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考试+新教材:什么才是小学数学的硬通货?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4 15:43 1

摘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现在的教育,好像跟咱们当年完全不一样了,什么“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各种新词层出不穷。

博雅小学堂

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

文 | 王新宇

保送北京大学,本硕博连读、北大化学博士

小学数学课、初高中化学课老师

国际顶级期刊上参与发表十余篇文章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现在的教育,好像跟咱们当年完全不一样了,什么“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各种新词层出不穷。

很多家长心里直打鼓:这“三新”变革,到底新在哪?它对我们孩子意味着什么呢?

今天咱们就结合一些真实的考题案例,把这几个问题一个一个聊透。

01

新课标、新考试、新教材

在考什么?

1、新课标:思维素养从“隐性要求”变“显性标准”

还记得2011年的课标吗?那时候更多是强调知识和技能。

但2022年的新课标,就像一份清晰的“说明书”,直接把三大数学核心素养写在了最前面: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思维”这个词,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漂亮话,而是从小学到高中贯穿始终的“硬指标”。

它要求的不再是死记硬背公式,而是孩子能理解知识背后的逻辑,并且能活学活用。

2、新考试:“反套路”成为主旋律,考场变成“思维实验室”

光说不练假把式,咱们直接看考题。现在的命题趋势非常明显:减题量、增变化、反套路、重思维

2024年高考新课标I卷,直接抛出一个孩子们从来没学过的概念——“可分数列”,让孩子在考场上现场阅读规则、现场研究、现场解决问题。

这考的是啥?就是纯粹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潜力

你可能会说,这是高考,离我们还远,但连小学期末考试也“卷”起来了。

比如2025年南山小学四年级期末卷,出现了“编程游戏坐标”、“友好三位数”这种新定义题,孩子想靠刷题碰原题?根本不可能。

这些改变都在传递一个信号:数学,是用来解决真实问题的工具

3、新教材:课本里的“闲笔”,成了思维训练的“主战场”

翻开新版教材,你会发现一个明显变化:以前那些觉得“不重要”、可以跳过的手工课、探究环节,现在比重越来越大。

比如,三年级下册要求用4个正方体制作活动日历;六年级下册引导学生思考“自行车齿轮关系”,这些内容不直接对应考试知识点,却聚焦思维训练。

增加“思考原理、总结模式”的板块,比如六年级上册“割圆术”,让孩子体会“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

这些变化背后的导向清晰而明确:教育要选拔的,早已不是“刷题机器”,而是能独立思考、能解决新问题的人。

02

一个核心矛盾

为什么学校“难以”真正培养思维?

很多家长疑惑:既然思维如此重要,为什么学校不重点培养呢?

这个问题特别现实,其实不是学校不想,而是这里面有几个很难跨越的坎儿。

1、知识教学与思维教学的本质差异

知识是确定的、程式化的、标准化的,比如加减乘除的运算规则、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老师容易教、学生容易学、考试容易考;

思维是不确定的、复杂的、无标准的,一道题目可能有多种解法,同一个思想方法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方式不同。既没有统一的教学流程,也没有标准的考核方式,给课堂设计和评价带来极大难度。

2、学校教学的现实局限

学校不是不讲思想方法,而是不知道怎么讲。

以经典的“鸡兔同笼”问题为例,往往直接告诉学生“抬腿法”或“假设法”,让学生记住并套用,然后练习巩固。

但很少有老师会深入讲解这些方法背后的“极端假设”“迭代优化”核心思想,导致孩子换一道题就不会。

另外课堂时间有限,需要优先完成知识传授、应试备考任务,难以留出足够时间让孩子深入探究、试错、讨论,但思维培养恰恰需要“试错-反思-总结”的过程。

3、容易陷入“伪思维教学”误区

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多学校将思维培养简化为“题型训练”,把灵活的思维方法变成新的“套路”。

比如教“有序枚举”时,只讲解“打枪法”和“标数法”的技巧,这种教学本质上仍是机械记忆,只不过从“记题型”变成了“记方法名称”。

一旦遇到新情境,孩子依然无从下手,这其实是一种“伪思想方法教育”,对孩子的思维发展反而有害。

03

如何真正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作为家长,我们该怎么做呢?要抓住三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激发兴趣,让孩子“愿意思考”

很多孩子的问题不是“不会思考”,而是“不愿思考”。面对难题,第一反应是“我没学过,我不会”,直接放弃尝试。

所以,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让思考变得有趣,让孩子获得成就感

1、选好“入门题”

要选那种“易上手、难吃透”的题,能让孩子快速切入、层层深入。

比如“两人轮流报数,每次报1或2,和为10者获胜”这类游戏题,孩子很容易开始玩,但在玩的过程中会自己发现规律,这种靠自己琢磨出来的成就感,是任何表扬都无法替代的。

