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国评论丨智媒浪潮下的主流媒体变革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4 17:23 1

摘要:2025年11月12日,第七届中国新媒体大会在长沙启幕。这场以“智能聚力系统变革”为主题的行业盛会,不仅汇聚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掌门人,更通过技术展、平行论坛、沉浸式互动等多元形式,勾勒出中国媒体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在人工智能重塑传播

2025年11月12日,第七届中国新媒体大会在长沙启幕。这场以“智能聚力系统变革”为主题的行业盛会,不仅汇聚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掌门人,更通过技术展、平行论坛、沉浸式互动等多元形式,勾勒出中国媒体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在人工智能重塑传播格局的当下,这场大会释放出强烈信号:主流媒体正以系统性变革为抓手,在智媒时代构建主流舆论新格局。

一、技术赋能:从“融媒”到“智媒”的跃迁

在2025中国新媒体技术展上,VR大空间历史体验项目《一梦入大唐》引发排队热潮。观众戴上设备即可“穿越”至盛唐长安,触摸宫殿楼阁、漫步市井街巷。这种将文化记忆转化为可感知、可交互的沉浸式体验,正是技术重构传播形态的缩影。湖南野子科技合伙人龚泉维透露,该项目通过空间定位、实时渲染等技术,实现了历史场景的毫米级还原。

技术对媒体生产的渗透已深入全链条。新华社推出的“采编助手”融合生产引擎,可自动生成新闻标题、配图建议,甚至预测传播效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抗战胜利80周年直播中,运用170个机位、850个分镜头脚本,通过AI算法实现多平台精准推送,使全球触达量突破339.4亿人次。这些实践印证了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徐立京的论断:“建设如‘水’般的媒体生态,需以高质量语料库为源头,通过技术管道滋养各类终端。”

二、系统重构:主流媒体的“破”与“立”

系统性变革成为与会者共识。新华社副社长霍小光指出,传统媒体“强发布、弱引导”的模式已难适应融合传播环境。该社通过“四个一批”策略重组端号矩阵:重点建设一批、发展提高一批、合并重组一批、关停注销一批,使重点端号日活增长显著。这种“断舍离”的勇气,折射出主流媒体从物理整合向化学融合的转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实践更具标杆意义。在抗战纪念活动报道中,总台构建了“中央厨房+地方特色”的内容生产体系,前方3000人团队与后方编辑中心实时联动,85种语言传播覆盖全球。副总编辑范昀强调:“系统性变革需运筹帷幄的谋划,既要打造‘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传播理念,又要建立错落有致的布局。”这种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互动,正在重塑媒体生态。

三、价值坚守:在流量洪流中筑牢“文化山脉”

技术狂奔背后,主流媒体始终紧握价值罗盘。徐立京用“山”的意象阐释媒体责任:“要打造由内容精品构筑的‘文化山脉’,让每座‘媒体之岛’都有独特风景。”人民日报推出的“经典性”融媒产品,将报纸版面的收藏价值延伸至数字端,使《千里江山图》动态光影空间等作品既成“热搜”又具历史穿透力。

这种坚守在地方媒体实践中同样鲜明。江苏省委宣传部推动主流媒体与“苏超”联赛深度融合,通过组织统筹实现“创造流量-接住流量-引导流量”的闭环。湖南广电提出的“新芒果”战略,明确将AI技术应用于内容生产、商业变现全流程,但始终强调“正能量前提下的大流量”。正如大会发布的《2024年度商业传播平台社会责任报告》所示,主流媒体正在探索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之道。

四、全球视野:从“借船出海”到“造船远航”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为变革重要维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增3种国际传播语言,使语种覆盖达85种。其发起的“全球南方媒体伙伴”机制已吸引530家媒体加入,通过定制化内容供给和语态创新,在发展中国家市场实现突破。这种“精准传播”策略,使CGTN抗战报道在谷歌平台多项搜索中位列第一,优兔平台实时观看量激增30倍。

地方媒体的国际化探索同样活跃。湖南日报社发起的“青春合伙人·新闻新力量”项目,通过“媒体+高校”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融媒人才。这种从区域实践迈向全国的探索,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提供了新路径。

站在“十五五”规划的起点回望,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不仅是一场技术盛宴,更是一次思想激荡。当人工智能重构传播边界,主流媒体正以系统性变革破局:既做技术创新的“弄潮儿”,更当价值引领的“定盘星”。这场变革的终极目标,正如中宣部副部长莫高义所言:“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加快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在智媒浪潮中,中国媒体正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传播史诗。

来源:常德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