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已至!提醒:爱喝白酒的人,喝白酒尽量做到6不要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4 13:26 1

摘要:冬天真正考验身体的季节并不是那一阵阵寒风,而是那些不经意升起的热气——来自白酒的热气。表面看,它能驱寒、助谈兴,但医学上,它更像一团悄悄燃烧的火,越是寒冷,人们越容易被这种“假温暖”吸引。

冬天真正考验身体的季节并不是那一阵阵寒风,而是那些不经意升起的热气——来自白酒的热气。表面看,它能驱寒、助谈兴,但医学上,它更像一团悄悄燃烧的火,越是寒冷,人们越容易被这种“假温暖”吸引。

冬季气温低,血管收缩、循环变慢,而白酒中高浓度的乙醇会让血管瞬间扩张,让人误以为身体“暖和”了,其实只是大脑感受被欺骗。体表散热加快,体内热量大量流失,寒气反而更容易深入体内。

过去三年多项流行病学研究几乎形成共识:长期饮用烈性白酒的人在冬季更容易出现血压波动、心律异常、胃粘膜糜烂及脑血管事件风险增加。

2023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的一项多中心队列分析显示,饮用40度以上烈酒每周超过三次的人群,冬季急性心梗发作率较非饮酒者高出约47%。

这背后的机制不复杂,酒精会促使交感神经兴奋,血压骤升,而寒冷本身就是心脏的“高压测试”。在这种双重刺激下,心肌缺血就像绷紧的橡皮筋,随时可能断裂。

如果说喝白酒的乐趣,是那一点“辣中带暖”的畅快,那么它的危险,就藏在那种被误以为的“暖意”中。

临床上不少老年患者会在饭局后突发胸闷、头晕,甚至脑梗,家属常以为是天气太冷,却忽略了那几杯下肚的高度酒。这就是冬季饮酒的最大陷阱——热一时,冷更深。喝白酒想少出事,有六件事一定要“不要”。

第一,不要空腹喝。空腹状态下,乙醇吸收极快,短时间内血液酒精浓度飙升,相当于一次“小型中毒”。胃里没食物保护,酒精直接刺激胃粘膜,易引发急性胃炎、反酸、甚至出血。

临床胃镜下常见那种大片充血糜烂的胃壁,多半是空腹饮酒的结果。建议进食至少半碗米饭或含蛋白质的食物后再小酌,因为食物能延缓乙醇吸收,让肝脏有时间“分流”代谢。

第二,不要与热饮同服。很多人喜欢冬天把白酒“温一下”,入口顺滑其实是因为酒精分子更活跃,吸收更快。

中国医师协会消化病分会2022年发布的共识指出,60摄氏度以上的酒液会使食管上皮蛋白变性,长期如此,可增加食管鳞癌发生风险。白酒不必温热,适度常温即可。如果实在怕凉,用手心温度握几分钟,远比烫酒安全。

第三,不要连喝带冻。有些人饭后一出门觉得脸热,就脱外套透风。此时表面血管因酒精扩张,寒冷刺激造成强烈收缩,血压短时间内剧烈波动。

血管痉挛是导致冬季脑卒中的重要诱因。就像一根水管反复被拉扯,最终最薄弱的地方会崩裂。最安全的做法是饮酒后一小时内避免突然接触低温环境,可在室内静坐、喝些温水缓冲。

第四,不要拼量。多项国内研究表明,同样是白酒,决定健康风险的不是种类,而是“量”。2024年《中国实用内科杂志》报道,日均乙醇摄入超过30克与肝脂肪变性呈正相关,这意味着每天两两半白酒,长期下来肝脏“油化”,细胞代谢出现代谢紊乱,就像城市红绿灯系统同时失灵。

肝功能异常最早的表现往往只是乏力、转氨酶轻度上升,却是持续损伤的信号。喝时少一点,肝脏修复才有余地。

第五,不要连饮多日。冬季聚会频密,如果身体还没来得及代谢完昨日的乙醇,就被第二天的几杯“补刀”,肝脏酶系统会疲于应对。

乙醇脱氢酶本该是清洁工,却被迫加班,最终导致体内乙醛堆积,引起头痛、心慌、睡眠紊乱,甚至诱发心律失常。医生建议至少间隔48小时让肝脏恢复,连续多日饮酒会使心肌的电活动不稳定,尤其在气温骤变时。

第六,不要以度数论英雄。市面上流行的52度、60度白酒,其乙醇浓度远超身体代谢上限。2022年《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一项追踪研究发现,每日摄入含纯乙醇量超过40克的人群,脑白质病变风险增加近1.8倍。

那意味着大脑的“神经线路”开始断层,认知迟缓、反应变慢、情绪易躁。度数越高,不仅热量高,更代表进入血液的速度和浓度更危险。

喝白酒的风险并非立刻爆发,而是积累式的侵蚀。胃每被刺激一次,粘膜层就薄一点;心每次在酒后血压波动中承受冲击,弹性就差一点。

医学影像显示,长期酗酒者的脑萎缩速度比同龄人快约五年。当人到了中年,肝功能本就像一部用了久的旧发动机,再加上酒精这把火,热能转瞬变为灰烬。

但对白酒的完全拒绝并非现实,尤其在社交场合。真正的健康管理,不是“一滴都不碰”,而是懂得边界与节律。先让身体有底线,再让酒精有敬畏。可执行的原则是:饭后至少半小时再饮,用餐时水和酒交替,一口菜、一口水,再小口饮白酒,每次量控制在25毫升以内。

每周不超过两次,每次饮后多摄入含钾水果,如橙或香蕉,可帮助维持电解质平衡。心血管基础疾病患者,尤其高血压、房颤、糖尿病合并症者,在冬季最好完全避免烈酒。

从医生视角看,一个人的血压变化超过20毫米汞柱就如同车速骤升20公里,而那几口白酒,往往就在数分钟内引起这种“急加速”。体温其实并没有升高,只是表面暖。只要测量一下指尖温度,就会发现喝酒后十分钟反而比之前更低。那是一场由乙醇导演的错觉剧。

医学从不否认情绪的价值,偶尔小酌确能放松神经、舒缓压力,但前提是安全剂量与时机。就像炉火,在铁锅下能温饭,在草堆下则能成灾。真正的养生不是远离酒,而是让身体保留自主权。

寒冬不长,代谢的记忆却长在身体里。血管记得那次数值的波动,胃记得每一次灼烧,大脑记得那一阵昏热后的空白。喝酒其实是一种选择温度的方式:要么选择口中的温,要么选择身体的稳。愿每个冬夜举杯的人,都能留一半理性给身体。

参考文献
[1]李奇峰,陈志宏.冬季酒精摄入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关联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12):1068-1074.
[2]王晓燕,陈立群.酒精性肝病人群代谢特征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03):205-211.
[3]周立军,黄慧.长期饮酒与脑白质病变关系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2,56(09):812-818.

文章旨在传播健康知识,禁止发布与医疗行业相关的言论,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不得发表背离国家政策、诋毁医院声誉、损害医院形象的言论。内容要传播正能量,必须积极正面,符合中国国情,立足于国家政策利好的观点,不得发表任何负面言论,确保内容符合主旋律。

来源:医学之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