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捕朱枫的国民党特务沈之岳,晚年来大陆求医,吴孟超亲诊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4 11:13 1

摘要:1990年深秋的北京,钓鱼台国宾馆18号楼的灯光格外引人瞩目,这里住进了一位特殊病人,癌症晚期的台湾老人沈之岳。

1990年深秋的北京,钓鱼台国宾馆18号楼的灯光格外引人瞩目,这里住进了一位特殊病人,癌症晚期的台湾老人沈之岳。

这个名字在两岸情报史上如雷贯耳他曾亲手将中共女烈士朱枫送上刑场,是国民党公认的“谍王”。

可如今,他不仅能在大陆核心地带接受顶级医疗,邓小平甚至托人传话愿亲往病房一晤,当时听到这个消息,任谁都会觉得不可思议。

一个背负血债的昔日仇敌,为何能得到如此礼遇?这背后藏着的,是跨越半世纪的恩怨与民族大义的权衡。

沈之岳的人生,从一开始就透着股复杂劲儿。

1913年他生于浙江仙居,早年在上海同济大学读书时,也曾热血沸腾地投身工人运动,枪林弹雨里练出了过人胆识。

1933年,他因组织学生罢课被当局逮捕,本来以为会是牢狱之灾,没成想在狱中结识了军统前身戴笠系统的人,人生轨迹就此彻底转向。

戴笠瞧上了他这股能文能武的劲儿,把他专门送进杭州特训班,在这里,沈之岳系统学习马列著作、俄语和无线电技术这些本是共产党人的信仰基石,反倒成了他日后潜伏的武器。

1938年,他化名“沈辉”,揣着伪造的介绍信走进延安,顺利考入抗日军政大学。

在延安的窑洞里,他表现得比谁都积极,写思想汇报到深夜,各项工作抢着干,连康生都当众夸他是“青年的表率”。

短短一年时间,党证拿到手,警卫连指导员的职务也落了实。

当时和他同窗共读的,有张爱萍、宋时轮这些后来的共和国将帅,没人能想到,这个油灯下伏案的年轻人,真实身份是军统的王牌特工。

1941年皖南事变后,沈之岳被调回重庆,开始专职反共。

接下来十年,他像是一台精密的情报机器,破译中共电台、策反叶挺部下、监视南方局,功绩堆成了晋升的阶梯,成了戴笠麾下最年轻的少将组长。

国民党退到台湾后,他又奉蒋介石之命重建对大陆的情报网,1950年的“朱枫案”,成了他特工生涯的“巅峰之作”。

1950年2月,舟山群岛定海的博爱医院里,化名“陈太太”的朱枫正焦急等待接应。

她随身带着的胶卷里,藏着《台湾战区战略图》《沿海防御方案》这些绝密情报,只要能跨过海峡,就能为大陆送去关键助力,可她不知道,沈之岳早已通过叛徒锁定了她的行踪。

2月2日黎明,沈之岳亲自带队冲进病房,朱枫被捕。

接下来的两个月,他用了最狠的手段72小时车轮战审讯,不让人合眼;又把朱枫12岁的女儿带到审讯室外,让孩子隔着铁窗哭喊“妈妈”,软硬兼施下,朱枫只写下“人民解放事业万岁”八个字。

6月10日,马场町刑场,身中7弹的朱枫仍在高呼口号,英勇就义。

这起案子让沈之岳拿到了蒋介石亲授的“云麾勋章”,他在日记里写“共党分子之顽固,超出想象”。

更可怕的是,顺着朱枫这条线,他又抓了400多人,国民党中将吴石、陈宝仓都在其中,台湾地下党几乎被连根拔起。

美国CIA后来评估,这一下让中共在台情报工作倒退了十年,谁也没料到,这个双手沾着鲜血的特工,晚年竟会站在“台独”的对立面。

1954年,沈之岳当上“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第六组”主任,掌管全台情报;1964年又奉蒋经国之命,组建了后来声名赫赫的“司法行政部调查局”,亲手拟定“反渗透条款”,把台湾打造成了严密的保密营。

可到了1970年代,他和“太子党”越走越远,蒋孝武想插手情报系统,他公开反对;本土派宣扬“台独”言论,他骂人家是“乱臣贼子”。

1983年,听说李登辉在暗中资助“台湾独立联盟”,他二话不说下令搜查对方党部,还扣下了200多万美元的政治献金。

蒋经国一死,李登辉上台,他立刻被明升暗降,彻底踢出了权力核心,这份反台独的履历,为他日后的大陆之行埋下了伏笔。

1990年初,前列腺癌晚期的诊断书递到沈之岳面前,台北荣总摇了头,他跟夫人说“我一生杀人无数,如今是遭报应了”。

就在这时,大陆通过秘密渠道传来消息:只要认同一个中国,过往恩怨可以不谈,还请“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亲自制定手术方案。

