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库斯的“和平小屋”刚开张,就被一帮“自律委员会”给盯上了——这不是剧本,是成都猛追湾的真实一幕。
马库斯的“和平小屋”刚开张,就被一帮“自律委员会”给盯上了——这不是剧本,是成都猛追湾的真实一幕。
11月1日,这座由法籍日军侵华受害者后裔马库斯亲手打造的公益展馆,正式对公众开放。
墙上挂着他捐赠的200多张抗战历史照片,每一张,都是血与泪的证言。
本该是温暖人心的开始,结果才三天,玻璃被砸,展板被撕,有人直接上门,甩出一张“缴费通知”——“维护费,500元,不交别开。”
你没看错,不是物业,不是城管,是一个连民政都没登记过的“自律委员会”。
成员杨某和贾女士,自称“维护社区秩序”,实则像街头收保护费的混混,只不过披了件“自治”的马甲。
马库斯没骂人,他只是在社交平台上发了张照片:破碎的玻璃下,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静静躺着,照片里是1945年南京街头,一个孩子抱着空饭碗。
配文只有一句:“他们砸的不是玻璃,是历史。”
这下,评论区炸了。
“这是什么年代了?还敢收‘公益展馆保护费’?”
“一个外国人,捐出祖辈的伤痛记忆,换来的却是敲诈?”
“‘自律’?我看是‘自肥’吧。”
更绝的是,贾女士还拒绝调解,态度强硬到离谱。
你敢信?
一个连名字都没上过官方备案的民间组织,敢对着国际友人、对着历史纪念馆,说“不赔”?
但成都,没让他们等太久。
11月14日,成华区猛追湾街道办火速发通报:成立联合调查组!
明确表态——“任何民间组织,无权强制收费,查实即依法处理!”
第二天,公安也来了:杨某、贾某已被传唤,初步确认——“自律委员会”无注册、无资质、无执法权。
警方正在查:有没有威胁恐吓?
有没有故意毁坏财物?
下一步,可能就是治安处罚,甚至刑事责任。
最让人动容的,是马库斯的回应。
他没说要走,没说要撤。
他说:“和平小屋,继续开。展览照常。”
他还在更新动态:“感谢成都的效率。但我希望,他们能当着所有参观者的面,道个歉。”
你知道吗?
就在事件发酵的同一天,成都文旅局悄悄发布了一组数据:2025年前三季度,成都新增外籍人士参与的公益文化项目同比增长217%。
其中,像马库斯这样,以个人历史记忆为载体、推动和平教育的项目,占了近三成。
也就是说,这不是个案。这是成都正在悄悄崛起的一种“民间国际叙事力”。
而有人,想用500块钱,把这种力量掐死在摇篮里。
现在,全网都在等一个结果:
那个砸玻璃的,是谁?
那个拒赔的,是不是真有后台?
那个“自律委员会”,是不是还有别的“收费项目”?
——比如,给摆摊大妈收“文明管理费”?给夜市摊主收“爱国卫生费”?
我们不是在围观一场“外国友人被欺负”的八卦。
我们是在看,一个城市,到底敢不敢为一个坚持讲真话的普通人,撑腰。
成都,这次反应快,态度明,值得点赞。
但真正的考验,不在通报里,而在后续的判决书上。
如果最终只是口头批评、赔点钱、道个歉就完事——那“自律委员会”下次,可能就敢收1000块了。
如果依法严处,罚到他们不敢再冒头,那这事儿,就成了中国基层治理的一次教科书级示范。
马库斯的“和平小屋”里,有一张他祖母的日记复印件,上面写着:“战争结束那天,我抱着弟弟,哭了整整一夜。不是因为活下来了,而是因为,终于有人愿意听我们说话了。”
现在,轮到我们了。
别让历史,再被沉默的暴力,碾碎在玻璃渣里。
别让善意,输给一场没有备案的“自以为是”。
成都,这次别只做“快速响应”的模范。
要做那个,敢把“自律”两个字,从流氓手里夺回来的城市。
来源:元气叶子NkY9z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