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造散布公共领域谣言,网警从严查处,这些案例你得知道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4 16:09 1

摘要:为了流量故意挑动社会对立情绪,制造贩卖焦虑,已然可恶,而恶意编造、散布公共领域谣言,更是将危害放大数倍。这些谣言涵盖面广,从虚构散布灾情、险情、警情,到炮制传播经济金融、社会民生、公共政策等领域的虚假信息,不一而足。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谣言如同隐藏在黑暗中的暗流,悄无声息却又极具破坏力。尤其是编造散布公共领域的谣言,危害极其严重,易造成公众恐慌,必须予以从严查处。

为了流量故意挑动社会对立情绪,制造贩卖焦虑,已然可恶,而恶意编造、散布公共领域谣言,更是将危害放大数倍。这些谣言涵盖面广,从虚构散布灾情、险情、警情,到炮制传播经济金融、社会民生、公共政策等领域的虚假信息,不一而足。

公安部网安局公布的 3 起网络谣言典型案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民生领域,牡丹江流传 “电价调整,取消谷峰计价改成分段计价,电费涨价” 的消息,该信息误导大量网民关注讨论。经核实,牡丹江晨报已辟谣,首发者姚某等人因散布谣言被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再看灾情领域,今年 8 月,“宁夏特大洪水灾情” 的短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房屋冲塌、牛羊冲走,配以 “养殖户损失惨重” 等标题,极具煽动性。警方调查发现,当事人周某为博眼球和流量,下载多个洪涝灾害视频 “移花接木”,甚至部分视频疑似 AI 合成,最终周某被依法处以行政拘留。

还有食品安全领域,造谣某品牌冰激凌 “含致癌物”、“大批死猪肉疑似用于制作火腿”;金融房地产领域,上海网信、公安部门对发布 “上海市中心房价要崩了” 等不实信息的 98 个违规自媒体账号进行阶段性禁言处置。

一个值得警惕的新现象是,谣言制造者开始利用公众的共情心理,将虚假信息包裹在"善意提醒"的外衣下。比如近期多地出现的"某学校附近有人贩子出没"的谣言,往往以"家长速转"为标题,利用父母保护孩子的本能进行病毒式传播,最终导致学校周边出现不必要的恐慌和警力浪费。

这种"情感绑架式"谣言具有更强的迷惑性。造谣者深谙心理学原理,刻意选择教育、医疗、养老等最能牵动民众神经的领域,通过虚构细节增强可信度。某地就曾出现"医院丢弃新冠疫苗"的谣言,配图实为普通的医疗垃圾处理,却在特殊时期引发了民众对防疫政策的误解。这类谣言就像精心设计的"情感陷阱",越是心怀善意的人越容易中招。

面对升级换代的谣言形态,反谣机制也需要与时俱进。部分平台已开始试点"谣言溯源系统",用区块链技术记录信息传播路径,让每个转发节点都清晰可查。杭州互联网法院近期审理的全国首例"AI造谣案"中,法官首次将"算法透明度"作为裁判要素,要求平台公开内容推荐机制,这对遏制算法助推谣言具有里程碑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是网络生态的共建者。当遇到可疑信息时,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消息来源是否可靠?关键数据有无佐证?情感渲染是否过度?北京市网信办推出的"三分钟冷静期"倡议值得借鉴——在转发前给自己留出核实思考的时间。

记住,抵制谣言不仅需要火眼金睛,更需要保持理性克制的传播习惯。让我们共同努力,抵制谣言,守护清朗的网络空间和和谐的社会环境。你身边有没有遇到过类似谣言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一起提高大家的防范意识。

来源:艺飞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