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是影响移植肾存活的重要原因,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MR)的有效防治,已成为目前肾脏移植的重点研究内容[1]。从发病机制上看,B细胞在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和增殖诱导配体(APRIL)的激活下分化为浆细胞并持续产生供体特异性抗体(DSA)
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是影响移植肾存活的重要原因,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MR)的有效防治,已成为目前肾脏移植的重点研究内容[1]。从发病机制上看,B细胞在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和增殖诱导配体(APRIL)的激活下分化为浆细胞并持续产生供体特异性抗体(DSA)[2],而DSA会攻击移植物血管内皮,引发炎症等反应,最终导致移植物功能衰竭[3],基于此,靶向这2条通路的治疗可能成为AMR的潜在治疗策略。
泰它西普作为双靶点生物制剂,可同时抑制BLyS和APRIL,抑制B细胞的成熟和分化[4],从而减少DSA生成,抑制AMR发展[5]。在近日举行的第30次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年会(CSOT 2025)上,多项关于泰它西普治疗肾移植后AMR的临床应用研究隆重发布,为肾移植术后AMR防治提供了全新且多元的解决方案。
本次器官移植年会上,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文吉秋教授团队发表了一项单中心观察性研究,旨在评估泰它西普治疗肾移植术后AMR的有效性与安全性[6]。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6月-2024年12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移植医学中心使用泰它西普治疗肾移植术后AMR患者8例,这些患者均进行了穿刺活检提示移植肾AMR。肾移植手术距离泰它西普首次用药时间跨度3~15年不等。
基础治疗包括:8例激素+霉酚酸酯,泼尼松+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及甲泼尼龙+他克莫司+麦考酚钠。泰它西普治疗剂量为160mg/周,连续治疗至少24周。比较治疗前(基线)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与1年的临床资料,包括血肌酐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 UTP)等指标变化,记录并分析随访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研究结果:
共纳入8例肾移植术后AMR患者,其中2例伴发IgA肾病。纳入患者中有6例使用泰它西普连续治疗6个月,治疗前基线血肌酐171.8±35.2μmol/L,24h UTP 2例阳性,4例阴性。
治疗期间多数患者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基本保持稳定(图1A)。治疗观察3个月后,血肌酐为162.0±39.2μmol/L,6个月后血肌酐为164.9±35.5μmol/L,9个月后血肌酐为173.5±36.3μmol/L,1年后血肌酐为173.8±31.3μmol/L。2例患者使用泰它西普连续治疗超过6个月,其中1例患者用药1年,血肌酐水平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的指标分别为306μmol/L、285μmol/L、356μmol/L、411μmol/L。另1例患者从2023年10月起用药至今,治疗前血肌酐192μmol/L,治疗9个月和1年后血肌酐分别为197μmol/L和198μmol/L(图1B)。
图1 8例患者使用泰它西普后eGFR和肌酐的变化趋势
治疗期间出现水痘和带状疱疹的患者各1例,对症处理后减轻。出现反复感染的患者1例,此外无严重感染及死亡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研究结论:
8例肾移植术后AMR患者采用泰它西普联合传统治疗后,其中6例患者用药6个月血肌酐水平总体保持稳定,停药后有所上升;1例持续用药至今的患者血肌酐在用药期间保持稳定。所有患者24h UTP水平总体保持稳定。本研究提示,对于肾移植术后的患者,每周160mg泰它西普可以稳定血肌酐和尿蛋白水平,抑制肾功能恶化。
研究意义及启示:
