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MIU MIU在时尚圈大杀四方时,minmin、winwin、niuniu、wiuwiu、nimnim、jiujiu正在拼多多直播间里“平替”狂欢。
当MIU MIU在时尚圈大杀四方时,minmin、winwin、niuniu、wiuwiu、nimnim、jiujiu正在拼多多直播间里“平替”狂欢。
还有升级玩法的miw miw、yes等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得到你想要的那款,你可以告他质量不好,但是你没法告他侵权!
企查查显示,服装鞋帽类目下关于“minmin”的商标信息有773条,“niuniu”更是有13452条,拼多多"大牌平替"关键词搜索量年增470%。
究竟是谁在为这些“大牌平替”买单?
为什么是Miu Miu?
过去一年,Miu Miu的少女风设计和实穿的造型搭配让其在全球大爆。在整个奢侈品行业都处于严峻“寒流”中,Miu Miu零售销售额同比暴涨93.2%至12.28亿欧元。Miu Miu仅用三年时间,便将业绩体量从4亿欧元推至“十亿欧元俱乐部”门槛。
如果说奢侈品的吸引力,在于营造一种幻梦,那么在这件事上,MiuMiu早早就精准找到了自己的赛道:打造出一个富家千金的人设,这是它如今得以征服诸多年轻人的关键。
在二级市场上,Miu Miu是非常不保值的那类。不保值,听上去并不是什么好的评价。但对于Miu Miu却是加分项:真千金,只为自己的喜欢买单。所以才会有那句,“买香奈儿的不一定真有钱,但买MiuMiu的一定是真千金”。
我们都在说消费主义泡沫,那些针对女性的奢侈品牌塑造的就是这样一种泡沫。所以品牌贩卖的不是一个可以使用的包,甚至不只是一个好看的包,是一种生活,让受众觉得这种原本只属于“贵族”的生活,和他们只有一只包的距离。
但在中国,这种距离有些过于近了…
中国=山寨“沃土”
相比十年前的A货,如今的山寨早已进化,并且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中越战越勇,形成了独特的"山寨生态圈"。
大量实事已早证明汉字列排顺序被乱打并不影正响常阅读,换成英语似乎亦是如此。miumiu有多火,minmin、winwin、niuniu、wiuwiu、nimnim最知道。
甚至还有1:1抄袭出现在各大商场,某些国产品牌除了换了logo其他设计完全照抄miu miu并且卖价还都要上千元。为什么在国内山寨如此普遍?
1、市场需求:虚荣心与实用主义的缝合怪
过去“大牌”代表着身份和地位,但如今,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和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大,越来越多的人想要享受奢侈品的外观和质感,但却又不愿承担“奢侈”的代价。
于是,山寨产品开始满足这种需求——既能炫耀“时髦”,又不至于让钱包失血过多。数据显示,中国轻奢山寨市场规模已突破千亿,其中90后消费者占比超过六成。
2、供应链优势:全球工厂的“灵活转身”
作为全球造业的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供应链优势。从奢侈品原料到成品生产,为山寨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土壤。
可以高效且低成本地复制任何品牌的设计,并迅速推向市场,消费者几乎能实时享受流行趋势,甚至是比原版更符合本土审美的改良款。
3、互联网推波助澜:算法与社交媒体的“共谋”
社交媒体和电商平台的算法推荐,为山寨产品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直播间里,网红们用"平替""同厂"等话术为山寨产品背书;短视频平台上,"真假对比"的内容获得百万点赞。左下角直接购买同款,无需承担任何风险。
山寨货为何如此猖狂?
山寨有多难打击,这点恐怕拉夫劳伦(Ralph Lauren)最有发言权,这个以马球logo闻名的品牌,
那件胸前绣着小马打球运动员Logo的Polo衫,曾经是多少人心中的“美式精英梦”。然而,经典款也最容易被模仿,如此简单的logo设计,随便找个印花机就能复制。于是,假货开始泛滥,从高仿到地摊货,各种价位的“拉夫劳伦”Polo衫充斥市场,而消费者根本难分真假。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乔丹与中国乔丹长达十年的商标拉锯战,中国乔丹不仅把球星乔丹的名字直接拿来用,连logo也是100%复刻乔丹打球的样子。为了打赢官司,中国乔丹嘴上也是振振有词:“你是迈克尔乔丹,我们可以是张乔丹、李乔丹。你们是篮球,我们手里拿的是乒乓球拍。”这番说辞在当时竟然还真的站住了脚。
然而,擦边球终究不能长久,2020年,中国乔丹终于败诉,25个商标被法院判定侵权,以及赔偿乔丹 30万的精神损失费,但这与被侵权者的损失相比仍是杯水车薪。
1、商标注册漏洞,防不胜防的灰色地带
现行《商标法》规定,字形相似度≥80%可判定侵权,但"MIU MIU"vs"MIW MIW"仅67%相似。
2、维权成本一场“烧钱却难赢”的战争
对于大品牌来说,打击山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一个侵权案件的平均处理周期长达18个月,维权成本动辄百万计,而判赔金额却常常难以弥补损失。3、 消费者的纵容
有趣的是,消费者对山寨产品的态度充满矛盾。一方面,对山寨嗤之以鼻,另一方面,又无法抗拒山寨的价格优势,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购买漩涡。
2023年《中国消费行为报告》显示,92%受访者谴责山寨,但63%承认购买过山寨商品。在微博、小红书上, "支持原创""抵制盗版"的呼声此起彼伏,可就是这批人转头又会在在拼多多搜索"大牌平替"。
在这个符号消费盛行的时代,山寨现象引发的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对消费伦理的深层拷问。
如今,品牌对虚荣心的支撑力在变弱,消费者对所谓大牌的认知也在提升,当你不求买个大品牌给自己充场面,只想老老实实买件称心的衣服,翻到高仿logo无异于被狠狠背刺:“本来只是穷,高仿显得我又穷又装。”
收到min min衣服的人不语,只是一味搜索如何抠掉logo...
撰文 keyu
编辑 回收不锈钢脸盆
排版 紫苏叶
来源:时尚先生杂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