。此外,强化核心课程建设,精心打造“中华文化根脉与贵州文化实践系列课程”,不断丰富“马院+书院”协同育人体系的内涵与外延。

中宣部理论局原副局长、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发言

“‘马院+书院’协同育人是贯彻教育立德树人根本宗旨的一种很好的模式。”中宣部理论局原副局长、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在开幕式上谈到,高校如何结合好这两者,首先需要理解好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什么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优秀体现在哪里等问题。

专家学者共话协同育人新实践

论坛上,嘉宾们畅所欲言,分享交流各高校在机制构建、平台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经验做法。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教育大国,强调对心智的启发。”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通过追溯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历史,揭示其精髓与当代价值。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许多结合点,将两者融合进行创造性转化和运用,对于文化发展的贡献一定是世界性的。

活动现场

贵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金凤认为,守正创新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是深入推进“马院+书院”协同育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等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她围绕思政课老师素养的基本内涵、提升路径等内容深入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看法。

“今天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已经成为我们深刻认识当前我国国情的重要途径,历史地理学能够回答中国历史发展中的许多问题。”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杨伟兵教授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知识育人和实践育人两方面进行阐述,带来了新的启迪。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院助理研究员李鹏以一张张古地图为例,展示了如何将政治文明、廉洁文化、城市规划理念等传统文化融入古地图课程中的实践探索。“我们致力于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图表达。”李鹏说,古地图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在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活动现场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刘志刚副教授分享了该校的经验做法,通过推进四维本科导师制,湖南大学建立起教学相长、师生情感笃厚的育人共同体,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大学书院制,在开展习礼育人、实践育人、课程育人、交流育人、科研育人的具体实践中,上好大思政课。

专家学者们不仅带来了独到的理论思考,更分享了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言之有物,引人深思。

本次活动的开展,不仅是我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协同育人新模式的一次有益探索,更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贵州教育报记者 岳端

图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

编辑 陈茜茜

二审 廖波

三审 赵宏斌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