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靠粉丝打投的顶流,不靠营销炒作,凭借着实打实的演技,成为了无数观众心中“演技”的代名词。
提起“老戏骨”三个字,陈宝国的名字绝对是绕不开的存在。
不靠粉丝打投的顶流,不靠营销炒作,凭借着实打实的演技,成为了无数观众心中“演技”的代名词。
导演胡玫就曾毫不吝啬的夸赞道:
“他是处于演技金字塔巅峰的人。”
广州日报更毫不吝啬的夸赞道:陈宝国的名字,已经成为电视剧“高品质、有保证”的大招牌。
从《大宅门》里桀骜不驯的白景琦,到《大明王朝1566》里深不可测的嘉靖帝,从《老农民》里朴实无华的牛大胆,到《汉武大帝》里雄才大略的刘彻,他塑造的每一个角色都像刻在荧屏上一样,让人过目不忘。
可就是这样一位国家一级演员、拿遍金鹰奖、白玉兰奖等各大奖项的表演艺术家,近年来却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
cc有人说他是年纪大了想享清福,可熟悉内情的人都知道,这位老戏骨的“消失”,藏着内娱最不愿面对的真相——只因为他说了几句真话,戳破了行业的遮羞布,就遭到了无声的排挤。
不仅颁奖被无视,就连席位也被摆在最末尾。
陈宝国究竟说了什么?
被迫“消失”的陈宝国现如今又过得如何?
01
1956年,陈宝国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的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蹲在电影院的海报前,盯着上面的人物出神,有关表演的种子也在陈宝国当时种下。
但受老观念的影响,在不少家长眼里,拍戏是不务正业的,只有铁饭碗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在中学毕业后,陈宝国进入了一家机械厂当工人,每天和冰冷的机器打交道,可他心里的表演梦从来没熄灭过。
都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两年后,中央戏剧学院招生的消息传来,陈宝国不顾家里人的劝阻和反对,毅然辞掉了铁饭碗,报了名。
但当时的他,没有任何的表演功底,在一众考生里并不起眼。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陈宝国俊朗的外貌和独特的气质,让他被主考官一眼看中,破格录取。
但这段差点与梦想失之交臂的经历也让陈宝国有了强烈的危机意识。
进入中戏后,陈宝国成了最刻苦的学生之一。
别人在休息的时候,他要么在排练厅打磨台词、要么对着镜子练习表情,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专业课上。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他遇到了一生的挚爱——同班同学赵奎娥。
刚毕业那几年,陈宝国主要活跃在话剧舞台上,虽然小有名气,但在影视圈还只是个新人。
一直到1982年,央视筹拍电视剧《赤橙黄绿青蓝紫》,需要一个能演绎叛逆钢铁工人的演员。陈宝国凭借扎实的演技和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劲儿,成功拿下了刘思佳这个角色。
这是一个在当时极具突破性的人物,狂傲、机智又带着几分热情善良,陈宝国把这个复杂的角色演绎得惟妙惟肖。
电视剧播出后,万人空巷,陈宝国一夜成名,并一举拿下了第一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男演员奖。
说点凡尔赛的话,
金鹰奖优秀男演员奖,就是自陈宝国而起。
走红后的陈宝国也吸引了不少女粉的青睐和爱慕,一些胆子大的女粉更是变着法子的给陈宝国寄信,表达好感。
这也让赵奎娥身边的亲友不免为赵奎娥感到担心。
毕竟富贵便易妻自古以来便是一件老生常谈的事情。但陈宝国却在走红后的同一年,立即与自己的女友结婚,多年来,二人更是始终恩爱有加,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更难的是,在真真假假的娱乐圈,哪怕是如陈道明这样的老戏骨都免不了有花边绯闻,但陈宝国却始终没有。
对比起现在动辄塌房劈腿的男艺人,或者被“嫂子”实锤的小鲜肉,实在很难不令人感慨:
“我追的偶像年年塌房,爸妈的偶像蒸蒸日上。”
不仅人品艺的分分钟吊打现在的小鲜肉,陈宝国的敬业精神和对作品质量的追求,更是远甩现在的流量几条街。
02
都知道陈宝国视力不好,但这份视力不好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人为的。
而造成陈宝国差点失明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
是的,你没有听错,正是陈宝国自己。
