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天她在镜头前不停地咳嗽,把一个本该是私人的病搬到了公众面前。她裹着外套看起来很累,努力地克制自己不让情绪流出来。那一刻让人看到这个行业连生病都是一种奢侈,今年三十三岁了,最开始在九月就开始咳,然后到十一月就变成了喉咙化脓,最近身体实在不行才不得不第一次停掉一
那天她在镜头前不停地咳嗽,把一个本该是私人的病搬到了公众面前。她裹着外套看起来很累,努力地克制自己不让情绪流出来。那一刻让人看到这个行业连生病都是一种奢侈,今年三十三岁了,最开始在九月就开始咳,然后到十一月就变成了喉咙化脓,最近身体实在不行才不得不第一次停掉一部分工作。粉丝们在社交平台上一遍遍地说“保重”,这种关心背后其实更多是对行业一直忽略艺人健康的一种不满。
停下来对于顶级流量艺人来说是巨大的损失。商业资源具有很强的替代性,一个品牌或者项目要维持热度就要不断的曝光,一旦停止了代言就会转移到别人身上,市场位置会被取代。经纪公司和制作方把艺人的“花期”与收益紧紧绑定在一起,在短时间内高强度使用一个人的流量可以收获最大的回报。这导致很多人都觉得只要不停下来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最后就变成了不休息就是工作的常态。
这种常态被当作一种敬业精神,艺人为了不丢掉资源经常带病工作,直到身体亮起红灯才不得不休息。这样的事情并不陌生,她曾经在沙漠里穿重衣拍戏中暑了也只是休息片刻就回去继续演;拍水下戏时泡着一整天,肩上因为吊威亚淤青却没怎么抱怨过;她在春晚彩排的时候不小心摔到骨折了也是先完成演出再去医院。这些都说明光鲜的背后有多少对身体的摧残。
她的路途并不顺畅,出生在乌鲁木齐,父亲是歌舞团的独唱演员,从小接受钢琴、舞蹈和小提琴教育。十五岁加入当地歌舞团当舞蹈员,后来决定去上海念戏剧,偶然间进入影视圈,成名前被老艺人看中,在一些热播剧里做策略植入,配角表现出彩,之后在某部玄幻剧中扮演的角色让她彻底爆红,成了流量明星之一,她上位的方式与业内惯用的一样:曝光量大,作品频繁,靠热度和流量让事业迅速攀升,这种做法普遍的内卷现象。
对外界的审美,也是个问题。很多明星为了拍戏,要求他们减到非常极端的体重,有人又高又壮,但还是被说要瘦成皮包骨,为了满足这个标准,就吃几片水煮菜叶过活,医生警告这样会造成骨质疏松和内分泌紊乱,还有人因为网络上“太壮了”之类的批评,在背后是大众对女性身材过分苛刻的要求,很多人追求极致减肥、不健康的美容方法也屡见不鲜,曾有一个演员为了变美,用白醋洗脸,吃下一些来路不明的东西,还长期不吃东西,结果给自己的身体造成很大伤害,一个年轻演员为了塑造某个角色,几个月没好好吃饭之后出现了严重的失眠头疼症状,体重掉到了很危险的程度,病因也不好找出来,从这些事情来看,身体崩溃其实都是长久以来作息不正常、工作压力大再加上极度控制体重的结果,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行业早期就有教训,早年一些演员因为积劳成疾早早离世,这些事情也曾经提醒过圈里人和观众。现在的问题在于健康危机越来越年轻化,社交媒体对于明星外貌和状态的放大作用之下,艺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小变化也可能被无限放大成为讨论点,进而变成舆论施压的工具。市场用流量来衡量一切,热搜、数据以及榜单变成了衡量艺术作品与艺人的主要标准,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创作与职业发展都会变得扭曲,演技和艺术追求很容易就会被边缘化处理掉。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得要有勇气,艺人得学会在遭遇不合理的工作安排的时候说不,长时间的过度消耗不是靠个人英雄主义就能解决的,必须要依靠制度和团队来支撑。平台、制作方还有经纪公司,在分配资源并制定工作流程的时候应当担负更多的责任,针对选角以及评价体系作出调整,削减对“上镜好看”这一种审美的盲目迷信,行业应该回归到重视表演本身和作品质量的状态中去,给予创作者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用以恢复体力及思考。
观众和社会也有角色,明星的外貌和状态被过度关注,这会导致行业内耗不断。放松一些苛刻的审美评价,给艺人留出恢复与自我修复的空间,这对整个生态有益处。只有创作者身体健健康康、生命力源源不断地流淌时,才有可能产出更多有质感的作品。把健康放在第一位,从长远看对文化产业更有利。
她的咳嗽不能被当成一个短暂的娱乐话题。这件事可以成为一个契机,让更多人去关注艺人的工作环境和身体状态。健康的文化产业不应该只有商业成绩和光圈,而应该把创作者的身体状况、长期创作能力当作重要的考量因素。如果行业各方都能负起责任来,审美会更宽容一些,评价也会更加多元一点,艺人就有更多的机会休息一下再出发,这样输出的东西才可能更有生命力,而不是一帮已经榨干了却还穿着包装纸的“艺术品”。这样的改变需要时间,也需要大家各自在自己位置上做些什么。
来源:摩诃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