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张学良评价红军长征:除了毛泽东,换其他人很难走出一千里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4 18:10 1

摘要:1986年7月,夏威夷欧胡岛的清晨带着潮湿的海风。岛上度假的张学良拄着球杆,看着远处的太平洋发呆。一名随行的美国友人好奇地问:“将军,若把一支三万人马丢进敌军重围,您会怎么脱身?”张学良侧身,只回了一句:“若无毛泽东,走不了一千里。”

1986年7月,夏威夷欧胡岛的清晨带着潮湿的海风。岛上度假的张学良拄着球杆,看着远处的太平洋发呆。一名随行的美国友人好奇地问:“将军,若把一支三万人马丢进敌军重围,您会怎么脱身?”张学良侧身,只回了一句:“若无毛泽东,走不了一千里。”

这句话不是客套。早在1935年冬,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的动作传到东北军情报处,张学良在西安翻看战报时就脱口而出:“这人是真高手。”当时他三十多岁,统兵十余万,也算见过世面,可仍被那一连串不按常理出牌的机动弄得瞠目。

赤水河在贵州北部拐出一个“S”形弯,河谷窄,山岭险。蒋介石把川军、黔军、滇军和中央军摁在几个渡口,算盘打得挺响。令人意外的是,红军先北渡、再南返、再东进、再西出,始终掌握主动。西点军校战后做过沙盘推演,结论是“传统兵书里找不到对应范例”,这种言辞张学良后来也听到过。

在他看来,湘江一役后的红军不过三万余人,枪支弹药极度匮乏,靠的全是腿和血。东北军若陷此局面,恐怕连补给都撑不住。张学良将这种艰难比作“雪夜裸足赶路”,对外却只淡淡说:“运筹之人,非凡手段。”

1936年12月张、杨发动西安事变,周恩来赴城内谈判时,两人彻夜长谈。张学良忍不住提起赤水之役,他问:“毛先生真的只凭地图就敢反复折返?”周恩来笑着点头:“他熟山川、懂人心。”张学良沉吟片刻,说出那句后来屡被引用的话:“除他之外,没人能挽此狂澜。”

西安事变平息后,张学良执意送蒋介石回南京,结果被软禁五十四年。期间他虽被隔绝,却仍想方设法收集大陆战局的讯息。淮海战役爆发时,他托友人在香港带回战报,读完自语:“这一路打法,还是毛泽东那个路数——主攻意想不到处。”

1947年5月,国民党将他转往台湾。绿岛的潮声里,他常回想长征初期博古、李德那种线式推进的打法,直言“若不换帅,红军就剩下纪念地名的碑”。此话流露出对军事趋势的精准判断,也暗含对蒋介石僵化指挥的不屑。

1991年3月10日,他总算获得赴美探亲许可。纽约春寒料峭,哥伦比亚大学几位中国近代史研究者登门拜访,话题绕到长征。一名教授追问:“若由您统兵替红军突围,能否完成?”张学良摆摆手:“凭东北军装备或许可撑,可惜战心不齐;更要命的是,没人像毛那样能在混沌里看见通衢。”

谈话录音后来在学术圈流传,不少研究者惊讶于他的坦率。毕竟当年东北军与红军在长城、察哈尔多次交锋,张学良并非局外人。可他从未低估过敌手,尤其是对手的统帅艺术——这在兵家史上并不多见。

值得一提的是,他对四渡赤水的评价并非单纯着迷于“神出鬼没”。张学良更看重的是毛泽东对全局的拿捏:先诱敌求散,再闪击局部,最后把敌人变成自己的屏障。这种“先乱敌心,再破敌形”的思路,与传统东北军的正面进攻模式完全不同。

关于长征,他还有一桩鲜为人知的观察。张学良曾分析红军夜行昼伏的行军节奏,认为这是“以时间换空间”的极致运用。补给不足时,行军速度越快,反而越省粮。毛泽东让队伍在饥饿边缘保持高机动,用“动的安全”代替“固的防御”,此法为旧中国军阀所罕见。

夏威夷那天的午后,海天一线,张学良结束球局。离开球道时,他对随行友人又补了一句:“枪可以坏,鞋可以烂,但指挥一乱,就完了。”寥寥字句,道破他反复提及的核心——长征成败,不在山河,不在兵器,而在那颗洞悉全局的脑袋。

多年研究表明,四渡赤水后,红军不仅跳出重围,还让蒋介石对战略判断发生摇摆。川黔要点被迫频繁调整兵力,中央军疲于奔命。历史如果没有毛泽东,长征或许依旧会被记住,但大概率是另一种结局。

2001年10月,张学良在夏威夷病逝,享年101岁。生前最后一次谈及长征,他仍坚持原话:“换人就走不了一千里。”围坐在病榻旁的护士听不懂里面的重量,只当老人唠旧事。可熟悉民国军政史的人都明白,这不仅是对一场远征的判断,更是对指挥艺术的凝练注脚。

来源:阿米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