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三年,比《少年派》更刻骨铭心!装的是你我回不去的整个青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4 14:13 1

摘要:重新熬夜追《少年派》,我一边吐槽林妙妙和钱三一怎么还不在一起,一边被王胜男和林大为的“虎妈猫爸”式教育逗得前仰后合。可笑着笑着,眼泪就有点不听话了。

重新熬夜追《少年派》,我一边吐槽林妙妙和钱三一怎么还不在一起,一边被王胜男和林大为的“虎妈猫爸”式教育逗得前仰后合。可笑着笑着,眼泪就有点不听话了。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少年派》演的真不是戏,那分明就是你和我,是咱们这一代人,共同经历过、如今却再也回不去的,滚烫的青春。

一、 那间熟悉的教室,装的是整个宇宙

现在想想,高中三年,我们活在一个多么“小”的世界里。

我们的世界,就是以那间六十平米的教室为圆心,以宿舍、食堂、小卖部为半径画的一个圈。在这个圈里,天大的事,不过是这次月考排名掉了两名;最深的烦恼,是隔壁班那个Ta今天有没有多看我一眼。

我们的“江湖”,是上课时从最后一排传到第一排的小纸条;是课间十分钟,三五好友挤在走廊栏杆上,看着楼下人来人往,聊着不着边际的梦想;是晚自习时,全班默契地安静,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偶尔传来的一声压抑的哈欠。

那时候,我们拥有得很少——兜里只有刚够买一瓶汽水和一包辣条的钱。但我们又仿佛拥有整个世界。

一本传阅到卷边的漫画书,一副藏在课桌抽屉里的耳机,一本写满了心事和歌词的日记本,就是我们的全部宝藏。而现在,我们拥有了整个互联网,可以买无数本漫画书,听遍全世界的歌,却再也找不到那个能和你头碰头分享一副耳机,能让你心甘情愿把日记本递给Ta看的人了。

这不正像现在热议的“社交降级”吗?通讯录里的人成千上百,能深夜畅谈的却寥寥无几。我们怀念的,正是那种毫无功利、纯粹到发亮的同窗情谊。

二、 那些“奇葩”老师与“虎妈猫爸”,曾是我们的“噩梦”,如今却是最甜的梦

《少年派》里,严厉的班主任赵荣宝,是不是像极了你们那个总在后门“暗中观察”的年级主任?还有林妙妙的妈妈王胜男,那句“人生的方向盘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经典台词,是不是也曾在你的耳边回响?

当年,我们管他们叫“灭绝师太”,叫“冷面阎王”。我们和他们斗智斗勇,把小说夹在课本里,上信息课为了多玩半小时电脑绞尽脑汁。

我们烦透了妈妈的唠叨:“多吃点鱼,补脑!”“别磨蹭了,快去学习!”“这次考得怎么样?”

可当我们真正离开了那个“牢笼”,才发现,那些曾经最想逃离的,成了记忆里最温暖的港湾。

那个总抓你纪律的老师,也许在办公室为了帮你争取一个“三好学生”名额而据理力争;那个对你分数斤斤计较的父母,他们的焦虑,不过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能为你想到的、最笨拙的保护方式。

如今,我们成了“996”的打工仔,成了为房贷车贷奔波的中年人,才终于读懂了老师当年的恨铁不成钢,明白了父母那看似“不讲理”的关心背后,藏着多少深夜的辗转难眠。 这像极了现在热议的“原生家庭”话题,我们终其一生,都在与父母和解,与过去的自己和解。而高中,就是这场和解的起点。

三、 那个闪闪发光的Ta,是青春里最盛大的一场秘密

谁的青春里,没有一个“钱三一”或者“林妙妙”呢?

他可能是那个总考年级第一,打球还特别帅的学霸;她可能是那个爱笑爱闹,扎着马尾,从你身边走过会带起一阵香风的女孩。

那时候的喜欢,纯粹得像一张白纸。可能只是因为那天下午阳光很好,他穿了一件你喜欢的白衬衫;可能只是因为在你不舒服时,她悄悄递过来的一杯温水。

没有鲜花,没有钻戒,我们的定情信物,可能是一本共同看过的书,是一起分享的耳机里流淌出的周杰伦,是草稿纸上无意间写下的对方的名字。

我们把这场盛大的喜欢,小心翼翼地藏在心里。在跑操时偷偷寻找他的身影,在发作业本时期待听到她的名字。最大的勇气,也不过是毕业时那句颤抖的“我们可以一起合张影吗?”

对比现在“三天喜欢,五天爱,一句不合就分开”的快餐式爱情,那种“爱你,是我一个人的事”的暗恋,那种为了配得上对方而拼命努力的傻劲,是多么的珍贵和奢侈。

四、 那场最后的考试,考散了整个青春

高考前,我们总觉得,那场考试是终点,是解脱。我们撕掉卷子,扔掉课本,以为告别了地狱,奔赴的是天堂。

直到很多年后,我们才幡然醒悟——我们告别了的,是天堂。

那场考试,考散了一屋子的人。从此以后,我们这一班人,再也聚不齐了。

我们各奔东西,去了不同的城市,学了不同的专业,认识了新的朋友。我们从穿一样的校服,到穿上不同的职业装,在不同的写字楼里,扮演着一个个合格的“社会人”。

我们学会了圆滑,学会了妥协,学会了把情绪调成静音。我们在酒桌上推杯换盏,却再也找不到晚自习后,和死党在路边摊分吃一碗麻辣烫的畅快。

我们变得很忙,忙到没时间回一条微信,忙到连最好的朋友,也只能在朋友圈里点赞问候。

这像不像我们现在常说的“内卷”和“精神内耗”?我们拼命往前跑,却弄丢了最初为什么出发。而高中青春,就是我们出发时那个最简单的行囊。

写在最后:

《少年派》之所以能让我们共鸣,是因为它精准地戳中了我们心里最柔软的那个地方。它告诉我们,那些看似平凡琐碎的日子,原来是我们生命里最耀眼的勋章。

所以,如果你也在某个加班的深夜,被一条老同学的朋友圈击中;如果你也在听到某首老歌时,恍惚间回到了那个炎热的下午……

请不要难过。

那间教室,那群人,那段时光,它们并没有消失。它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在了我们的血液里,塑造了今天的我们。

青春从未远去,它只是在我们心中,安了家。

致敬我们所有人,回不去,却永远闪闪发光的高中三年。

来源:思才追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