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脾胃病中,“脾虚” 几乎是最常见的问题。如果只是单纯的脾虚导致的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不适,调理相对还算容易。但从中医的角度看,脏腑之间是相互影响、彼此牵制的,一个地方虚久不复,往往会牵动其他脏腑功能的失衡。
作品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在脾胃病中,“脾虚” 几乎是最常见的问题。如果只是单纯的脾虚导致的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不适,调理相对还算容易。但从中医的角度看,脏腑之间是相互影响、彼此牵制的,一个地方虚久不复,往往会牵动其他脏腑功能的失衡。
就拿脾来说,联系最紧密的就是 “胃”。中医有 “脾为胃行其津液”“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的说法,二者共为 “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消化吸收的核心搭档。所以,当脾虚时间过久,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常常会受到波及,逐渐形成 “脾胃虚弱”“脾虚胃滞” 或 “脾胃不和” 等证型。这也是中医理论中 “初病在脾,病久及胃” 。
脾主运化,负责将胃腐熟后的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津液,并输送到全身;胃主受纳腐熟,承担着接收食物、初步消化的 “第一道工序”。二者一升一降、一运一纳,相互依存、协同工作:
脾运化功能正常,气血充足,才能为胃的受纳腐熟提供动力,避免胃腑无力消化食物;
胃受纳腐熟功能顺畅,食物能被初步分解,脾的运化才不会 “负担过重”,进而保证气血生化有源。
但一旦脾气虚弱,运化能力下降,水谷精微无法及时输送,就会在胃内积聚,导致胃的受纳空间被挤占,出现 “胃失和降”;而胃若长期受纳不畅,食物无法正常腐熟,脾没有 “原料” 可运化,又会加重脾虚,形成 “虚则更滞、滞则更虚” 的恶性循环。
因此,很多人起初只是脾虚 —— 容易腹胀、便溏、饭后乏力;久而久之,胃功能被拖累,就会出现食欲不振、胃脘胀满(尤其饭后加重)、嗳气反酸、恶心呃逆等表现。可见,脾胃同病并非单一脏腑问题,而是整个 “消化吸收系统” 从 “运化无力” 转为 “纳运失调” 的过程,也正因如此,它比单纯脾虚更难调理。
通过临床观察来看,大部分患者朋友分不清脾胃同病的证型,往往会选择单一的 “补脾” 或者 “和胃”:
单纯补脾(如只吃人参、黄芪等温补药材),胃的 “降浊” 功能没得到改善,食物积在胃里无法排出,反而会加重胃脘胀满、嗳气反酸,甚至出现 “补而不化” 的上火症状;
单纯和胃(如只吃陈皮、砂仁等理气药材),脾的 “升清” 功能没得到加强,胃里的食物消化后没有动力输送到全身,时间久了会导致气血更虚,出现乏力、面色萎黄等问题。
两种方式都忽略了脾胃 “协同工作” 的特性,因此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正确的调理思路是什么呢?
正确的用药方式是:脾胃同调。 既要健脾益气、恢复运化功能,又要和胃降逆、畅通受纳通道,同时根据 “虚”“滞”“湿”“寒” 等不同兼证调整,才能打破 “脾病及胃、胃病累脾” 的循环,恢复消化吸收的平衡。
在众多调理脾胃的方剂中,香砂六君子汤正是兼顾 “脾胃同调” 的经典代表方。方中:
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四君子汤核心):健脾益气、燥湿和中,修复脾的运化功能,从根源上补养后天之本;
木香、砂仁:理气和胃、降逆止呕,能疏通胃腑气机,缓解胃脘胀满、嗳气反酸,让胃的 “降浊” 功能恢复正常;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既能辅助四君子汤补脾,又能配合木香、砂仁畅和胃气,避免 “补而壅滞”。
整体作用就是:以补脾为本,以和胃为用,脾升胃降恢复协调,气血生化有源。临床上,无论是脾虚导致的饭后乏力、便溏不成形,还是胃滞引起的胃脘胀满、食欲不振、嗳气反酸,皆可见良好改善。它不是 “单补一方”,而是 “系统调理脾胃功能”,重建消化吸收循环。
一看舌苔,二看症状。
舌苔判断
舌苔薄白、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多为脾胃气虚,脾运化无力、胃受纳不足,水湿轻微内停;
舌苔白腻、舌体胖大:多为脾虚湿盛、胃失和降,脾无法运化水湿,湿浊困阻胃腑,导致消化不畅;
舌苔薄黄、舌尖略红:多为脾虚兼胃热,长期脾虚导致食物积滞化热,或饮食辛辣刺激伤胃,出现 “虚中夹热”。
症状判断
脾胃同病最常见的症状:
脾相关:饭后乏力、肢体倦怠、面色萎黄、大便不成形(或便溏)、怕冷(脾胃气虚日久易生寒);
胃相关:食欲不振、胃脘胀满(空腹时轻,饭后加重)、嗳气频繁、反酸烧心、恶心呃逆(偶尔饭后出现)、胃中隐隐作痛(多为隐痛,受凉或空腹时明显)。
若以上症状中,脾相关症状和胃相关症状各占 1 种及以上(总计 3 种往上),基本就属于 “脾胃同病” 的范畴了。
另外还是要提醒大家:随着病程加长,脾胃同病若不及时调理,可能会进一步波及其他脏腑(如脾虚生湿、湿困肝胆,或气血不足、影响心神),导致口苦、失眠、情绪低落等更多不适。因此,发现脾胃问题后需尽早干预,减少对身体的长期伤害。
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健康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文中的方子不一定适合每个人,需要在专业中医辨证下遵医嘱调理,不可盲目用药。
来源:王好为的团队建设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