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策需平台承载,才能打破时空壁垒。“城市与高校的地理之距,不该成为人才流动的无形壁垒。”这是肥城市“十四五”引才工作的核心理念。面对县域城市在人才竞争中的天然短板,肥城主动出击,构建“走出去揽才+请进来聚智”的全域引才网络,让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更顺畅高效
政策需平台承载,才能打破时空壁垒。“城市与高校的地理之距,不该成为人才流动的无形壁垒。”这是肥城市“十四五”引才工作的核心理念。面对县域城市在人才竞争中的天然短板,肥城主动出击,构建“走出去揽才+请进来聚智”的全域引才网络,让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更顺畅高效。
“书记、市长高校行”已然成为“十四五”引才的“金字名片”。自2022年起,肥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年亲率团队深入高校,足迹遍布12个省市的34所高校,举办38场校地对接会。江南大学招聘现场,市长亲身为学子解读产业优势、详解人才政策,播放城市宣传片:“当市长逐一解答我关于职业发展的困惑时,我真切感受到了肥城求贤若渴的赤诚。”通过此次活动入职的王华,如今已成长为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骨干,这般“高层次对接”,让肥城在高校人才心中深深埋下“归属感”的种子。
校地合作的深度,更彰显于长效机制的构建。“十四五”期间,肥城在16所高校设立“引才工作站”,聘任59名校园引才大使,构建起“政策宣讲—实习实践—就业签约”的闭环链条;与高校携手共建19个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每年接收实习学生超800人,较“十三五”增长85%。“我们与泰山技师学院携手开设‘订单班’,依据企业需求定制课程体系,学生毕业即可无缝上岗。”山东金塔集团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尹壮壮介绍,这种“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同频,“十四五”期间已为企业输送300余名技能人才。
“假期学子看家乡”活动,则为乡情纽带注入新的活力。肥城借寒暑假之机,邀请在外高校学子走进企业、园区与重点项目现场,亲身触摸家乡发展的脉搏。“昔日只知家乡以桃闻名,此番探访才知高新技术企业已达数十家,工业发展势头如此迅猛!”山东科技大学学生李子昂深受触动,毕业后毅然返乡,入职蔚蓝科技产业园的新材料企业。截至目前,1200余名肥城籍学子通过该活动返乡就业创业,为县域发展注入澎湃的“青春动能”。
高端人才的引进,更需精准发力、靶向对接。2025年8月,“桃都智港・博取未来”肥城市籍博士家乡行活动如期举行,24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肥城籍博士重返故土,沉浸式感受家乡发展变迁。施普林格自然集团中国区业务总监张宏伟当场表态:“愿借全球科研资源之力,为家乡产学研用融合牵线搭桥”;浙江省农科院副所长孙彩霞主动对接现代农业项目——这种“乡情纽带+产业需求”的引才模式,实现高端智慧与家乡发展需求的精准契合,“十四五”期间已促成12个产学研合作项目落地,带动20余项技术攻关取得突破。
对于普通劳动者,肥城亦搭建起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平台。“十四五”期间,实施“职在肥城·精准招聘”行动,持续开展春风行动、金秋招聘、民营企业招聘月等活动,实现“周周有招聘、月月有专场”,累计举办各类招聘活动520场次,服务企业1.2万家次,达成就业意向4.8万人次,较“十三五”增长50%。
线上服务的拓展,让就业对接冲破时空桎梏。肥城升级“泰山集结号”双创服务平台,运营就业微信号、抖音号等新媒体矩阵,开展86场“直播带岗”活动,单场最高观看量突破10万人次;联动肥城人才网、肥城快聘等平台,依托大数据实现人岗精准匹配推送。“足不出户刷手机便能寻得心仪工作,还能在线咨询政策,便捷至极!”青年农民工刘阳通过直播带岗成功就业,这般“指尖就业”,已成为肥城普通劳动者求职的主流方式之一。
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为就业服务注入专业动能。“十四五”期间,肥城培育壮大建安劳务、容众国际等本土人力资源机构,推动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提质增效。“我们与120余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既能快速组织劳动力供给,还能提供技能培训、薪酬管理等配套服务。”容众国际劳务公司负责人杨随军介绍,该公司每年助力2000余名农民工实现稳定就业,为肥城“稳就业”筑牢坚实支撑。
(大众日报及大众新闻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126.com,热线电话:05388011909。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手机,以便进一步联系。)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