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绘山河 丹心传文脉——市群众艺术馆研究馆员李文祥60载弘扬传统文化之路走笔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4 14:50 1

摘要:他面容清瘦、言语不多,可一谈起中国画却眼中有光、神采飞扬;他画艺超群、受大师亲授,却没有架子、低调谦和;经他启蒙的学生不计其数,无论男女老少、有无基础,只要真心热爱中国画,他都愿倾心相授,把学生带入笔墨丹青的…

他面容清瘦、言语不多,可一谈起中国画却眼中有光、神采飞扬;他画艺超群、受大师亲授,却没有架子、低调谦和;经他启蒙的学生不计其数,无论男女老少、有无基础,只要真心热爱中国画,他都愿倾心相授,把学生带入笔墨丹青的殿堂。

这位将国粹带入寻常百姓家的老艺术家,就是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白山市群众艺术馆研究馆员李文祥。在长白山脚下的边陲山城,提起他的名字,熟悉的人由衷称赞:“李老师画艺高超,人品温润如玉!”

儿时爱画,一生执笔。60多年来,从吉林艺术学院的科班生,到桃李满天下的文化传播者,李文祥以笔为犁、耕耘艺术沃土;以心为灯、照亮传承之路,培育出一众知名学子和难以计数的各行各业国画爱好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苦学砺初心 大师门下练真功

上世纪60年代,家境贫寒的李文祥怀着对绘画的满腔热爱,以优异成绩考入吉林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实现儿时梦想。

在校期间,他有幸受教于我国著名山水画家王庆淮、孙天牧、潘素等艺术大家,系统学习传统绘画技法。其中潘素先生“神韵高古、直逼唐人”的画风,以及与丈夫张伯驹捐献国宝的家国情怀,深深影响了李文祥的艺术道路与人格修养。

求学岁月异常艰辛,每学期仅靠家里凑来的5元钱维持生活,李文祥却甘之如饴、勤学不辍,屡获高等奖学金。寒来暑往,教室画室里总能见到他废寝忘食的身影,日复一日严谨治学和临摹写生,使他不仅掌握了中国山水画的核心技法,还承袭了老师们家国为先、淡泊名利,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高尚品格。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中国画艺术传承下去,就像恩师们所做的那样。”

李文祥将艰苦朴素、惜物如金的品格刻进骨子里,一件衣服穿10多年,领口磨坏了洗净继续上身,亲友劝他换新,他却回应:“衣服干净整洁就够了,做人最重要的是内心富足。”

对自己“吝啬”,然而在艺术传承上却格外“大方”,无论是技法讲解还是笔墨纸砚,只要学生需要,他都毫无保留倾囊相授,满心期盼学生们青出于蓝,把中国画艺术发扬光大。

返乡践使命 白山松水育新苗

1965年,从吉林艺术学院毕业的李文祥,放弃留在大城市发展的机会,毅然回到魂牵梦萦的家乡白山。“这里的山水是创作源泉,我要让关东画风在此扎根。”这份对故土与艺术的赤诚,成为他此生不变的坚守。

回到白山后,李文祥先后任职多个岗位,最终扎根白山市群众艺术馆。作为副馆长,他肩负文化普及重任,办画展、抓党务、协助下乡演出,事事亲力亲为。作为老党员,他始终坚持党“把艺术送到群众中去”的原则,推动中国画的传承与普及。在创作中,他立足本土题材,背着画板一头扎进长白山的山川林海,画作融传统技法与关东风骨于一体,多次在国内外展览中斩获大奖,不少佳作被艺术馆及名人收藏,登上专业刊物。

当时馆里肩负着全市文化普及的重任,李文祥牵头开展美术培训,带领大家走遍白山6个县市区送教上门,一走就是一个星期。为各县区文化馆干部培训正宗传统的中国画技法,再由县区带动业务骨干和爱好者,形成艺术传播的燎原之势。尽管条件艰苦,吃“派饭”、住陋室,他却乐在其中。忆起往事,他记忆犹新:“看到大家有了进步,觉得吃这点苦算不了什么。”培训教学中,李文祥严爱相济、平易近人。各县区的美术骨干都爱围着他请教,不少人专程登门拜师。无论是专业画家还是业余爱好者,他都耐心指导,还经常自掏腰包招待远道而来的求学者。

“李老师为人耿直、治学严谨,是我们那一代画家的榜样。他曾担任收入丰厚的市红旗电影院经理,却为挚爱的艺术转岗,这种文人风骨着实令人敬佩。”白山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方永平道出心声。

执教传薪火 方寸画室暖桑榆

“在李老师这里,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这是几十载时光的印证,也是对李文祥教学能力的由衷赞誉。

退休后,李文祥受聘于白山市老年大学,执教20余载。他秉持“有教无类 诲人不倦”理念,为老年学员打造了一方学画养心的天地,也搭建起一座弘扬传统文化的平台。

执教不为名利,只为心中对国画的纯粹热爱。面对零基础的老年学员,李文祥化繁为简,从构图到用笔,一笔一画细致讲解,日复一日,不知疲倦。对新学员,他耐心鼓励“慢慢来”;对老学员,他则直言不足,严中见诚,苦口婆心间满是盼学生成才的赤诚之心。治学严谨、终身学习是他的习惯,即便外出就医归来,也总是带回一大包新书和画册,有空就研读笔记。看到经典的教学视频,也总是第一时间分享给学生……

在学员们心中,李文祥不仅是传授技艺的老师,更是点亮晚年生活的引路人。年过古稀的国画班“大师兄”康识宁从初中就开始跟李老师学画,扎实的功底让他找到毕生热爱的事业,现为国家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他说:“没有李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

省女美协会员张凤英跟师学画近20年,感慨道:“李老师为我的人生打开了一扇窗。在这个大课堂里,我像美院学生一样接受科班教育,临摹、写生、参赛、看展,让我圆了儿时梦,也读懂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市美协会员王静彦在美篇中深情写道:“李老师让我们的晚年生活绽放光彩!”他还告诉记者,李老师曾多次带着患病的老伴,与学生们一同外出写生,这份对家庭的担当与对教学的坚守,让所有学员动容。

耄耋守热爱 传统文化传灯人

80岁那年,李文祥因健康问题辞去教职,却从未放下心爱的画笔。冬去春来,学生们仍常见他瘦弱的身影走向画室,多年师生成挚友,他依旧坚持为追随多年的学生授课、讲画、谈人生。

病重时期,他执意要去画室。体重仅剩70斤的他,上楼十分艰难,学生们心疼地从身后托着、推着他,他则像拔河一样拽着扶手,一步一停艰难攀登。可是一走进画室,他眼中就焕发了光彩,拿起画笔的手依旧坚定有力,挥洒点染间践行最初的誓言,奏响生命的强音。

60余载从艺路,李文祥从未统计教过多少学生、取得多少成就。然而在大家心中,却永远镌刻着这位谦谦君子的师者风范——他是手把手教握笔、倾囊相授的良师,是生活朴素、淡泊名利的长者,更是默默奉献、用生命守护国画文脉的传灯人。

在李文祥的影响下,学生们不仅沉浸于笔墨丹青,还主动追寻传统文化根脉。他们远赴各地博物馆品鉴真迹,多次前往吉林省博物馆张伯驹馆观展学习,揣摩国画大师的用笔,景仰先贤文人的风骨。不少学员还把所学传授给儿孙,让真善美的种子在白山大地遍地生根、开花结果,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广泛流传、生生不息。

初审:李浩源 复审:顾哲铭 终审:王利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