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刚刚出炉的2025年ABC中国大学排行榜(山东,变化最大的学校莫过于山农大,今年首次挺进全国前130位排名第130名,这个排名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背后是办学目标锁定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多年深耕在学校“三大”研究与推广上的积淀。学校的作物栽培学及园艺学、植物保护
在刚刚出炉的2025年ABC中国大学排行榜(山东,变化最大的学校莫过于山农大,今年首次挺进全国前130位排名第130名,这个排名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背后是办学目标锁定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多年深耕在学校“三大”研究与推广上的积淀。学校的作物栽培学及园艺学、植物保护和农业资源与环境等学科已具备较完整的科研架构,近年来学校在农业新种质培育上取得了突出成果,多个作物的新品种累计种植面积早已过亿亩,而且其科研向生产方向延伸,转化科技成果创造经济价值的纪录也被屡屡刷新。 国家级重大项目的立项数比上一年多出15%,这说明科研竞争力有所提升,校内承接的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平台数量不少,实验条件比较完善,学校提倡并且推行的“农科教融合、产学研协同”模式,就是要把科研,教学以及产业更紧密地联系起来的意思。毕业生去向表明,这个培养方式和定位相符合,有超过80%的学生毕业后直接去了农业一线,参与到基层农业生产和服务当中,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学校扮演着长久的技术支持者和人才提供者的角色,技术推广与服务深入到了齐鲁乡村,贡献率一直上升。
把视角稍稍挪到北方,就能看到济南大学也有所行动。济南大学在榜单里排第157名,在它之后是青岛科技大学,排名156,两者差别不大,济南大学靠着济南市丰厚的科研和教育资源,近些年来发展很快,学校在材料科学、化学工程、信息科学这些工科方向,还有应用经济学这样的应用型文科方面有了实质性的进步,办学明显偏重“科技+应用”,积极对接产业需求,跟省内不少龙头老大形成了合作关系,同浪潮集团、齐鲁制药等企业一起创建的产业学院和创新平台大概有三十多个,重点瞄准关键领域展开联合攻关。 毕业生的专业匹配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在省属大学里属于前列,这表明人才的培养与市场的需求是相符合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的起薪在近年也是呈上升趋势,在本年度的起薪增长率达到了12%,科研产出上发明专利申请年均增长超过了25%,这也意味着科研创新转化活跃。
山东省内的海洋类高校像中国海洋大学,石油类的学校比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这二者在全国都占据着稳固的位置,前者位列全国第41位,后者处于64位,这些学校的学科优势和行业联系在各自领域里沉淀下来,在研究海洋科学、石油工程的时候,对于开发海洋资源、能源产业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师范类的山东师范大学排到了全国第111名,并且继续沿袭了自己在教师教育方面的传统强项,一些综合性的院校也保持住了较为稳定的表现状况,山东科技大学位居全国第139位,青岛大学是第140位,呈现出向上发展的态势。
在榜单上山东有46所高校上榜,这也显示出山东高等教育参入度高、层次多、竞争力强,不同类型学校各有侧重,综合性大学在学科和科研资源上有优势,海洋能源类院校在专业方向上有优势,师范应用性院校在服务地方和培养职业人才上有优势,榜单上的多样格局也是山东创建科教强省的阶段反映。
菏泽学院是地方应用型院校,这次在全国排第469位,在省内排第39名。学校把办学重点放在服务区域需求上,师范教育、现代农业、生物医药和文化产业这些方向都是它的主攻点,靠地方特色做依托,它重点打造了“牡丹学科群”、“乡村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之类的区域平台,已经初见成效,给当地的基础教育输送教师的比例很高,大概有九成左右,这为地方教育稳定给予了人力支撑,针对区域产业来说,学校在中药材、设施农业这类本地的重点产业方面加大科研与培训投入力度,承担了一百多项市级以上的地方服务项目,直接回应基层的需求。 本年度学校承担的地方服务项目数量体现其服务能力在增长,直接培训农业技术骨干多于3000人次,这加强了区域的农业技术力量,师生比例调整到大概1比17.5之后,教学资源调配效率有所改进,地方贡献度指标也出现上升趋向,这意味着学校对区域的人才供应和服务产业方面匹配性正在得到提升。
榜单里有些高校名次变动也值得留意,山东农业大学的跳跃有着标志意义,并不是单纯的学校学科力量体现,而且表明其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正在增长,济南大学的进步同城市优势联系到一起,校企合作以及科研成果变成发展推力的事情也被牵扯进来,在青岛、烟台等地方,靠学科创建和产业衔接的方式缩小跟省内最厉害院校之间的距离,这种现象在各个层面都可以看到,在不同层级方向上都会有亮点出现。
用量化指标来看这些改变,很多项数据支撑了大学发展态势,国家级重大项目立项数量的同比增长,科技成果转化收入的新高,推广作物新品种累计面积之大,毕业生去“三农”一线的比例很高,毕业生起薪上涨幅度不小,发明专利申请年增长率、承担地方项目和培训人次等等都成为各校贡献的证据,在学术排名之外也显示出高校服务地方与国家战略的作用。
从治理和办学模式上部分高校在探索新的联动路径,以服务农业和乡村为目标的高校更多采取产学研结合的方式,让科研成果尽快落地生产。城市综合性大学则偏重校企共建平台,加强应用研究与人才教育直接对接产业的工作强度。地方院校则是调整学科结构、强化区域平台建设,提高对城市和农村事务响应的速度,在差异化发展之下,山东省内高校功能定位更加明确,并且各类高校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互补作用。
从政策层面上看,榜单上变化的内容与国家、地方对于高校服务重大战略需求的强调相符。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以及能源开发、海洋开发等方面都离不开人才支持,而基础教育方面更是需要大量智力投入,上述榜单学校无一例外都将这些领域的科研任务摆在了重要位置,并且把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融入到了具体的教学之中,在此也符合省内科教强省的大背景当中。
展望将来,更多的科研项目落地,校企合作加深,山东高校在人才培育、科技革新和地方服务方面或许会持续改善,高校之间互相补足功能,并且同当地产业形成协同效应,就可以给区域发展给予更为长久的动力,山东有不少高校在全国排名中有自己的位置,既要把这些已有优势守住,又要经由体制更新和对外交流来减小与一流大学的差距,在服务国家重点任务时还有更大的发挥余地,推进科研成果转换,扩大技术推行范围,优化毕业生就业品质等都是可以量化的指标。
这次榜单既显示了山东高等教育的厚度,又表现出不同种类高校服务地方和国家战略的定位情况,综合类、专业类以及应用型高校一同推进着区域发展,如果继续维持现在的努力方向,并结合产业需求与国家战略,在未来山东高校还是可以为国家及地方的发展给予更多稳定的智力支撑和人才资源。
来源:天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