尽管AMR是导致移植肾失功的重要原因,但其治疗充满挑战。该研究在“真实世界”的临床场景下,对泰它西普治疗AMR进行了长达1年的观察。结果表明,在传统免疫抑制方案基础上联合每周160mg的泰它西普,能使大多数患者的移植肾功能在治疗6个月内保持稳定,这为控制AMR的进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另外,研究中持续用药超过1年的患者,肾功能维持了长期稳定,而停药患者则出现肌酐上升,这提示对于AMR这类疾病,泰它西普可能需要长期应用以持续抑制免疫活性。同时,良好的安全性使得泰它西普的临床应用较为安心。
总之,泰它西普为“传统方案效果不佳或不耐受”的肾移植术后AMR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尤其适合需长期维持肾功能稳定的患者。在泰它西普用药期间需加强感染监测,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平衡疗效与安全。
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李宁教授团队肾移植中心发表于本次会上的一项壁报以病例报告的形式,分享了两例泰它西普对肾移植AMR伴或不伴肾炎患者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5]。
病例1:
患者男性,68岁,2000年发现高血压,尿蛋白+;未肾穿,未行基因检测;2010年血液透析;2012年1月11日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过程顺利,术后三联免疫抑制剂抗排斥治疗,移植肾功能恢复,血肌酐波动于100μmol/L左右。2022年开始反复蛋白尿,免疫方案调整及降尿蛋白治疗效果不佳,移植肾病理:1.移植肾慢性活动性急性T细胞介导排斥反应(TCMR),Grade1,疑合并AMR;2.移植肾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改变。免疫状态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类相关基因A(MICA)抗体:阴性;非HLA抗体:CGB5、PRKCH、SSB阳性;FSGS标志物APOL2、CGB5、suPAR阳性。
予CD20单抗(100mg/w*4)联合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效果好;3月后再次出现蛋白尿,重复CD20单抗治疗,效果好;1年后蛋白尿复发,HLA抗体:阴性,dd-cfDNA:排斥风险系数0.58,考虑AMR为主,开始泰它西普治疗(160mg/w*12),肾功能稳定,尿蛋白稳定下降。
病例2:
患者女性,41岁,2008年高血压,血肌酐380mol/L;2009年血肌酐1100mol/L,血液透析治疗;2010年10月23日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术前因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阳性行免疫吸附,术后无尿,予利妥昔单抗100mg仍无尿,移植肾破裂,行“移植肾切除术”开始血液透析治疗。未肾穿,未行基因检测。2015年6月29日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过程顺利,术后三联免疫抑制剂抗排斥,移植肾功能恢复,血肌酐波动于65-80mol/L。2018年6月出现蛋白尿,通过免疫抑制剂调整及降尿蛋白治疗后效果欠佳。
2024年9月移植肾病理诊断:慢性移植性肾小球病合并IgA肾病,未能排除慢性活动性排斥反应,予泰它西普治疗160mg/w*6次后240mg/w*4次,停用2周后再出现蛋白尿,dd-cfDNA示排斥风险系数0.73,以AMR为主,伴随致病性半乳糖缺陷型IgA1(Gd-IgA1)增高,再次启用泰它西普160mg/w,肾功能稳定,尿蛋白稳定下降,使用3月后,调整泰它西普80mg/月,目前长期使用中。
总结:
本案例中两位患者尿蛋白稳定下降,血肌酐稳定,提示泰它西普可作为移植肾AMR伴或不伴肾炎患者的潜在治疗靶点。
研究意义及启示:
本报告中两位患者的病情都十分棘手:病例1患者在经历多次CD20单抗治疗后仍反复出现蛋白尿;病例2患者则经历了首次移植失败,二次移植后仍面临AMR合并IgA肾病复发的困境。而泰它西普在这两类“难治性”治疗场景下,仍能实现肾功能稳定与尿蛋白稳定下降,为临床处理类似复杂病例提供了新的有效选项。
泰它西普作为一种双重靶向BLyS和APRIL的融合蛋白,其作用更为上游和广泛。它不仅影响B细胞,还能靶向分化为浆细胞的阶段,并影响自身反应性浆细胞分泌自身抗体[4],从而更有效地减少导致排斥反应的致病性抗体DSA的产生。患者伴Gd-IgA1的下降,也间接支持了其对于IgA肾病相关抗体产生的抑制作用[4]。这种机制上的优势或是其取得疗效的关键。该报告提示临床医生面对“CD20单抗耐药/复发”或“AMR合并IgA肾病”的肾移植患者时,可将泰它西普纳入治疗方案考量,同时需关注用药连续性和剂量调整。
