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州长在联合国高调亮相、大出风头,毫不掩饰取代特朗普的雄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4 13:38 1

摘要:把矛头直指现任联邦政府的气候路线,借由国际场合放大州与联邦之间在气候议题上的分歧,

在巴西举行的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成为一块聚光灯密集的舞台。

美国联邦层面没有派出任何高级代表参会,这在三十年来属首次。

由此留下的空缺立即被加州州长加文·纽森填上。

他是如何高调亮相的?本晏来跟您讲一讲!

他出现在大会全体会议,发表措辞犀利的演讲,

把矛头直指现任联邦政府的气候路线,借由国际场合放大州与联邦之间在气候议题上的分歧,

也把自己长期经营的形象再次推向前台。

对一位长期把气候治理当作政治资产的州长而言,

这是一次兼具象征与现实收益的亮相,既可在多边场合强调政策连续性,

又能把“谁能代表美国在气候问题上发声”的话题引向州层级与个人领导力。

纽森在发言中把批评指向华盛顿的政策取向,

认为试图在能源与产业结构问题上后退的做法,

会把美国拖回上个世纪,甚至更早的时代。

他强调,全国层面多次犯错并不代表各州一致,至少在加州并非如此。

加州的承诺被他描述为坚定不移且具备可验证的连续性,

他把自己的身份设定为一种对比,

他所代表的是与联邦现行路线“最不一样”的治理样本。

在国际场合强调州的独立实践价值,以此提示听众注意政策的多层次性,

继而把个人政治品牌和地方治理成果绑定,

让“加州路径”成为可被复制和传播的政策符号,

同时也把“特朗普只是暂时的”这一判断嵌入叙事之中。

围绕巴黎协定,他给出更直接的表述,

一旦未来由民主党人入主白宫,美国将立刻重返协定。

这个判断并非孤立叙述,他按时间线回顾了这份协定在美国国内的命运,

2017年6月,联邦政府宣布退出;

2021年更迭后,新的联邦领导人在上任第一天签署行政令,重返协定;

而在今年1月,再度更迭的背景下,同样在就职第一天重新宣布退出。

纽森把这一反复放在国际舞台的麦克风前重述,用以说明一件事,

国家层面的立场会随权力更替摇摆,而州层面的路径在气候问题上保持连续。

他借此传达的并不是复杂的条文细节,而是一种稳定性承诺的对照,

旨在让外界理解,美国内部存在不同层级的行动者,

且他们对全球气候治理的参与并不完全取决于联邦行政权的态度。

这种叙事安排顺理成章地为他下一步的政治表达铺路,

如果未来出现民主党总统,政策将即刻回摆,

他在此语境中所扮演的角色不言自明。

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公开表态被普遍解读为不再掩饰对2028年那场全国性大选的兴趣。

