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七彩假期”,暖了高原暖了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4 17:32 1

摘要:近日,在海拔近4000米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西南石油大学“助学励志 育在色达”志愿服务队圆满完成了为期三周的“七彩假期”志愿服务。这支由2名指导教师与37名在校学生组成的队伍,针对当地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实际情况,不仅开设了科学、艺术、心理等多元领域的

近日,在海拔近4000米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西南石油大学“助学励志 育在色达”志愿服务队圆满完成了为期三周的“七彩假期”志愿服务。这支由2名指导教师与37名在校学生组成的队伍,针对当地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实际情况,不仅开设了科学、艺术、心理等多元领域的课程,更通过联动地方政府、深挖本土红色文化等举措,在精准帮扶与精神传承的实践中,为高原学子拓宽了知识视野、注入了成长动力。

聚焦“急难愁盼”精准服务幼小衔接色达县城小学地处高寒牧区,暑期优质教育资源匮乏是长期面临的挑战。“孩子们渴望知识,渴望了解世界,”色达县城小学校长张静表示,“但师资和课程结构是主要瓶颈”。如何将志愿服务做在“刀刃”上?大学生志愿者将目光锁定在当地家长急难愁盼的幼小衔接问题上,主动与色达县教育局携手,共同开展幼小衔接班活动。服务队召开幼小衔接班家长会,指导老师王丽琼围绕“幼小衔接核心要点”,结合本地孩子特点,从知识储备、习惯养成到心理调适进行了详细讲解。在交流环节,家长们踊跃提问,就“如何配合学校培养学习习惯”“怎样缓解孩子入学焦虑”等实际问题与志愿者们深入探讨。衔接班课堂上,志愿者们则通过趣味课堂、模拟小学作息等方式,帮助孩子们克服陌生感,建立积极期待。开设美育课堂播撒多元成长种子

除了精准对接当地教育 “刚需”,服务队更紧扣 “五育并举” 理念,通过丰富的美育课程为孩子们打开认识世界的 “视窗”。

在色达县城小学,一场别开生面的插花课热闹开课。课堂上,志愿者手把手传授选枝、修剪与搭配技巧。孩子们从最初的手足无措,慢慢放开思路发挥想象力,将普通花叶变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四年级学生卓玛在志愿者 “想想草原上花朵自然生长的姿态” 的启发下,巧妙搭配出 “风吹花草动” 的灵动意境。“这堂课不仅是艺术教学,更是美育理念的播种。”

服务队队长吴李戈表示:“在色达的课堂上,我们不只教知识,更想播下对美的感知力。”服务队希望借此让孩子们学会发现美、创造美,并在协作与尝试中培养耐心与热爱生活的态度。追寻红色足迹汲取革命精神力量志愿服务不仅是单向的“给予”,更是一场双向的“成长”与“淬炼”。服务队在授课之余,深入探寻这片土地的精神文脉,来到红军长征文化纪念馆,接受一场红色文化的精神洗礼。1936年,红军长征途经色达时遭遇风雪围困,当地藏族群众冒着严寒,连夜将青稞磨成面粉送到营地。纪念馆里的旧草鞋、锈迹斑斑的粮袋,无声诉说着这段“军民鱼水情”的往事 。“当时有位叫卓玛的阿妈,把准备给儿子办婚事的青稞全捐了出来,自己一家却靠挖野菜过冬。”讲解员的深情讲述,让在场队员们眼眶泛红、内心深受触动。队员们在留言本上写下心声:“革命先辈用热血开路,群众用真心护路,今天的我们,要用教育铺路。” 这场直击心灵的红色教育,让队员们对 “奉献” 与 “使命” 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真切的理解。清晨,一场庄严的升旗仪式在海拔近4000米的操场举行。面对国旗,全体志愿者在副队长唐先铨的带领下庄严宣誓:“做求知之光……做安全之盾……做乡土之根……我们将以青春之名,做孩子们奔赴星海的一缕晨光!”铿锵的誓言回荡在高原上空,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此次志愿服务,是西南石油大学青年学子在艰苦环境中磨砺意志、于奉献中体察国情民情的生动实践,更搭建起高校资源与高原教育需求的对接桥梁。服务队后续将以 “线下跟进+线上指导” 的方式持续发力,巩固帮扶成效,让教育薪火在色达温暖传递。

End

编辑:刘婧棵(哈尔滨工业大学)

校对:李梓涵(陕西科技大学)

责编:朱富江校审:盖奕洁投稿:zgqnzyz@126.com

来源:中国青年志愿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