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李宁教授团队发表于本次会议上的一项研究总结了泰它西普治疗AMR或DSA阳性的稳定期肾移植受者的临床效果[7]。
研究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4例病理诊断为活动性AMR(aAMR)(病理评分显示为轻度,血肌酐在180μmol/L以内,24h尿蛋白小于2.0g),10例肾功能指标稳定,但出现了DSA的患者,均给予泰它西普160mg/周治疗3~6个月,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研究结果:
4例aAMR肾功能稳定,蛋白尿定量均下降,完全缓解(300mg/d)3例,500mg/d 1例。10例肾功能指标稳定者DSA滴度均有所下降,肾功能指标均保持平稳。在安全性方面,2例患者出现双下肢乏力,停用2周后自行缓解。所有患者均给予复方磺胺甲噁唑预防性治疗,无发生间质性肺炎者。
研究结论:
泰它西普治疗轻度AMR或DSA阳性的稳定期肾移植受者效果良好,安全性较好。
研究意义及启示:
传统治疗(如激素、血浆置换等)通常用于治疗典型的AMR患者,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对于肾功能尚稳定的患者而言,治疗风险收益比需要慎重考量。该项研究聚焦于“轻度aAMR或仅DSA阳性但肾功能稳定”的患者,发现泰它西普不仅能有效诱导轻度aAMR患者蛋白尿的完全缓解,还能显著降低稳定期患者的DSA滴度,同时安全性良好。
研究结果将泰它西普的应用场景拓展至肾移植术后免疫风险的早期干预阶段,为延缓AMR进展、改善长期预后提供了有价值的新证据。同时,该研究推动了肾移植免疫管理从“被动应对排斥发作”向“主动干预高危因素”转变,强调对“轻度病变”“稳定期高危人群”的早期干预,为肾移植术后长期肾功能保护提供了更精准的管理思路。
本次会议上发表的三项关于泰它西普的研究,为肾移植术后AMR防治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泰它西普通过双靶点抑制BLyS/APRIL通路,从源头减少DSA生成,这一机制优势在不同临床场景中均得到验证。
这些研究不仅夯实了泰它西普在不同AMR亚组的循证医学证据,更推动肾移植AMR管理理念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干预、精准管理”转变。未来,随着多中心、大样本研究的开展,泰它西普在肾移植AMR治疗中的适用边界与长期疗效将进一步明确,有望成为改善肾移植受者长期预后的重要药物,为提升移植肾存活率、优化患者生活质量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王祥慧,等. 中国肾脏移植受者排斥反应临床诊疗指南[J]. 器官移植,2025,16(1):1-20.
[2]Matsuda Y, Watanabe T, Li X-K. Approaches for Controlling Antibody-Mediated Allograft Rejection Through Targeting B Cells [J]. Front Immunol, 2021, 12: 682334.
[3]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移植技术分会, 上海市肾脏移植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 肾移植后期抗体介导排斥反应防治专家共识 [J]. 中华医学杂志, 2022, 102(26): 1973-81.
[4]杨佳,高洁,赵文静,等. 泰它西普在IgA肾病和狼疮性肾炎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2,32(19):51-56.
[5]郭晓红 李宁.泰它西普在肾移植AMR伴或不伴肾炎患者使用病例报告.泰它西普在肾移植AMR伴或不伴肾炎患者使用病例报告.第30次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年会壁报
[6]文吉秋,等. 一项单中心、泰他西普治疗肾移植术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的观察性研究.第30次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年会壁报
[7]李 宁.泰它西普治疗轻度ABMR或DSA阳性的稳定期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观察.第30次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年会壁报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