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情是这么个来头:在11月13号的柏林一场商业会议上,德国方面把话说得挺明白——要把华为、中兴这些厂商排除在未来网络建设之外,目标还包括减少对中美两国和大型科技公司的依赖。说白了,就是在电信这摊子上走一条“双重脱钩”的路子,不想再被单一供应链牵着走。
德国已经决定:6G网络里要彻底看不到任何来自中国厂商的零部件。
事情是这么个来头:在11月13号的柏林一场商业会议上,德国方面把话说得挺明白——要把华为、中兴这些厂商排除在未来网络建设之外,目标还包括减少对中美两国和大型科技公司的依赖。说白了,就是在电信这摊子上走一条“双重脱钩”的路子,不想再被单一供应链牵着走。
会议上,默茨表示,政府内部已经有了明确方向。原话的意思很直:能用本国产的元件,就尽量不用以前5G里那些外来的东西。他还强调,6G里绝不会出现任何中国制造的组件。为了把这事做得更有底气,他还把合作的橄榄枝递给法国,准备和马克龙在一个数字主权峰会里商量如何“摆脱依赖”。但话又说回来,默茨也承认现实:中国是德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想完全断了关系也不现实。
把镜头拉回去看,德国早在2024年就开始做类似动作。当时他们以“潜在安全风险”为由,宣布分阶段移除5G网里的中国设备。步骤是两步走:先在2026年前把核心网中的中国技术清理掉,再在2029年底前把通信塔、传输线路、天线等替换完。新一轮针对6G的表态,实际上跟那套安排是延续关系,只不过口气更硬,目标更远一点。
但从“说”到“做”,中间有好几道坎。运营商被点名“换得慢”,现在德国还有接近六成的电信设备是来自中国的。华为因为性价比高,长期以来在运营商里备受青睐。现实有两大难题:第一,换设备的钱多;第二,花的时间长。光是把华为设备在德国换掉,账单就已经超过20亿欧元。政府内部还在纠结,是一次性全部更换,还是分阶段推进;也在考虑把国防或基础设施的专项资金拿来补贴运营商。
为了推动进度,柏林打算掏公共钱来“买单”。有消息说,政府可能会向德国电信等运营商提供补偿,鼓励他们把中国设备替换掉。具体花多少还没定,默茨早先提过要设立一个5000亿欧元的基础设施特别基金,市场上戏称那是“财政火箭炮”。要是真往这事儿里大砸钱,国内对公共资金使用效率的争论肯定要更热闹。
同时,欧盟层面的压力也在加码。欧盟委员会想把2020年那份关于移动网络“高风险供应商”的建议,升格成有法律约束力的规则。负责技术主权的执行副主席汉娜·维尔库宁公开表示,希望强制成员国遵守类似的安全指引。如果这提案通过,违反的国家可能会面临诉讼或经济处罚。这意味着,原本由各国自己决定的电信基础设施问题,可能会更多地受制于委员会的统一指引。
不过要把建议变成法律并不简单。欧盟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任何法律化的尝试都会引发成员国间的讨价还价。实操上还要走一堆程序,既要做安全论证,也得算经济账,最后还要看各国的政治意愿。
在外交层面,动作也在排期。默茨想在数字主权峰会上和法国找共同方案,而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林拜尔则计划下周访华,参加第四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两边一起看,就像一只脚往外走、另一只脚还在门口搭着一样:一方面强调技术自主、去中国化;另一方面又要维持与中国的高层交流和商业联系,手法上是边推边拉。
从技术和运营角度看,换设备并不是“把旧货拆了、把新货插上”这么简单。要换核心网里的模块,得考虑兼容性、做大量测试、防止停机、以及后续维护问题。运营商不能一夜之间把现有架构推翻重建。这个过程需要供应链配合、本土备件的产能支撑,还有大批工程师上阵,时间和人力都得跟上。换言之,政策的口号很响亮,落地还得一点点啃。
中国方面对此有明确回应。中方强调,欧盟一再说华为、中兴存在安全隐患,但没有拿出实质证据,批评这种做法是把“有罪推定”当成了常态。中方还指出,华为、中兴在欧洲运营多年,并没有危害国家安全的纪录,反而在推动欧洲通信发展、带来经济社会效益。把经贸和科技问题政治化,只会损害双方正常合作,这个立场在官方场合被多次重复。
媒体方面,彭博社对会议有披露,欧盟内部的一些知情人也提供了信息。公开的时间点和系统换装的时间节点基本照着这些渠道传播。要看清楚的是,这事儿不是短期能解决的:政治决策会有波动,国际压力要靠外交斡旋,经济账需要细算,技术问题得一步步解决。动作一旦迈开,后面跟着的既有施工和账单,也有不少现实的麻烦和等待。
来源:勇往直前的清泉ECZMu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