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有业内传闻称,某上海创新药公司解散团队,成立清算小组,承担法律范畴内最小赔偿额。经多方确认,该企业指向的是曾经靠着大额BD“出圈”的同润生物。
李昀 吴妮 | 撰文
又一 | 编辑
“一点也不意外,他们去年就有解散的计划。”当一位投资人看到下面那一则消息时表示。
近日,有业内传闻称,某上海创新药公司解散团队,成立清算小组,承担法律范畴内最小赔偿额。经多方确认,该企业指向的是曾经靠着大额BD“出圈”的同润生物。
这家成立于2018年的公司,是药明生物孵化的创新药公司,主攻方向是双特异性抗体。这是一家年轻的初创企业,团队不大,在小巨头林立的张江园区一直有些默默无闻,直到2024年一笔BD交易彻底改变了公司命运。
2024年8月,同润生物与默沙东就CN201资产达成协议,以首付款约 7 亿美元现金预付款、最高6亿美元里程碑付款的13亿美元总付款获得业界关注。即使放到现在,这种首付款占总款高达一半的BD也并不多见。
CN201是一款CD3×CD19 双特异性抗体,引进自药明生物的WuXiBody平台,原本拟定适应证是用于复发或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和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但此前就业内人士透露,公司与默沙东的交易主要源自该药在自免领域被新发现的应用空间。
虽然公司公开的管线还有其它药物,包括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大分子药、一个PD-L1/TGFβ双抗、一个PI3K抑制剂,但由于资金紧张,公司也只能压缩管线,把几乎所有资源都投向CN201。
而现在,把手上唯一一张王牌打出的同润生物,决定带着所有筹码潇洒离场。
据知情人士透露,公司高层在BD达成后一直都有清算的计划。“他们的员工本来就不多,大部分都在各个招聘渠上关注机会。”
还有业内人士透露,团队准备把之前的管线二次包装,重新融资创立新公司。
从第一笔BD到公司清算,只有一年的时间。同润生物向创新药同行们展示了一条靠BD迅速通关的路线。
-01-
被幸运眷顾的TCE
背靠药明这棵大树,同润生物的起点很高:成立之初就获得来自药明生物、通和毓承、博裕资本及淡马锡等机构的1.5亿美元A轮融资。
当时同润生物从药明生物承接了CD3xCD19双抗项目CN201,用于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曾任药明生物新药开发服务部高级副总裁的李竞是这一管线的关键人物,据称他对CD3进行了弱化改造,从而降低了毒性风险。
此外,公司还引进了PI3Kδ/γ抑制剂Tenalisib在大中华区的权益(CN401),并探索其与CN201、CN202等项目的联合治疗方案。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的发展都算不上顺利。后续也就再也没有融资消息传出了。
根据公司创始人陈志宏回忆,在CN201 I期临床数据前,公司经历了很长一段时期的低谷。由于人手紧张,BD业务只由他一个人负责,常年需要在美国各种学术产业会议上奔走。
这种拮据,一部分是因为资本寒冬,另一部分是由于CN201这款药本身不被看好。CD3×CD19的靶点和TCE技术都不算新颖,在临床上的定位也比较模糊。很多投资人都会认为,同样使用CD19的CAR-T杀伤力更强,而使用CD19的ADC在设计层面灵活度又明显更高。
然而,2024年4月,Nature Medicine 发表了一篇CD3×CD19 TCE双抗的研究结果,证实了该药在b细胞驱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上的作用,并直接将这一过时领域翻新成MNC追捧的对象。
就在一个月之后,同润生物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上公布了CN201治疗复发性或难治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I期研究结果,并凭此得到了口头报告和壁报两个展示机会,也成功吸引了那些重新对这类管线感兴趣的MNC。
默沙东本身并不是一家以自免疾病药物见长的公司。但在肿瘤药物研发阈值抬升、自免蓝海不断扩大的当下,公司也需要尽早布局。2023年,默以高达10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自免公司Prometheus;2024年1月,又以6.8亿美元收购TCE多抗开发平台Harpoon。
有了平台之后,默沙东又多了一层购买TCE管线的动力:CD3×CD19在多款药物中已经证明了其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效果,而有了平台的助力,这类药物也可能扩展到RA(类风湿性关节炎)、MS(多发性硬化)等B细胞介导的疾病中。
-02-
上市剧本,改为解散剧本
从“上市剧本”转向“解散剧本”,同润生物的经历是近年来生物科技领域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故事。
同润最初的路径十分清晰:引进早期资产,推进至临床阶段,最终登陆港股市场。然而时运不济,2021年底港股市场开始大幅回调,公司不得不迅速调整策略,暂停其他管线,以极简团队将所有资源聚焦于CN201。
幸运的是,同润成功将CN201推进至一期临床,安全数据表现良好,临床进度也是领先的。但与此同时,公司估值已达3亿美元,难以吸引新基金接盘,而潜在收购方又只对管线感兴趣。最终,同润遇到了对非肿瘤管线需求迫切的默沙东,将CN201资产高价整体出售给默沙东。
同润未保留大中华区权益。所以,从交易达成的那一刻起,公司内部对清算已有预期,据悉,团队在交易后陆续离开,最终仅剩财务人员处理后续事宜。在核心管线高价出售后,剩余管线难以支撑原有估值,融资与上市路径均不再可行。此时,围绕有潜力的临床前资产另立新公司、重新融资,成为更现实的选择。
除CN201外,同润自主研发的PD-L1/TGFβ双抗CN202,一直未进入临床试验,估计被放弃了。面向泛实体瘤的ADC管线CN808002处于临床前阶段,或许仍存一定想象空间。
与同润生物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岸迈生物。同样深耕TCE领域,岸迈也曾面临行业低谷的考验,凭借NewCo获得一笔收入后,在资本寒冬中稳住了阵脚。
但岸迈生物BD出去的并不是核心管线,所以公司还能继续推进至IPO阶段。两家公司一个在出售后悄然退场,一个在坚持中等待新章,被资源条件与市场时机推着走向截然不同的结局。
来源: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