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人物】陈黎铭:十年三迁,在乡村勾勒爱与责任的温暖画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4 18:01 1

摘要:在前郭县的田间地头、村屯农家,经常能看到一个忙碌而沉稳的身影。他自2015年入警以来,十年的光阴辗转于前郭县三个不同的农村派出所,将青春的汗水挥洒在服务基层群众的第一线。他就是前郭县公安局浩特芒哈派出所教导员——陈黎铭。

在前郭县的田间地头、村屯农家,经常能看到一个忙碌而沉稳的身影。他自2015年入警以来,十年的光阴辗转于前郭县三个不同的农村派出所,将青春的汗水挥洒在服务基层群众的第一线。他就是前郭县公安局浩特芒哈派出所教导员——陈黎铭。

十年辗转,点滴行动诠释为民情怀

十年的从警之路,陈黎铭先后在县内王府站镇、哈拉毛都镇、浩特芒哈乡三个不同的农村派出所工作过。每一次岗位调整,都是一次新的开始。面对不同的辖区情况和治安特点,他始终秉持着“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精神,迅速融入,精准施策。

尤其在繁忙的基层工作间隙,他深刻认识到法学理论对公安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克服异地奔波、任务繁重的困难,持之以恒地刻苦钻研,最终成功获得了吉林大学刑法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学历。这段系统化的刑法学深造,与他丰富的基层实践紧密结合,使其在案件定性、证据固定、规范执法等方面展现出更强的专业性,在处理复杂警情、化解矛盾纠纷时,思路更开阔,方法更精准,逐渐锤炼成一名理论功底扎实、实战经验丰富的“农村警务专家”。

2025年,初到浩特芒哈乡,陈黎铭立刻投入了新环境的熟悉工作。他深知“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进群众家里全是办法”。一次,辖区两户村民因宅基地界限问题积怨多年,多次发生口角,矛盾有激化风险。 陈黎铭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没有单一地进行口头调解,而是先后五次登门,分别倾听双方诉求,并引导双方依法解决问题。他拉着村治保主任、老邻居一起回忆旧貌,又冒着酷暑,多次走访、查阅原始档案和地籍资料。最终,在掌握充分的历史证据和法律、政策依据后,他将两家人请到一起,在现场依据确凿的证据和法律规定,耐心细致地重新划定界线,这起积压八年的棘手纠纷终得圆满化解,双方当事人在现场签署调解协议,握手言和。一场可能引发恶性冲突的隐患被成功根除。

警暖童心,做留守儿童的“警察爸爸”

五年间,陈黎铭先后担任哈拉毛都镇中心小学和前郭县浩特芒哈乡蒙古族中心小学法治副校长,在这两个地方他有一个比任何职务都珍贵的称呼——“警察爸爸”。这个称呼,源于他担任法治副校长五年来,用一颗警心温暖了无数留守儿童的成长之路。

他的法治课堂充满新意。在“校园安全情景模拟课”上,他让孩子们扮演不同角色,亲身体验如何应对突发事件。五年级学生小磊在课后兴奋地说:“陈老师的课就像做游戏,我现在都知道遇到危险该怎么做了!”五年来,他开展各类法治讲座30余场,覆盖师生1000余人次。

他的“暖心聊天室”,是孩子们最爱去的地方。在这里,他不仅听孩子们说心事,还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得知留守儿童小超的生日愿望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吃蛋糕”后,他连夜联系小超在外打工的父母,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为小超过了一个特别的“云生日”。小超在日记中写道:“陈叔叔就像我的爸爸一样温暖。”

五年来,陈黎铭累计与留守儿童谈心谈话20余人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10余件。浩特芒哈乡蒙古族中心小学校长孙喜双表示:“自从陈校长来了之后,校园氛围更加和谐,孩子们的笑容更加灿烂了。”这份特殊的“父爱”,正在为乡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履职担当,锐意进取守护一方平安

作为派出所教导员,陈黎铭深知“打铁必须自身硬”。他以身作则,将刑法学专业知识与基层治安管理实际相结合,推动警务工作提质增效。

针对农村地区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他不仅带领同事深入集市、农户家中进行“漫灌式”普法宣传,还利用其刑法学专业背景,精准分析案件规律和犯罪构成。他编写的防诈顺口溜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在老乡间口口相传:“乡亲邻居听我言,提防诈骗记心间。陌生电话要警惕,中奖退税是骗局。天上不会掉馅饼,贪小便宜吃大亏。子女信息要核实,转账汇款莫着急。遇到事情别慌张,快找黎铭来帮忙!”这首融入本地语言的顺口溜,通过村广播、微信群迅速传播,将专业的防范知识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乡土话语,有效提升了留守老人、家庭主妇等重点群体的防范意识,使辖区电诈发案率显著下降。

从警十年,三易其地;岗位在变,环境在变,但陈黎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从未改变。他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坚实的脚步丈量民情,用真诚的行动温暖民心,用专业的法律素养守护平安,在前郭尔罗斯这片热土上,书写着一名新时代基层公安民警的忠诚与担当。

来源:做一个没有感情的磕糖机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