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前孙中山坚持睡地上,竟要求地上放冰,宋庆龄劝说仍不听呢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4 16:14 1

摘要:1925年3月的一天,孙中山离开人世。那时他病得很厉害,身体很消瘦,走起路来都很困难,但他还是接待来访者,处理公事。一月份到二月份的时候,他在医院里做过一次手术,医生切除了肝脏的一部分组织,检查之后发觉癌细胞到处蔓延开去,三月初九从医院回家以后,依然会客,一直

1925年3月的一天,孙中山离开人世。那时他病得很厉害,身体很消瘦,走起路来都很困难,但他还是接待来访者,处理公事。一月份到二月份的时候,他在医院里做过一次手术,医生切除了肝脏的一部分组织,检查之后发觉癌细胞到处蔓延开去,三月初九从医院回家以后,依然会客,一直拖到了十三日才口述了遗嘱,吩咐继续革命、联系苏联以及重新整顿党务等事宜,十三日凌晨病情突然加重起来,第二天上午九点半左右在家中去世。 官方的医疗记录只是写到了癌痛和衰竭,很多细节都没有被正式公布出来。宋庆龄在他临终的时候一直守在他的身边,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身边的回忆录里也补充了很多没有在官方纪录里面写的片段,比如说他病中还坚持要从床上挪到地上躺着,在地上铺冰块这样的事情,当时并没有大肆宣传过这件事情,但是后来成了人们讨论他的人性化的一面的一个常见的细节。

这一点举动被一些认识他的老朋友当作往昔生活的残影,孙中山从晚清到民初的多年流亡身边只有极少数亲近的人,早年的逃亡生活里陈粹芬是重要的伴当,她出生贫苦,在教会学校学护理十几岁就成为孙中山门诊的助理,两人志趣相投后来在革命路上紧密合作,她在外面负责保管和传递机密文件常常把重要信件缝进衣服,遇到危险时会变卖首饰筹钱假扮记者搅动舆论促成伦敦被捕事件营救行动。长期奔走让她染上了肺病但还是承担起联络海外华侨筹集经费武器的任务。

孙中山的晚年在国内政治舞台上反复出现。1924年,他前往北京与当时执政者段祺瑞会谈,试图达成某种联合,并促成国共合作。那两次去往北方的旅程,都使旧疾复发,回到北方之后病情加重了。多年来的奔波和战斗已经耗尽了他的体力,早从1917年护法运动失败时起他就没有停下脚步,在广州建立起一个护法军政府经在1912年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且推动民国机构建立起来,但是国家并没有安定下来—袁世凯掌握了政权以后篡夺了所有大权,于是孙中山就南下组织护法来反对袁的专制独裁行为。

回望更早些的岁月,他的革命身份是在海外慢慢成型起来的,1905年的时候加入同盟会并提出“三民主义”作为行动纲领,在当时乃至之后好几年都对政局和组织产生很大影响。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时,他已从学医者及求改良者的立场上转向主张推翻清朝的革命道路,并于1894年在檀香山筹划成立兴中会,这个团体被认为是当时第一个带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团体。 1895年回国发动广州起义,失败后在国内播下了反清的火种。之后开始了长达多年的海外流亡生活,在日本、欧美和东南亚各地都留下了孙中山的身影。在长期流亡过程中多次策划或者参加武装起义行动,像惠州起义、黄花岗起义等等均以失败告终。一次次的失败让他积累了经验,也建立了广泛的海内外人脉以及资金来源为以后的政治活动奠定基础。

