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工机械首次登顶,三一重工这次滑到了第三|2025行业科创解读(十三)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4 14:01 1

摘要:专用设备制造业需要如何扮演好现代工业体系“关键引擎”的角色?这一答案藏在智能制造与工业4.0的浪潮之中——加速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进程,实现产能、效能跃迁,从而为产业升级与技术革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核心动力。

专用设备制造业需要如何扮演好现代工业体系“关键引擎”的角色?这一答案藏在智能制造与工业4.0的浪潮之中——加速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进程,实现产能、效能跃迁,从而为产业升级与技术革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核心动力。

2025年度专用设备制造业入库企业481家,除了9家港交所上市企业未披露研发投入,其余472家均有披露,合计1113.72亿元,平均每家2.36亿元。

尽管2024年度营收略有下滑,但徐工集团仍大幅增加研发投入,凭借行业最高的(55.98亿元)研发投入和11%的投入增幅、七千多名研发人员和12%的同比增幅,徐工集团首次登顶,排在了2025年度专用设备制造业科创力的第一位。

此前连续三年“霸榜”的三一重工,尽管实现了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22%、营业利润同比增长超过30%,却缩减了10%的研发投入、27%的研发人员,研发投入强度也下降了1.27%,这次滑到了第三位。

本年度另一匹黑马是北方华创,尽管其营收不到300亿元,但53.72亿元的研发投入,使得其研发投入强度高达18%,且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员同比都增加了两成以上,使得其排名较上年一下上升了三位,成为行业第二。

2025年度专用设备制造业科创力TOP10企业的综合得分差距较小,呈现“胶着竞争”的态势。排名依次为:徐工机械、北方华创、三一重工、迈瑞医疗、中联重科、天地科技、联影医疗、中微公司、大族激光、中铁工业。

排名前十的企业科创力得分差距较小,研发投入规模均达到10亿元的级别。其中,国有企业(中央、地方、院所等各类国有企业)表现较为突出,排名前十的企业国有企业就有6家。

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门槛较高的专用设备领域,国有资本在支撑长期技术开发方面仍发挥主要作用。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平均值为5.52亿,比其他所有制企业平均值高出三倍;研发投入中位数也比其他所有制企业高出2.7倍。

前三强企业的构成颇具代表性:两家工程机械龙头与一家半导体设备企业,体现了行业“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技术突破”双轨并行的现实格局。

半导体与医疗设备领域在国产替代、技术迭代升级的双重驱动下,研发强度较高。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的研发强度(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均超过10%,其中中微公司达21.95%。

在科技自主的大背景下,半导体领域企业的研发投入增长显著,中微公司2024年的研发投入同比增长超过90%,研发人员规模扩张超50%。

联影医疗研发强度超过20%,专注于高端医疗设备的技术突破;迈瑞医疗在维持较高盈利能力的同时,研发强度保持在10%以上,其“企业发展”指标得分居首,体现了较强的商业能力。

工程机械及重型装备领域尽管面临行业周期调整,徐工机械、三一重工等企业仍维持较大规模的研发投入,但研发强度普遍低于10%。这些企业的创新重点正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其中,天地科技在研发产出和奖项指标上领先,其在矿山、矿井场景和细分领域中的技术积累效果显著。

附:

地缘政治冲突不断,行业竞争螺旋升级。

在“不科创,无未来”的紧迫感中,中国企业一面加大研发投入,力争上游;一面加大对科创的传播和营销,对其科创活动和表现各有表述。从行业看,各家企业的科创力和科创表现究竟如何?

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把截至2024年年底、运营主体/控股股东在中国的上市公司(包括A股、港股和美股,多地上市情况按照“A股—港股—美股”的优先级,仅保留一家),以及少数未上市、但持续披露经第三方审计年报的公司合计7065家,划入44个一级行业。

综合企业披露的研发投入(资金、人员、强度)、研发产出(专利、标准、科技奖项)和公司发展(营收、营业利润、净利润、市值)等约30个指标,每个指标项以行业最高值为分母、各企业数值为分子,计算各自的得分,再将各指标项的得分累加,我们排出了各行业的科创TOP10。

各行业的研发密集度、资金密集度、人才密集度不一,科创各有特色,企业也各有精彩。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唐家乐

责编 黄金萍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