让他动心的,还有一份藏在心底的“恩情”。

1955年一江山岛战役后,解放军本可以趁胜拿下大陈岛,沈之岳当时就在大陈岛指挥所,等着最坏的结果,可张爱萍奉中央指令网开一面,让3万多国民党军民安全撤到台湾。

这份不杀之恩,他记了整整35年。

1990年9月,沈之岳带着夫人从澳门转道广州,再飞北京。

飞机舱门打开时,他看见舷梯下站着两个穿灰色中山装的人一个是张爱萍,一个是国务院副秘书长罗青长。

这位铁石心肠的老特工当场红了眼,哽咽着说“张将军,我是来谢不杀之恩的”。

张爱萍大笑,拍着他的肩膀说“要谢就谢毛主席、周总理的政策”,接下来的40天,钓鱼台国宾馆18号楼成了他的疗养地。

6名院士组成医疗组,护士24小时轮班值守,吴孟超院士每天都来查房。

邓办三次打电话问“能不能安排邓公探望”,都被他以“病容憔悴,不敢惊动”婉拒,但他写下一张纸条,托人转了过去,上面是鲁迅的诗句:“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消息传到两岸,骂声和质疑声都涌了出来。

李登辉办公室冷嘲热讽,说他“晚年变节,想将功折罪”;大陆民间也有不少人愤怒,“朱枫烈士的血还没冷,凭什么让凶手住国宾馆?”

面对这些质疑,时任公安部部长的王芳在内部会议上把道理讲得很明白。

首先,沈之岳已经退出政治舞台,生命都快走到头了,对他进行人道救治,体现的是大国气度,不是纠结个人恩怨。

其次,他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几十年,在台湾军政系统里有很多旧部,善待他,就是给所有反独人士递信号只要站在民族大义这边,就有出路。

更重要的是,当时两岸正准备成立海基会、海协会,需要一个标志性事件拉近距离,沈之岳这个“昔日最大敌人”被善待,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和平宣言。

张爱萍后来跟作家叶永烈说过,当年放国民党残军撤台,是为了减少同胞伤亡;现在善待沈之岳,是为了争取更多岛内反独力量。

个人恩怨和国家利益哪个更重,心里得有杆秤。这话算是说到了根上。

1991年1月,沈之岳病情恶化,决定回台湾,临走前,他拖着输液架,在钓鱼台的院子里种下两棵银杏,对罗青长说“如果树能活,希望后人看到它,就晓得‘渡尽劫波’四个字不是空话”。

1994年2月,他在台北荣总病逝,享年81岁,遵照遗嘱,夫人把他的骨灰分成三份:一份留在台湾,一份送回浙江仙居祖坟,一份撒进厦门外海那是离大陆最近的地方。

有人问,沈之岳到底算不算“双面间谍”?他有没有暗助过中共?张爱萍给他题过“智勇双全,治国有方,一事二主,两边无伤”,这话是褒是贬,至今没个定论。

但这些争议,在民族大义面前,似乎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2023年,舟山建成了朱枫烈士纪念园,她当年用过的钢笔被列入革命文物,央视纪录片《沉默的忠诚》里,她的事迹让无数人落泪。

而钓鱼台国宾馆里,沈之岳种下的那两棵银杏,如今已经亭亭如盖。

沈之岳的一生没法用简单的“好人”“坏人”来评判,他是双手沾血的特工,也是坚定的反独者;他曾是两岸对峙的尖兵,晚年又成了和平的见证者。

他的人生轨迹,藏着那个特殊年代的恩怨与无奈。

大陆当年礼遇沈之岳,从来不是原谅他的罪行,而是放下了个人恩怨,真正的强大,不是把仇人赶尽杀绝,而是有底气把他请进门,用包容展现民族大义。

真正的自信,不是记恨每一笔血债,而是让曾经的敌人都认可“渡尽劫波兄弟在”的道理。

朱枫烈士的信仰,是民族的精神丰碑;沈之岳晚年的转身,是两岸血脉相连的证明。

这两件事放在一起,恰恰说明,无论历史有多少恩怨,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不会变,民族团圆的大方向不会变。

这,或许就是1990年那个深秋,钓鱼台国宾馆里藏着的,最深刻的历史答案。

来源:轻阅评论pro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