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仲瀚一九八零年在北京去世时,身边只有个认养的儿子,他没有军衔,也没有成家,更没有亲生子女,但新疆石河子那片棉花地,是他领着大伙用锄头一下一下开垦出来的,当初人人都说新疆这地方种不了棉花,他却坚持要干,硬是把一片戈壁变成了能产棉花的好地方。
张仲瀚一九八零年在北京去世时,身边只有个认养的儿子,他没有军衔,也没有成家,更没有亲生子女,但新疆石河子那片棉花地,是他领着大伙用锄头一下一下开垦出来的,当初人人都说新疆这地方种不了棉花,他却坚持要干,硬是把一片戈壁变成了能产棉花的好地方。
他家里条件挺好,小时候吃穿都不用发愁,但二十多岁就去干地下工作,不为钱财,也不图名声,在延安那阵子他还上台演过戏,又能写又能打,大家都说他是多面手,抗战刚开始,他就带着队伍去打日本兵,头一仗就打赢了,后来还当上了团长,他没参加过长征,可打仗的事一点也没落下。
解放后他主动离开部队,去新疆参加建设,那时候兵团既管军事又搞农垦,他担任政委,负责管理土地和种子这些事,他带着人到处跑,测量土壤、试验品种、寻找水源,用了七年时间,终于让棉花在新疆扎下根来,以前新疆棉花产量很少,经过他的努力,十年里产量增加了十倍以上。
有人说这位同志没有军衔,可能是被忽略了,其实他在1955年授衔时已经调到了兵团工作,兵团不属于现役部队编制,所以军衔制度没有覆盖到他,他的待遇保持不变,只是身份发生了变化,这件事说明不是有人忘了他,而是体制内没有适合他的位置。
他一生没有结婚,并不是没有人追求,而是因为他心里装着国家大事,觉得经营家庭太费时间,他收养了一位战友的孩子,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来抚养,这个孩子长大后很有出息,他也从来没有后悔过这个决定,他说过,有些感情比血缘还要深厚,不一定非要拥有相同的姓氏。
他喜欢写东西,日记、书信和剧本都保存下来,在那个艰苦的地方,他还组织文艺团,唱歌跳舞给垦荒的人们鼓劲,有人觉得他过于文艺,没有专心做正事,可他认为光靠力气干活不行,还得有精神支撑,那时候物资很紧张,他硬是挤出资源来搞文化活动,结果真的起了作用。
新疆棉花现在占了全国九成以上,自己用的部分超过九成五,这个局面和张仲瀚当年打下的基础分不开,他那时候打破了大家觉得新疆不能种棉花的旧想法,现在看来,这成了经济发展的关键,西方想要在棉纺方面限制我们,早就做不到了,因为新疆的棉花已经顶上来了。
有些将领因为军衔没评好,一辈子都憋着委屈,他却从不计较这些事,别人争抢勋章的时候,他蹲在田里看秧苗,最后几年还在石河子附近转悠,看看棉花长得怎么样,听听工人有什么说法,他走得很安静,不吵也不闹,就像他这个人一样,没什么声响。
兵团这地方挺特别,它既不完全算军队,也不完全算地方,在这里工作的人,功劳常常算不清楚,荣誉也很难落到头上,像他这样的人,放到现在,可能就是那些默默搞科研、跑边疆、带团队的技术员或者基层干部,他们不爱抢风头,也不爱喊口号,但事情确实被他们做成了。
现在电视上经常播放打仗英雄的故事,很少提到那些种地、修路、建厂的人,其实国家能发展到今天,不光靠战场上的枪炮,也离不开像张仲瀚那样在荒地上种出希望的人们,他们没有戴上勋章,但地里的庄稼一直记得他们。
来源:历史冷泡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