2、用趣味场景点燃探究欲

不必局限于枯燥的数学题,生活中的现象、有趣的谜题都能成为载体。

多问孩子一些“为什么”。比如,为什么井盖是圆形的?自行车的前后齿轮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能让孩子发现数学的实用性,激发探究兴趣。

第一期思维课《生活中的数学》,就以“车轮一定是圆的吗?”为切入点,通过介绍勒洛三角形等特殊图形,让孩子理解“等宽曲线”的概念,在趣味探索中渗透“转化思想”,很多孩子上完课后直呼“数学太有趣了”。

3、鼓励尝试,包容错误

思考的过程必然伴随着试错,家长要给孩子“犯错的权利”

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孩子“再试试”“换个角度想想”

即使孩子的思路不正确,也要肯定其尝试的勇气,指出其中的合理部分,让孩子知道“思考本身比正确答案更重要”,避免因怕错而不敢思考。

第二步:提升思考层级,让孩子“会思考”

有了兴趣,我们还要给孩子科学的思考方法,才能让思考更有深度、更高效。

真正的思维培养,不是教孩子“这道题怎么做”,而是教“遇到陌生问题,我该怎么想”。

比如“牛吃草”问题,低层次的教学会让孩子记公式“存量=(消耗量-增量)×时间”,而高层次的培养会引导孩子:

分解问题:区分“原有草量”和“每日生长量”两个核心变量;

转化思想:将复杂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举一反三:发现“牛吃草”与“水池排水”“资源消耗”等问题的共性,实现多题归一。

这需要耐心,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必须经历四个自然阶段:经验积累→方法认识→策略应用→内化直觉

真正的学习需要经历困难、挣扎、清晰(顿悟)的完整过程,直接告知方法、机械套用属于无效的“假经验”。

第三步:养成思维习惯,让孩子“善思考”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把这些方法变成孩子下意识的习惯。很多孩子课上听得懂,下课全忘光,问题就出在这里。

独创的“三遍思考法”解决了这一难题:

课前独立思考:拿到题目后,不看答案、不求助,独立尝试解决,记录自己的卡点和思路;

课上深度探究:参与课堂讨论,倾听老师和同学的不同思路,对比自己的方法,理解核心思想;

课后追记复盘:用自己的话整理解题过程,总结用到的策略和思想,形成“思考笔记”,实现“费曼学习法”的闭环。

特别是“笔记追记”环节,这一过程本身就是极好的思维训练。很多孩子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熟练掌握解题方法,还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思路。

(学生的课后作业示范)

在教改浪潮下,思维能力已经成为孩子未来竞争力的核心

它不是天生的天赋,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从小培养的能力;更不是“阶段性任务”,而是贯穿小学、初中、高中的“长期工程”

这更是孩子数学成绩的硬通货。

寒假直播班 招募开启!

双十一活动最后三天

9折福利

【孙维刚小学数学思维系统课】

把普通班55%学生送进清北的传奇教学法

10节直播课+作业批复+社群答疑

适合:小学4-5年级

适合小学5-6年级

【孙维刚小学数学思维系统课】和市面上的其它数学思维课,有什么不同?

我们的课程更关注的是重塑孩子的思维模式,当孩子遇到不同类型的困难时,他会怎么想?会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比如说一个题目太长,条件隐晦,读不懂该怎么办?弄懂了这道题,下一道题还不会,又该怎么办?在这些困难的背后,其实对应着不同的审题策略,分析策略和反思策略。

课程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探究活动,让孩子在面对困难,突破困难的过程当中,去积累属于自己的思考经验。

我们坚信只有经历了从迷茫到清晰,从混乱到顿悟的完整过程,孩子的思维才可以得到真正的成长。

教育家孙维刚老师,他的第三轮实验班,从初一的普通班级,培养到高考时,有55%的学生考入了清华和北大。

孙维刚老师,其教育理念核心是发展孩子的智力素质,以学生本人为目标,把不聪明的孩子变聪明起来,让聪明的更加聪明。

▪️ 孙维刚创造的数学教育奇迹,至今没有被超越:不留作业,不刷题,不做教辅,每天睡够9小时,充足的锻炼

▪️ 如何让人变得聪明起来?孙维刚最核心的教学观点是,一定要站在系统的高度教授知识,后来被总结为“孙维刚结构教学法”。

▪️ 孙维刚教学法的本质是博雅教育,学科间本无明显的界限,它们总是相互交织、互相渗透,只有掌握其中的规律,才能把握内在灵魂。

▪️ 过去几年一个毕业于清北、有教育理想的年轻团队,致力于传承孙维刚教学方法与精神,继续延续着这个教育佳话。

来源:博雅小学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