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背后,是遵义市委、市政府始终坚定不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是全市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贵州创一流、西南走前列、全国有影响”的教育强市的生动实践。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个承诺,一以贯之。
这背后,是遵义市委、市政府始终坚定不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是全市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贵州创一流、西南走前列、全国有影响”的教育强市的生动实践。
“十四五”以来,遵义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思政创新铸魂育人
筑牢立德树人根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四五”期间,遵义积极推进学校思政课一体化改革,推动思政教育创新突破。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实践,应该怎样阐述给青少年?日前,在遵义四中高一(10)班教室里,思政教师袁一尹带领学生通过现场宣讲、小组讨论等方式,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结合,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的制度优势,在学生心中种下“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种子。
作为省级一类示范性高中和思政课建设试点学校,遵义四中根据全市“红色思政大课堂”体系建设要求,聚焦党建引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推动思政教育与学科、德育深度融合,形成以“明德先声”为特色的思政品牌,以及“红色研学实践”“校友榜样讲”“全学科思政示范课”三大特色项目。
遵义市第四中学党委书记李化宪表示:“未来,学校将深化校馆合作,开发‘红色文物进课堂’校本课程;推进数智赋能,打造AI思政互动平台,实现红色资源数字化教学;完善评价体系,建立‘知识-认同-行动’三维思政素养评价标准,让红色基因真正融入血脉,培养更多爱党爱国的新时代青年。”
从一所学校的探索到全市教育的实践,“十四五”以来,遵义成立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中心,构建了“红色思政大课堂”体系:培训思政骨干教师2000余名,培育了2000余名“小小红色宣讲员”,“行走的思政课”覆盖师生4万余人,80余堂“红色思政微课堂”获国家级展播……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园到社会,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创新,育人实效显著提升,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体教融合赋能成长
夯实全面发展基石
在筑牢思想根基的同时,遵义以素质教育为统领,深化体教融合改革,通过资源整合、课程创新、活动赋能,让体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成长阶梯”,推动“健康遵义”与“教育强市”同频共振。
遵义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以下简称遵师附校)的操场上,攀岩队员挑战高度;训练室内,艺术体操队员舒展肢体……丰富的体育活动,成为校园里最具活力的风景。作为体教融合改革的“试验田”,该校探索出“四维一体”的实践路径。
“‘十四五’以来,我们为了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着力推进体育和教育深度融合发展。”遵师附校党委书记胡易庚表示。
遵师附校以体育教育联合体的方式拓展体育资源,实施了“游泳进课堂”项目,实现了游泳技能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所有学生全覆盖。
学校还以“市队校办”的模式以点带面推动校园体育提质,学校目前承担了遵义市艺术体操代表队、遵义市攀岩代表队两支市队的建设,两支队伍目前在全省各级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胡易庚说:“学校以体育课程深化改革为基础,夯实学生体质训练,通过体育走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好的项目去参与体育训练。学校强化体育活动,引入校外资源,合作推动校园体育活动丰富,让学生和校园里面充满运动氛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攀升,目前优秀率已达到66%以上。”
从让学生动起来到让学生爱上运动,体教融合改革的深入推进,是遵义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的一个缩影,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奠定了“健康基石”。
数智赋能课堂革新
激活教育发展新动能
当素质教育的种子在校园生根发芽,教育现代化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拥抱遵义。
走进汇川区第一小学,数字化转型的印记无处不在:在校长办公室内,智慧课堂数智驾驶舱是全校的数据中枢,可以直观获取教师备课、授课等多项数据,为教学改进提供数据支撑。
三(四)班教室内的英语课上,学生们手拿英语听说机,通过AI语音评测技术矫正发音,老师通过智慧课堂系统的划词、聚焦等各类功能,与学生教学互动,改变了“粉笔+黑板”的单向灌输模式。
录播室内,老师利用智慧黑板调取丰富的视频、图片资源,让课堂活起来,配备了录音录像设备的录播室还可以同步生成课堂实录,成为校本资源库的新资源。
老师们在备课时,也能通过智慧系统在同一课件上协同编辑、从系统资源库以及联通的国家中小学智慧平台里引用资源。
汇川区第一小学党总支副书记、校长周泉表示:“汇川区第一小学作为遵义市首批数字化转型示范校,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与育人方式变革,围绕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系统构建课程资源体系,努力实现减负增效、扩优提质、优质均衡的教育发展要求,以实干担当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十四五”期间,作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的遵义,将数字化教学转型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加速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支撑,推动育人方式变革,99所实验校探索“精准化教学”6大模式,让“智慧教育”从概念走向实践。
资源扩容优教惠民
构建多元供给体系
教育内涵不断深化的同时,外延的资源保障同样至关重要。遵义市通过新建改扩建学校、支持民办教育规范发展、推进集团化办学等举措,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位于汇川区新龙大道的遵义市周林学校,是“十四五”期间建成投用的一所高端民办学校。学校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教育全学段覆盖,校园内标准教室、实验室、运动场和艺术房间各种设施一应俱全,还有科技感十足的未来学习中心、景色优美的中央花园,学校通过多选修课程,实行小班教学和项目化学习等创新举措,打造自己的办学特色。
学校自2021年8月全面投入使用后,幼教阶段可以为周边学前儿童提供400个优质学位、义务教育阶段2000个学位、高中阶段1600个学位。截至今年9月,在校学生已达到3000余名。
“遵义市周林学校作为定位‘优质、高端、特色’的3.0未来教育学校,我们以‘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为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的未来精英。”遵义市周林学校党支部书记、副校长昌盛军说。
“十四五”期间,遵义聚焦学位缺口与办学短板,累计投入132.3亿元实施教育工程项目2300余个,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9万个,通过公办教育提质、民办教育规范、优质资源扩容,构建起“多元协同、供需匹配”的教育资源供给体系,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好学”,让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更加充实。
作者:石影 郑海海
责任编辑:欧阳博婧 朱懿 肖静君
来源:遵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