当年在拍摄《神鞭》时,为了更好的诠释出地痞流氓“玻璃花”,陈宝国特意暴廋了数十斤,这才有了之后影片中看上去晃晃悠悠、吊儿郎当的琉璃花。
然而只是这样还只是神似,为了能更好的演绎出琉璃花的精髓,陈宝国特意和当地的一位小混混做朋友,二人同进同出。
但这对于陈宝国来说还远远不够。
毕竟剧本中明确写道,琉璃花在打架时弄瞎了一只眼,但在当时的那个年代,根本没有根本没有美瞳这一说,为此,有人建议用眼罩,以此来诠释琉璃花瞎了眼。
但是陈宝国却不愿意,为了让角色更真实,陈宝国自己跑到纽扣厂,在成品堆里找了一颗没有打眼的纽扣胚子,磨薄了之后直接放进眼睛里。
要知道,眼睛是最脆弱的部位,平时飞进一只小虫子都难受的厉害,更何况是一颗硬邦邦的纽扣。
戏拍完后,陈宝国的眼部神经严重受损,视力从1.5降到了0.6,还落下了迎风流泪的毛病。
为了一个角色,近乎“毁”了自己的一只眼,这怎么看怎么不值得。
可当有人问他后不后悔时,陈宝国只是摆摆手:
“角色立住了,比什么都强。”
这样的“拼命,在陈宝国的职业生涯里不是一次两次。
别的不说,就说陈宝国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大宅门》。
作为影史上至今无法逾越的经典,《大宅门》可以说是集齐了许多人的心血。
但甚少有人知道的是,当时投资方为了商业价值,要求改剧本,否则就换导演。
陈宝国得知后,二话不说拿出了投资方给自己的9万片酬,放话:“
要换导演,我也不干了。”
投资方一怒之下撤资,《大宅门》的拍摄陷入停滞。
可陈宝国没有放弃,他陪着郭宝昌一等就是三年,这三年里他推掉了所有戏约,家里经济拮据到不得不卖掉房子养家。
一直到2000年,央视看中了这个剧本,才有了《大宅门》之后的问世。
可当时有人觉得陈宝国有些不太适合,想换人。
郭宝昌力排众议,据理力争,才为陈宝国保住了白景琦这个角色。
这份双向奔赴的感情和对演戏的共同追求,让二人共同早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待到《大宅门》开拍时,为了不辜负这份信任,陈宝国几乎拼了命。
最终,他用炸裂的演技演活了白景琦,这部剧也成了影视史上无法复制的传世经典。
此后陈宝国的影视地位也水涨船高。
但无论地位如何、咖位如何,陈宝国的初心都没有变过。
可谁能想到,这样的老戏骨有朝一日竟然会沦落到“无戏可拍”的窘境。
03
随着资本的介入、流量时代的到来,内娱开始变得浮躁起来。抠图、替身、数字小姐、天价片酬等乱象层出不穷,很多人把演戏当成了捞钱的工具,根本没有对表演的敬畏之心。
不管你会不会演戏,是不是演戏的那块料,都一窝蜂的往这个圈子里挤。
这也让坚守“戏比天大”的陈宝国深感痛心。
2015年,在电视剧《最后一张签证》的发布会上,有记者问陈宝国如何看待现在有些演员不背台词,用数字代替的现象。
听到这个问题,陈宝国瞬间严肃起来,他皱着眉,掷地有声地说:
“不要脸‘
这三个字,没有任何修饰,却像一把尖刀,戳破了娱乐圈的遮羞布。
在那之后,陈宝国又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对行业乱象的不满。他批评滥用替身的现象:
“连走路都要替身,这是在侮辱演员这个职业。”
他痛斥不背台词的行为:
“不背台词是对对手演员的不尊重,也是对观众的不负责。”
他讽刺天价片酬:
“有些演员的片酬与付出根本不成正比,这样的行业生态早晚要出问题。”
在一次业内座谈会上,他更是直言不讳:
“只想挣钱当偶像,就别糟蹋表演艺术。”
这句话说出了很多老艺术家的心声,却也得罪了资本和那些不敬业的同行。
毕竟真话往往最刺耳,也是最能令人破防的,陈宝国的这些“逆耳忠言”,让他成了圈内的“异类”。
很快,针对陈宝国的反击就来了。
“戏霸”、“耍大牌”的标签开始贴在陈宝国身上,原本已经谈好的优质剧本莫名流失,一些宣传活动频频“遗漏”邀请他,最艰难的时候,这位拿奖拿到手软的视帝,竟然连续半年接不到一个主角剧本。
有人劝他别太较真,说几句场面话缓和一下关系,可陈宝国却坚定地说:
“要是表演都要被数据绑架,我宁可不演。”
就这样,这位曾经活跃在荧屏上的老戏骨,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线。。
偶尔有他的消息,也是参加一些话剧演出或者行业讲座。
而如陈宝国这样的老戏骨还大有人在。
陈道明和成龙也曾毫不犹豫的在镜头前痛斥内娱现在的乱象,但相较于陈宝国,他们无疑是幸运的。
更多是如陈宝国这样,一心专注演技,却落得个无戏可拍的老戏骨哦。
濮存昕在接受采访时,便难掩自嘲的道
“我没有影视作品,”
“我没有机会的,影视作品也没有我的活儿。”
“我演的东西没人看。”
不知什么时候,内娱才会重新回到原来的模样。
相较于一些还在坚守本心的导演、制片人,想来最迫切的就是观众了吧。
短剧能够风靡,何尝又不是观众对现在影视剧的一种无声的反抗。
对此,你怎么看呢?
你现在还看长剧吗?
来源:影之时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