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场融合校园初印象记录与山区助学帮扶的公益盛宴在天津大学温情落幕。由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溯光拾翠实践队、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江苏创星绘文化科技主办,李维华老师全程指导支持的 “我与校园初见面” 公益活动,以创新形式为大一新生上了生动的 “公益第一课”,累
近日,一场融合校园初印象记录与山区助学帮扶的公益盛宴在天津大学温情落幕。由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溯光拾翠实践队、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江苏创星绘文化科技主办,李维华老师全程指导支持的 “我与校园初见面” 公益活动,以创新形式为大一新生上了生动的 “公益第一课”,累计募集 700 余件教育物资跨越山海,精准送达山西、贵州两地乡村小学。
作为面向大一新生的特色公益活动,本次活动创新性地将 “校园初见” 与 “公益实践” 深度绑定。新生们以手机为媒介,穿梭于卫津路校区的海棠大道、北洋园校区的图书馆等标志性场景,用镜头捕捉对天大的第一份心动。这些饱含青春朝气的影像通过线上投票平台展示传播,每一次点赞与转发都转化为公益助力,逐步汇聚成帮扶山区儿童的爱心洪流
“刚踏入天大校门,就能用镜头为公益发声,这种体验特别有意义。” 参与学生表示。活动期间,新生们不仅在拍摄中加深了对 “兴学强国” 校训的理解,更通过文案注解向山区孩子讲述天大故事,让北洋园的书香与海棠花的芬芳跨越地域界限。这种 “影像 + 故事 + 公益” 的模式,既贴合青年传播习惯,又让公益行动变得可感可及。
经过线上评选与爱心募集,活动最终筹得的 700 余件教育物资实现精准分流。其中 550 余件由溯光拾翠实践队牵头送往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龙泉镇东关小学,涵盖图书、文具、体育器材等急需用品。在学校举行的捐赠接收仪式上,孩子们捧着崭新的绘本与篮球露出灿烂笑容,校长激动地表示:“这些物资不仅改善了教学条件,更让孩子们感受到远方的关怀。”
剩余物资则通过南京励志阳光心汇心基金会送达贵州省榕江县栽麻镇归柳小学。作为深耕乡村教育 15 年的公益组织,该基金会已累计服务 213 所乡村学校,此次合作让天大新生的爱心融入专业帮扶体系,形成 “高校倡议 + 企业支持 + 专业执行” 的公益闭环。
活动第一名获得者徐韩江晔在分享中动情说道:“我与校园初见面”公益活动顺利结束,我心中没有“获奖”的骄傲,只有“同行”的温暖与感动。这份荣誉,从来不是我一个人的勋章——它属于每一位为公益发声的朋友,属于每一个默默传递善意的陌生人,更属于那些我们试图去帮助的、需要被看见的群体。
参与公益活动的初衷很简单:总觉得微小的善意聚起来,就能成为照亮困境的光。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同学们共同参加此次公益活动,为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贡献力量,大家都自发的转发活动链接让更多人了解到此次公益活动。原来公益从不是单枪匹马的奔赴,而是无数人用行动编织的温暖网络。
很高兴能为远方的弟弟妹妹们捐助学习用品与体育器材,让他们的眼中充满惊喜与期待的光芒。同时也希望能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爱与希望的种子,为更多人献出自己的爱心。
最后,感谢主办方搭建这么好的平台,让每一份爱心都能精准抵达;也感谢所有同行者,让公益之路始终温暖有光。
指导教师李维华对活动价值给予高度肯定:“引导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国家的英才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发挥能量,在实践中淬炼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内驱力向外生长。本次活动为大学生们搭建了一个校、企、地方三方融合的长效大学生实践与帮扶模式,也真正的在做对于大学生和帮扶对象有意义的工作。希望能以此为契机,将大学生实践的新模式传播的更广,让更多的大学生和小学生受到教育。
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注重社会责任的文化企业,此次合作是践行 “社会效益优先” 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未来三方将深化合作,让 “影像公益” 模式辐射更多高校与乡村学校。
此次 “我与校园初见面” 活动,不仅用影像定格了新生的青春初印象,更以公益实践为他们的大学生涯埋下责任的种子。正如李维华老师所言,这种扎根实践的成长方式,终将让青年力量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绽放光彩。(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供稿)
本文来自【周口广电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