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敖在海外游历君子国、大人国、劳民国以及聂耳国时所遇到的各种奇事。作品通过这些奇遇,歌颂了礼貌待人、勤俭谦让、廉洁朴素等美德,批判了迷信风水、铺张浪费、讲究吃喝以及吝啬刻薄等坏习气。虽是幻想的故事,但很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
【简介】唐敖在海外游历君子国、大人国、劳民国以及聂耳国时所遇到的各种奇事。作品通过这些奇遇,歌颂了礼貌待人、勤俭谦让、廉洁朴素等美德,批判了迷信风水、铺张浪费、讲究吃喝以及吝啬刻薄等坏习气。虽是幻想的故事,但很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
几天之后,便到了君子国,船一靠岸,林之洋就上岸去卖货了。
唐敖早就听说君子国民风淳朴,好让不争,是个礼仪之邦,在船上又闲着无事,便约了多九公,一起上岸去观光。
走了一会儿,俩人来到城门口,抬头望去,只见城门上写着“惟善为宝”四个大字。
走进城里,只见熙来攘往,十分热闹。行人看见他们走来,还没走近,就站到一旁让路。唐敖不禁赞道:“耕者让畔,行者让路。果然是好让不争。”
他们走到闹市,却见一个差人正跟一个店主争吵。俩人感到奇怪,不是好让不争吗?怎么争起来了?就信步上前想看个究竟。
只见那差人手里拿着货物,对店主说:“这么好的货色,老兄却只要这么便宜的价钱,这怎么好意思。得再加些价钱,方好成交。”
唐敖听了,悄悄对多九公说:“从来做买卖,只有卖的要高价,买的还贱价。这里却倒过来了,甚是少见。”多九公正要答话,只听那店主讲话了。
“俗话讲:漫天要价,就地还价。刚才要价,已有虚头,老兄不但不减,还要我添价。看来这笔交易难成交了。”唐敖听了店主的话,又对多九公说:“真是奇哉怪哉。”
俩人说不到一起,争执了半天,那差人一赌气,如数付了钱,却只拿了一半货物便走。店主哪里肯依,上去拦住不放,嘴里直喊:“价多货少,使不得!”
路旁恰巧走过两个老翁,上去好说歹说,双方才达成一致,叫差人又拿了三分货物去,双方才客客气气作揖告别。唐敖和多九公见了,都点头称道。
又走了几步,看见一个伙头军又跟一个挑担卖菜的老汉在争:“老兄这么好的新鲜蔬菜,却买这么低的价钱,分明欺我不识货么?”那老汉却说:“自知货色一般,开价已过分高了。”
只见那伙头军拣了些既老又黄的蔬菜,说:“既然不愿加价,称这种菜才合理。”那老汉却死活不同意,说:“天底下哪有出大价钱买丑货的道理!”一定要把新鲜好菜给他。
这时,过路人又来相劝,问明白情况后,都说伙头军不应强拿次货。卖菜老汉又挑了一些好菜出来。伙头军不得已,才各拿一半走了。
俩人看后,都觉得这里好让不争已成风气,哪里都一样,就决定再看看别处。唐敖说:“要是能找到一两位饱学之士谈谈就好了。”
正说着,只见路旁走过两个老人,都是鹤发童颜,满面春风。唐敖一看,就知道是有学识的人,连忙让过一旁,拱手见礼。
吴之和和吴之祥
两位老人也连忙还礼。问过姓名,才知这两位是老兄弟俩,哥哥叫吴之和,弟弟叫吴之祥。老兄弟俩听说唐敖、多九公是大唐帝国来的,就热情地邀请他们到家里一叙。
唐敖正求之不得,和多九公一起,跟着吴家兄弟便走。没走多久,就来到吴家门前。
只见两扇柴扉,周围一圈篱墙。门前有一片池塘,塘里长满莲菱,景色十分清幽。
过了柴扉,来到一间敞厅,唐敖抬头一望,厅上挂着一块国王赐的额匾,上写“渭川别墅”四字。唐敖心生疑惑:他们不像什么公卿高官,为什么国王还要给他们题匾呢?