他的个人生活因此而清苦。长期战斗,身体被消耗得很多,得了多种病痛,除了公开的政治活动之外,在他私人的生活中有很多牺牲与隐忍。宋庆龄是孙中山晚年生活的伴侣,1915年两人结婚,她对孙病重时亲自照顾,寸步不离。和孙中山关系密切但未结成婚的是陈粹芬,她在辛亥成功之后便悄悄离开,只留下了一张纸条以及一只刻着“M.Sun”的怀表,有人猜测她是担心拖累孙或者不愿意卷入孙即将开始的政治婚姻才这样做的。 孙在决定娶宋庆龄之前问过她,得到的回答是同意。之后她拒绝国民党高层给的名位和好处,把能拿到的利益都捐给了抗日事业。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开始做募捐、缝制军毯、筹集药品等民间救急工作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1960年在香港去世,享年87岁,她的遗骨后来迁回孙氏祖坟,被家族正式接纳列入家谱。

回到孙中山个人的政治轨迹,1911年武昌起义之后,清朝体制土崩瓦解。他从美国赶回来,局势推动民国成立。1912年他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启了共和制度的尝试。短暂的和平很快被各方势力的斗争所打破,袁世凯渐渐露出独裁的意图,于是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继续寻找国家统一的方法。1917年护法运动失败并没有让他放弃,在广州的护法军政府又成了他组织政治活动的新据点。

孙中山在革命中不断遭受挫折,却能在每一次失败里找到新的办法,并且不断地积累资源和伙伴,在国外他与华侨有着密切的联系,组织募款、筹集武器以及交通工具等为起义提供实际的帮助,比如1900年惠州起义时的船只军火协调就有他的身影。同盟会成立后陈粹芬帮其整理账务处理通信使组织运作更加顺利;长期流亡也让他了解国际形势后来主张接触苏联推动国共合作都是基于对国际形势的理解及现实需求。

关于他临终那段日子的事,民间的记忆比官方保存得多些。有人回忆起他病时仍坚持躺在地上,并且要冰块贴身,旁人对此各有想法。一种说法认为这是早年流亡生活的余响,早年间他们几个和少数亲信东躲西藏,睡地是常事。陈粹芬那时也常常睡在地上听门外动静,孙中山曾心疼她辛苦劝她上床,自己就睡地板,有时候还开玩笑说干脆把冰块放在地上更凉快些。 临终之际再做一次,被一些知情者视为怀念那段共同经历。孙科在之后的谈话里曾向陈粹芬提及此事,后者听后长叹。国民党内部在四十年代也偶尔提到这件事,当作宣传其平易近人的材料。五十年代以后,孙氏家谱开始把陈粹芬列为侧室,她的名字慢慢被家族所接受。墓碑并排摆放代表着家族对她多年付出的认可。

从更广阔的范围来看,孙中山的一生是整个中国由封建体制向现代国家转变的缩影。他是有行医经历的社会活动家,在几十年间持续推动制度变革的政治家,他提出过很多影响深远的政治主张,三民主义成为之后政治争论的依据;联合苏联、支持国共合作体现了他在国际环境下争取国家统一和建设的态度,起义频发及政治斗争反映出了那个时代动荡不安,也说明了他对于改变现状的决心,许多起义以失败告终但正是这些失败使他在组织上积累了很多经验,并且建立起海外的支持网络,这后来都成为了扭转局势的重要力量。

很多关于他个人的细节被私人回忆和史料记录下来,这些填补了官方档案所没有记载的内容。比如在伦敦被抓那次,陈粹芬很冷静也很机智,海外华人也动员起来捐款捐物,给孙提供了一些实际的帮助,她经常把秘密文件藏在衣服里,冒着危险传递消息,在国外工作以及后来做民间抗战的事情上,可以看出革命运动中有不少默默支持的人群。

孙中山走过的路,有公开的斗争也有暗中的牺牲和依靠。他晚年的病痛以及死亡,标志着这位革命旗手生涯的结束,但并没有终止由他引领的政治理念与组织活动。身边像宋庆龄、陈粹芬这样的女性,在照顾生活起居的同时也在组织联络上做出了贡献,很多细节在官方记录中无从查考,却能在回忆录或是民间传说里找到影子,成为后来者理解这段历史时不能忽略的一环。透过这些碎片可以看见一个人如何被时代推着往前走又怎样用自身的选择去改变世界局势。

来源:英明果断苹果SaP6pt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