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这个曾经被视为“高成本”、“强周期”的行业,正在迎来一场深刻的价值重估。这不是简单的行业复苏,而是底层发展逻辑的根本性变革。今天,我将带你穿透市场的普遍认知,深入挖掘那些尚未被大众充分理解的三大“非共识”机会。看懂了它们,你才能明白,为什么说海上风
当市场的聚光灯还在为光伏的产能过剩和新能源车的价格战而闪烁不定时,一股更为强劲、更为持久的深蓝浪潮,正蓄势待发。
它就是海上风电。
2025年,这个曾经被视为“高成本”、“强周期”的行业,正在迎来一场深刻的价值重估。这不是简单的行业复苏,而是底层发展逻辑的根本性变革。今天,我将带你穿透市场的普遍认知,深入挖掘那些尚未被大众充分理解的三大“非共识”机会。看懂了它们,你才能明白,为什么说海上风电的黄金时代,才刚刚开始。
市场旧认知: 很多人对风电的印象,还停留在“靠补贴过日子”的年代。政策一来,大家蜂拥而上;补贴一退,行业瞬间熄火。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21年,为了抢在国家补贴最后期限前并网,行业上演了一出17GW(吉瓦)的“抢装”大戏,直接导致了后面几年需求的断崖式下跌,年均装机一度滑落到仅5GW。
旧逻辑链条:
补贴驱动 → 脉冲式爆发 → 需求严重透支 → 行业陷入长期低谷
这种“过山车”式的行情,让很多投资者心有余悸。但现在,驱动行业发展的“发动机”已经换了。
我们的新认知: 2025年底,一份名为《风能北京宣言2.0》的文件,为行业未来五年的发展定下了“军令状”:“十五五”期间(2026-2030年),中国每年的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底线是15GW!
我们来算一笔账:这意味着未来五年,每年新增的需求量,都约等于2021年那个历史最高峰。过去那个遥不可及的“天花板”,现在变成了未来五年的“地板”。
新逻辑链条:
国家能源战略托底 → 年均15GW+的稳定高需求 → 产业链可以进行3-5年的长期规划 → 行业属性从“强周期制造业”向“高成长公用事业”
这个转变的意义是深远的。对于产业链上的优质公司而言,它们不再需要担心订单的“大小年”,可以安心地进行长期的产能布局和技术研发。这种高能见度的长期需求,理应让资本市场给予它们更高的估值。
市场旧认知: 一提到中国制造业,尤其是新能源,“内卷”这个词就 inescapable。风机环节前几年“杀”到“1元/W”的惨烈价格战,让很多人觉得这个行业利润薄如纸。
但这只是故事的A面。我们必须看到故事的B面——全球供需的巨大错配。
欧洲的困境: 欧洲为了实现“能源独立”,画了一个到2030年新增上百GW海上风电的宏伟蓝图。结果却发现,自家的供应链(尤其是重资产的海工基础、海缆等)根本跟不上。
产能瓶颈:欧洲本土大型桩基、高压海缆的订单已经普遍排到了2029-2030年。成本高昂:受能源价格、人工成本影响,欧洲本土制造成本居高不下。一个巨大的供应缺口摆在了面前。
中国的机遇: 我们拥有全球最完整、最高效、成本优势最显著的海上风电供应链。
全球套利模型:
欧洲高价订单 (需求) → 中国低成本制造 (供应) → 中国企业获得远超国内的利润 (套利)
所以,我们看到像大金重工这样的公司,2025年预测其海外业务的毛利贡献有望超过55%,而其毛利率远高于国内业务。它们正在利用全球化的市场,进行一场漂亮的“降维打击”。
因此,再用“国内内卷”的眼光去审视这些已经深度参与全球分工的龙头企业,显然是刻舟求剑。它们的盈利模型和成长天花板,都已经被彻底打开。
市场旧认知: 漂浮式风电,就是让风机“漂”在60米以上的深远海。听起来很酷,但成本太高,离商业化还很遥远,只是个“PPT概念”。
我们的新认知: 任何颠覆性技术,都有一个从“0到1”的引爆点。而漂浮式风电的引爆点,就在眼前。
关键时间表:
2021-2025年 (技术验证期):国内“三峡引领号”、“海油观澜号”等多个小规模示范项目成功并网,验证了技术的可行性。
2026-2028年 (商业化元年):以海南万宁1GW商业化项目为代表,全球首批GW级项目将正式启动建设。这将带动整个产业链从“研发”模式切换到“量产”模式,成本将进入快速下降通道。
2030年以后 (规模化爆发期):成为深远海开发的主流方案,开启一个数万亿级别的新市场。
这意味着,漂浮式风电已经不是遥远的“诗和远方”,而是即将进入业绩兑现的前夜。现在布局那些为它提供核心“独家”部件的公司,就如同在2010年布局智能手机的供应链,是在一个伟大产业爆发的前夕下注。
理解了这三个“非共识”后,我们再来看产业链,机会就变得非常清晰了。
第一梯队:“瓶颈”环节(确定性最高)
在高强度、长周期的建设浪潮中,那些产能建设周期长、技术壁垒高的环节将严重供不应求。
海工基础(桩基):瓶颈:核心不是钢结构加工,而是深水码头!能制造和发运几千吨重超大型桩基的码头,全国屈指可数,无法快速复制。关注点:寻找那些拥有自有深水码头、已深度绑定欧洲客户的龙头企业。海底电缆(特别是柔性直流):瓶颈:深远海项目送出(离岸>80公里)的唯一经济方案。技术极其复杂,全球供应商仅个位数。关注点:国内掌握高压、特别是柔性直流海缆核心技术,并有成功项目业绩的双寡头。第二梯队:“困境反转”环节(弹性最大)
这个环节被市场压制得最久,一旦基本面反转,股价弹性也最大。
风机整机:拐点:行业“反内卷”共识下,招标价格已企稳回升10%以上。叠加高毛利率的海风和海外订单占比提升,整机厂的毛利率有望从个位数向15%的历史中枢回归。关注点:海风业务占比高、技术储备(如漂浮式)领先、积极推动出海战略的龙头企业。第三梯队:“布局未来”的期权(想象空间最大)
系泊系统(锚链):逻辑:漂浮式风电的“生命线”,其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极高。市场格局近乎垄断。价值:一个GW级的漂浮式风场,系泊链的价值量高达3-5亿元。对于目前市值不大的龙头公司,这是颠覆性的业绩增量。关注点:全球超高强度系泊链的绝对龙头。总结
海上风电的投资逻辑,正在从过去简单的“看装机量”,转变为一个更复杂、也更有趣的多维度分析。我们需要看到:
拥抱瓶颈(海工基础、海底电缆)→ 下注拐点(风机整机)→ 布局未来(漂浮式产业链)
当然,任何投资都非坦途,政策的细微变化、技术路线的竞争、地缘政治的博弈,都可能带来风险。但站在2025年底这个时间点,海上风电这条赛道所展现出的高度确定性、巨大的成长空间和多层次的投资机会,值得每一位有远见的投资者,给予最高度的重视。
您如何看待这三大“非共识”?您认为哪个环节的投资机会最大?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洞见,我们一起探讨。
来源:鑫观点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