四人落座,吴之和恭恭敬敬地对唐敖说:“久闻唐朝是圣人之邦,只是有几件事还未弄懂,想当面请教。”唐敖连忙说:“只要知道的,一定奉告。”
吴之和说:“听说贵国十分迷信风水,子孙为了选风水宝地,往往把父母的棺木停厝不入土,这还算孝道吗?”唐、多二人正要回答,只见吴之祥双手一拱也开口问了。
“向闻贵处每遇嫁娶、生儿育女、寿诞喜事,必定要大宴宾客。酒席十分奢华,有钱人家尽情糜费,穷苦之家不得已也借债铺张。此风与勤俭二字,岂不相悖?”
正说得高兴,一个老仆人进来禀报:“国主因要去轩辕国祝寿,过一会儿就要来与两位相爷商量军国大事。”多九公猛吃一惊:难道他们竟是相爷?
二人连忙起身告辞。吴家兄弟还礼道:“等送过国主,再到船上去请教吧?”一直把唐、多二人送出大门好远。
二人离了相府,原路返回,只见街上已在洒扫清道,摊贩黎民都在让道。看来那两位相爷所言非虚。唐敖说:“想不到堂堂相爷,竟生活得如此简朴、谦虚,真是有君子之风。”
俩人回到船上,见到林之洋,问起生意怎样,林之洋直摇头。原来这君子国泰民安,因此物产丰富,价格低廉,林之洋自然无利可图了。
唐敖他们正要启程,忽见吴家的老仆人拿着名帖匆匆前来,后面还跟着几担点心、果品和土产,说是主人叫他来送给唐、多两位和船上众水手的。
唐敖和水手们正在忙碌把礼物抬上船,忽见吴之和又急匆匆赶来了,连忙上前致礼相迎。
见礼寒暄之后,吴之和十分抱歉,说:“家兄因奉陪国主,不能前来。国主听说后,特地叫小弟来拜送。”坐了片刻,告辞走了。
起锚开船
吴之和一走,连林之洋也感叹起来,想不到这君子国这么讲礼仪。生意虽没做成,礼物倒不少,没算白来。接着,把礼物一一分给众水手后,便叫起锚开船。
这一天,海船来到一处渔港,正要靠岸,忽听有人在喊“救命”,唐敖连忙走出舱来观看。
只见岸边一条大渔船上,站着一个漂亮的少年女子,浑身湿透了,背上斜插一把宝剑,脖子上却拴着一根草绳,旁边站着一对渔翁、渔婆。
“救命!”就是那少年女子喊的。唐敖便走上前去询问怎么回事。原来这里还是君子国内,渔翁是青邱国人,这女子是他刚才捕鱼时网到的。
那女子是君子国人,家住水仙村,自幼读书,三年前父亲充军客死异乡,母亲患阴虚病症,需海参服药才不呕吐。
因无钱购买,就自己练熟水性下海底去取,没料到这次无意中被老翁网住。她说着就哭起来,恳求老翁放了自己。唐敖要她写下姓名,以试真假。
那女子提笔写道:“君子国水仙村虎口难女廉锦枫和泪拜题”。唐敖一看,便向渔翁求情,愿出一贯钱替女子赎身,渔翁却说好几天没打到鱼,就是不肯放。
多九公、林之洋听了,跳过船去,与渔翁争吵,一面就去解那草绳。那渔婆一见,撒起泼来,说是遇到强盗,上前就要与多、林两人拼命。
不得已,唐敖拿出一百两银子给了渔翁,渔翁才把廉锦枫放了。
廉锦枫随唐敖到了海船上,一上船,便向唐敖拜谢救命之恩。唐敖说:“不必介意,你家离此多远?”“不过数里。”唐敖一听,便说:“既然如此,我们就顺便送小姐回家。”
谁知廉锦枫却说刚才取的海参已被渔翁拿走。这时还要下海去取些海参再一起回家。唐敖说:“小姐一片孝心,我们等你便是。”廉锦枫听了,纵身跃进海里,霎时不见了。
林之洋埋怨唐敖不该让她下海,弄得不好,不是淹死,就是再被渔翁网住,岂不是白费一番心血?等了好久,还不见廉锦枫上来,唐敖和多九公都不免着急起来。
