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6日,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专访时表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通常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线,而胆固醇升高被视作高危因素之一,需从早期进行预防、筛查和控制。
11月6日,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专访时表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通常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线,而胆固醇升高被视作高危因素之一,需从早期进行预防、筛查和控制。
11月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接受采访。
“过去四十年来,伴随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数量显著增多。与此同时,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未能得到有效遏制,进一步助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长。”葛均波教授表示,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策略不应仅聚焦于单一器官或某一阶段,而应从整体视角出发,对人体进行系统性防控。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各类危险因素中,胆固醇升高被列为“最坏”的因素。研究已证实,使用药物治疗降低胆固醇可显著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后续多项研究也进一步表明,无论是否罹患心脏病,控制胆固醇水平均能有效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胆固醇是否降得越低越好?葛均波教授介绍,新生儿出生时,胆固醇水平为30~35毫克/分升,这一数值或许反映了人体最理想的胆固醇状态。对健康人群而言,将胆固醇控制在这一理想范围附近即可,无需过度降低。
葛均波教授特别强调,早期筛查是防治的关键环节。由于胆固醇升高往往没有明显症状,许多患者直至发病才被确诊。他建议,公众可以定期检测血脂,以便及早发现异常;对曾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的患者,胆固醇控制目标应更为严格;而对于初次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群,可基于风险指数不同,分层确定胆固醇控制目标。
治疗过程中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同样重要。在药物方面,从他汀类到PCSK9抑制剂,再到近年出现的小干扰RNA药物,降脂治疗手段不断丰富。胆固醇水平受代谢影响,停药后可能出现反弹。而胆固醇对血管的损害会量效积累,即高胆固醇状态持续时间越长,造成的危害越大。长期且稳定的血脂管理很关键。HUYGENS、GLAGO等研究都证实,将胆固醇持续控制在理想范围内,不仅有助于遏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甚至可促使斑块消退,从而使部分患者免于接受支架或搭桥手术。
葛均波教授认为,面对我国心血管疾病高发的严峻挑战,全社会需要形成合力:推进全民健康教育,政府出台支持性政策,医疗机构加强早期筛查与长期管理,相关企业提供治疗手段并助力患者教育。只有通过多方协作,共同控制血糖、体重、血脂与血压,推动戒烟等一系列措施,才能使慢性病得到有效防控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王好为的团队建设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