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新毒株来袭!医生警示:3个症状一出现,立即检查别拖延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4 13:45 1

摘要:多地近期报告新一轮甲型流感爆发。疾控中心显示,部分病毒株出现基因变异,传播速度和重症风险都在增加。很多人觉得得了甲流顶多就是发烧几天,但现实远比你想象的复杂。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多地近期报告新一轮甲型流感爆发。疾控中心显示,部分病毒株出现基因变异,传播速度和重症风险都在增加。很多人觉得得了甲流顶多就是发烧几天,但现实远比你想象的复杂。

每年冬春交替时,甲流都如约而至。但今年的甲流,新毒株变得更“狡猾”。有些人刚开始只是轻微咽痛、流清鼻涕,没想到两天后就进了病房。一旦出现特定症状,耽误就是大事。

甲流新毒株来袭后,常见的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仍然存在,但有三个症状绝不能忽视。持续高热不退、呼吸急促或者胸闷气短、精神反应异常,这三种表现出现任何一种,都要立刻就医。

有些人以为烧退了就是转好,但甲流并不是靠硬扛就能过去的。持续高热(腋下体温超38.5℃超过3天)常常提示体内炎症反应剧烈,病毒毒性增强

这一点,国家卫健委下发的流感诊疗方案里明确提出,出现高热不退是流感重症信号,尤其是老人、孕妇、婴幼儿、慢性基础病患者。

呼吸急促或胸闷气短,是肺部功能受损的信号。甲流病毒在侵袭呼吸道后,部分人会出现病毒性肺炎,甚至引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这种时候,单靠家庭护理远远不够,必须尽快去医院做影像学和血氧检查,否则容易耽误病情。

精神反应异常是指嗜睡、意识模糊、抽搐、反应迟钝等。流感病毒对中枢神经的损伤并不少见,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提醒,部分重症患者会突然出现神志障碍。

家里老人或孩子得了甲流后变得反应迟钝、喊不醒,千万别等。这三类症状,有一个出现就要立即检查,别指望扛一扛能过去。

不少人觉得自己年轻力壮,流感不怕。可据中国疾控中心显示,这一轮甲流新毒株导致的重症病例中,有相当一部分本来没有基础病。新毒株不仅传播快,重症风险也在提升。

甲流病毒每年都在变,免疫系统“记住”的老病毒常常对新毒株防护力有限。身体抵抗力下降时,病毒更容易突破防线。

过去认为只有老人、孕妇、慢性病人才容易重症,但新监测数据显示,20-40岁健康人群也出现了重症病例,甚至需要进ICU。

一线医生反馈,这一波甲流新毒株引起的肺炎、心肌炎比例有所上升。个别患者会合并细菌感染,导致病情加重。不能再用“自己年轻能抗住”安慰自己。

有些人图方便,买点感冒药、抗生素随便吃。但抗生素对病毒根本无效,反而可能掩盖症状,耽误黄金治疗时间。

甲流真正有效的药物,是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根据国家指南,发病48小时内使用效果最好。如果等到重症才用药,效果就大打折扣。

很多人觉得流感和普通感冒差不多,但其实两者差距很大。流感病毒来势汹汹,短时间内就能引发高热、身体疼痛、极度疲劳

甲流新毒株更容易在人群中传播,尤其是密闭、通风差的环境,比如地铁、教室、办公室。权威数据表明,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扎堆聚集,是预防流感最简单有效的办法。

家里有老人、孕妇或慢性病患者,建议减少外出,避免接触感冒、发热的人群。刚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手、换衣服,别把病毒带进卧室。

甲流疫苗是降低感染和重症风险的重要手段。中国疾控中心强调,儿童、老人、慢性病患者、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每年都应接种流感疫苗。

属于这些高危人群,建议提前预约接种,别等爆发期再临时抱佛脚。

日常饮食上,保证充足蛋白质、蔬果摄入,避免熬夜,适量运动,能提高自身免疫力。

特别注意,生病期间不建议自行使用多种药物混合,避免肝肾负担加重。如有任何不适,及时就医,按医生建议用药。

别再被老经验误导

有人觉得得了流感就得多捂、多喝热水,甚至有父母说“烧得越高退得越快”,这些观念不靠谱。

事实是,过度捂汗可能导致体温升高,甚至引发脱水、惊厥。正确做法是保持室内通风,体温超过38.5℃时可以按医生建议服用退烧药。

还有不少人认为得了流感一定要忌口,但只要饮食清淡、易消化,保证营养摄入即可。流感期间身体消耗大,适当补充流质饮食、蛋白质和维生素,有助于恢复体力

一些家长担心孩子发烧捂出汗就能好,反而耽误了病情。流感高热持续时间长,孩子出现嗜睡、呼吸急促、持续呕吐时,不能再等。

社会上还有“抗生素万能论”,但甲流病毒和细菌不是一回事。抗生素不是治流感的药,盲目服用只会造成耐药风险,影响后续治疗。

一旦发现持续高热不退、呼吸困难、精神异常,马上到医院检查,别再犹豫。中国流感诊疗专家共识反复强调,重症早发现、早干预,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甲流新毒株来势汹汹,不分年龄、不挑身体底子。高热不退、呼吸困难、精神异常,这三大信号必须高度警惕。

一旦出现,别拖延,立刻就医检查。及时识别、科学防护,才能守住健康底线。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流感诊疗方案(2024年版)[EB/OL].
[2].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中国流行性感冒诊疗指南(2023年版)[J].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3, 41(7): 401-408.

来源:医点就通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