多九公提议让船上水性很好的水手下去看看。林之洋随即把那水手喊来,叫他下去看看情况。那水手答应一声,立刻窜下海去。
不多时,水手上来回报:“那女子在海底同一只大蚌相斗,现已把大蚌杀死,马上就要上来。”
廉锦枫身带血迹窜上船上来
正说着,廉锦枫身带血迹窜上船上来。她手上捧着一颗很大很大的明珠,献给唐敖说:“小女子无以为报,刚巧杀死的大蚌内有颗明珠,取来献给恩人。”
唐敖哪里肯收,劝她去把明珠献给国王。廉锦枫说国主规定,如有臣民进献珠宝,不但不收,还要判罪。所以国门上写“惟善为宝”。唐敖见盛情难却,只得收下。便叫水手扬帆开船。
船行了没多久,就到了水仙村,廉锦枫带着唐敖、多九公、林之洋便上岸向家里走去。
到了廉家,廉锦枫扶出母亲良氏出来相见。原来廉锦枫的曾祖也是岭南人,早年因避南北朝之乱,逃到这里。论起来,唐敖与廉母还是平辈的表亲呢。
良氏又叫儿子廉亮来见过唐敖,并说这姐弟俩,一个十四岁,一个十三岁,早有回乡之心,要唐敖回国时把他们母子三人带回去,并代为留意儿女的婚姻大事。唐敖一口允承。
唐敖见他们生活清苦,便留下些银两,递给廉亮。然后和多九公、林之洋一起告辞回船。
回到船上,大家都觉得廉锦枫特别孝顺,唐敖很想聘她为儿媳。林之洋说:“这事我可以代办。”接着海船又上路了。
船行了不几天,又驶近海岸。林之洋告诉唐敖,这里是大人国,与君子国毗邻,风土物产与君子国差不多,估计没什么买卖好做,他不打算上岸了。
唐敖早就听说大人国的人都是乘云行走的,很想上岸看看。多九公说:“此地离大人国还有二十里路,中间还要翻过一座危岭才到。”拗不过唐敖再三邀请,多、林二人便陪他上岸了。
三人过了山岭,只见岔路很多,不知走哪条才是。看见岭下有座茅庵,多九公便上去问路,幸亏一个老人的指点,才走出了岔道。
到了街市上,只见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只是路上的行人,足下都有云裹着,最奇怪的是各人的云五颜六色,互不相同。人的个子不过比平常人高二三尺左右。
唐敖很是纳闷。九公说:“这云是分贵贱的,以五彩颜色最好,黄色次一等,黑色的云最不好。”正说着,唐敖看见一个乞丐脚下的云却是彩色的,便觉奇怪了。
唐敖就向多九公请教,原来他们脚下云的颜色,随时会变,做了好事,就变彩色;做了坏事,便变黑色。看来这乞丐虽然贫苦,心地大约很好,所以登五彩云。
唐敖一听恍然大悟,说:“这云却比刑罚还厉害,做了亏心事,立即显原形。”九公说:“就是啊,所以这里人人都抢着做善事哩!”正说着,只见路人纷纷避让。
原来是一位官员走过,只见他头戴乌纱,上罩红伞,前呼后拥地走过来,脚下却围着红绫,看不出云是什么颜色。
唐敖悄悄问九公:“为什么脚下用红绫遮起来?”九公说:“那是块‘遮羞布’。想必他为官不正,脚下生了‘晦气色’,怕被人家看见,用红绫遮丑的。”
唐敖、九公哈哈大笑
林之洋接过话头:“看来老天爷做事很公平!”说得唐敖、九公哈哈大笑。
三人一路上笑谈这奇事,回到船上,林之洋吩咐扬帆去劳民国。
这一天,到了劳民国,三人上岸去观光,只见路上行人,个个浑身墨黑墨黑的,身子还摇晃个不停。
唐敖还以为这些人走路时才这个样子。可回头看看那些在店铺里坐着的,也同样摇晃不停歇,不觉感叹:“劳民这个‘劳’字,果然贴切。不晓得他们晚上睡觉摇不摇?”