那句“假如未来一位民主党总统上台”,

在政治传播的语境里,很难被理解为泛泛而谈。

把这句话放在他此刻的频繁亮相、议题设置与品牌强化之后,

合在一起,构成一条清晰的线索,

他把加州治理经验、国际议题发声与个人政治进程进行同频。

其意义在于让公众在讨论未来人选时,

自然而然把“谁能立刻重返协定、谁有既有治理样本、谁具备国际舞台经验”连在一起,

这是一种典型的候选人预热方式,同时又不超越事实层面的表述边界。

纽森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放大声量,

与他在加州二十余年的执政履历直接相关。

他从2004年出任旧金山市长,2011年担任加州副州长,

2018年轻松击败共和党对手并于次年1月就任州长,2022年又以明显优势连任。

完整的地方治理序列,

为其政治形象提供了“成长路径—治理证明—连任背书”的标准结构,

也让他在全国政治语境中拥有可被调度的经验叙事。

今年4月,他宣布加州GDP超越日本,跃居全球第四大经济体。

无论外界如何解读这一相对排名,作为政治传播素材,

它强化的正是“经济规模—产业动能—政策能力”的链条叙事,

越是体量庞大、越是议题复杂的地区,

越能以政策工具箱的丰富性来证明治理者的能力与方法论。

在资金与资源层面,背靠“金山”的州长天然拥有更厚实的政商网络与筹资通道。

二十多年的治理,让他在这些错综复杂的利益网中形成稳定的合作路径,

另外,长期积累的人脉和组织力,意味着如果他进入全国竞选,

他能调动的资金与人力供给,很可能超过对手。

在上一次总统大选时期,纽森被认为是取代拜登参选的热门人选,

但是当时的纽森多次公开表示对竞选总统没兴趣,也不考虑竞选副总统。

不过现在纽森的想法可能出现了变化,

在2025年首次承认可能会参加2028年大选。

前不久,纽森上线了自己的个人博客,

之后他主动邀请班农、查理·科克等来自特朗普阵营的代表性人物进行访谈,

这种跨阵营的对话也传达出纽森这个将自己从激进左翼的阵容中脱离出来,

正在向中间地带移动,不难看出在为之后的总统大选预热。

与其他人不同,纽森在与保守派人交流时,

罕见的进行了自我反思,直言民主党脱离了民众,

不少选民认为民主党高高在上,带着优越感,这样一来,就和选民之间有了屏障。

如果民主党还是按照现在的风格行事,那之后与选民的联系就会越来越浅,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深入保守党,与他们进行真正的对话。

在今年六月份的时候,纽森在意采访中暗示现在不会考虑参选,

但是可以预见事情正在朝那个方向发展。

之后不久,他又在南卡罗来纳州现身,这是民主党新设的首个总统初选州。

代表着什么自然不言而喻。

7月中旬的时候,特朗普为了保证在明年的中期选举时对国会的掌控力,

要求得州重新划分国会选区。

纽森扭头就在加州提出了重划选区方案,

甚至在随后加州举办的特别选举中,该方案以65%的得票率通过。

这次对特朗普行为的反击,纽森成功的提高了自己在全国的威望和知名度。

民主党内部也将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视作纽森的一个考验,

如国在明年中期选举纽森能有一个亮眼的成绩,

2028年的总统选举民主党应该就会派纽森上场。

对于美国竞选总统来说,谁能把州的成功经验转化成选区的票数,

谁更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获得支持。

不过在此次气候大会上,纽森并没有大谈2028年选举,

而是更关心2026年民主党能否夺回众议院。

这是纽森在策略上的一种选择,他主动将注意力转向更近的目标,

尤其是目前在野党在中期选举中更有优势。

另一方面还能提前划定功劳归属,如果局势发展良好,

那种后这些动员和布局都能成为自己的政绩。

当然,这样的操作有利有弊,

如果民主党在中期选举中失利,那此前的布局反而会成为他的负担。

到那时,党内其他派系可能会趁机提出新的路线,挑战他在党内的主导地位。

纽森现在通过高调发声和实际行动积累的政治资本,

未来可能会变成优势,也可能变成负担,关键看选举结果。

如果结果不如预期,负面影响就会迅速放大。

从政治竞争与资源动员的角度看,纽森当前的路线选择,

核心是把“治理样本—议题设置—组织能力—投票结果”这四个环节尽可能用连续的事件串起来,

让外界把加州的政策轨迹、他在国际场合的姿态、他对国内选举结构的判断,

以及他在州内的实际操作视为同一套方法论在不同场景下的展开。

这种做法的目的很明确,面对一场可能在未来到来的全国竞争,

尽量减少“只有叙事、缺少证明”的软肋。

用国际发声巩固形象,用州内案例提供证据,用跨阵营对话扩大触达,

用中期选举目标锁定近期回报,

把观众的注意力从“谁在说什么”转向“谁能做到什么”,

而他所强调的,正是“能做”的维度。

如果继续顺着这个想法往下走,不难猜出纽森之后要做什么。

围绕气候与经济叙事的国际发声还会延续,

州内层面的政策推进与投票检验会被持续端上台面,

跨阵营互动在选战接近时不会弱化,反而会以更高频率出现,

以吸纳更广的中间带选民。

与此同时,对于2026年的众议院之争,

他会以更明确的组织目标和选区地图为中心展开布局,

因为那里是他此前叙事的“验收点”。

等到那一节点形成明确的结果,党内关于2028年人选的讨论,

便会自然而然地指向他所构建的这套“证据链”。

若证据链完整且结果向好,顺势而上的空间就会扩大;

若证据链在关键处断裂,叙事的反噬也会来得迅速而直接。

从这里可以看出,纽森的路线并非单点突破,

而是一条用事件和投票把话语落地的路径。

它既与国际议题相连,也与州内机制相连,同时与党内竞争的时间表相连。

每一处节点都被慎重安排在能产生可验证结果的位置,

以支撑他那句被外界高度关注的话外之音,

当未来需要一个能立刻作出政策回摆并执行之人时,

他会把“已经做过、正在做、马上还能做”的证据摆在台上。

来源:东观话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