多九公说:“不管他们摇不摇,他们倒都是很长寿。可惜我有眩晕症,再看下去,我头晕眼花,也会跟着他们摇晃起来了。”于是三人一起往回走。
不几天,他们来到了聂耳国。三人上岸一看,只见这里人人都有两只长耳朵,一直挂到腰间,走路都得用双手捧着耳朵才行。
唐敖想起相书上说:两耳垂肩,必有大寿,觉得他们都两耳垂腰,想必都很长寿。多九公不以为然:“他们走路都要捧着,这样还能做什么事,听说这里的人从没有活过七十岁的呢!”
三人走了一会儿,看看街窄人稀,再无多少稀奇,便一起回船。
这一天,唐敖在船上又看到港岸了,便想上岸观光。九公说:“那里是无肠国,没有什么可看的。今天顺风,不如多走一阵。”
唐敖只得作罢,坐在九公身旁问道:“听说无肠国的人,吃的东西都直接通过,不在肚中停留,可有此事?”九公笑说:“没错!讲起来,都会把嘴笑歪。”
接着,多九公讲了起来:“这无肠国人,因为吃的东西不在肚里停留,所以吃东西的时候,都是躲起来吃,背着人一面吃着,一面就拉下来了。”
“因为吃过就拉,这里的人食量很大,还特别容易饿。一些想发财的人,就在这上面打主意,把自己拉下来的粪盛着,饥饿时又拿出来吃,你说多可笑。”
“最可恶的是有些大户人家,刻薄成性,把自己吃下去又拉下来的东西,逼迫仆人吃。仆人拉下来的还不舍得丢掉,还要让他们反反复复吃几次。一定要吃下去又回吐出来才作罢!”
唐敖听了,失声笑道:“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幸亏吃了还要拉,若是装个塞子堵住,岂不更发财了吗?”林之洋笑着说:“那就不叫无肠国了,改叫饭钵子国了。”
三人一路说笑,海船顺风鼓帆,行得飞快。忽然,一阵风刮来一股酒肉香味。唐敖嗅了又嗅,又望望四周,觉得奇怪,又不见陆地,这香味从哪里刮来?
犬封国
多九公说:“这里已到犬封国境内,这里的人生来就是人身狗头,又叫‘狗头民’,全国上下都好吃,所以有这股酒肉香味飘来。”
唐敖一听,又想上岸去看看了。多九公直摇手:“去不得,去不得!那里的人,只晓得个吃字,有好吃的,就是爹娘;没好吃的东西给他,亲爹娘也不认,正所谓‘狗眼看人’。”
这时,海船经过岸边,唐敖站在船头上望去,只见那些犬封国民伸着狗头,已对着海船狂吠乱咬起来。吓得唐敖连忙又退回。
多九公朝他笑笑说:“怎么样?过了这里,便是元股国,那里是产鱼的地方,不妨上去看看。”林之洋说:“那里鱼虾又多又贱,还可以顺便买些回来。”
本故事到此结束,文字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的,看客如果有啥想法,在评论区可以讨论起来哟!
来源:谁还不会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