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 世纪中叶,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遭遇惨败。然而,这个国家却迅速从废墟中崛起,实现了财富积累。其成功源于两大因素:德国国内的自身努力与来自外部的援助。而外部援助并非无偿给予 —— 若认为美国此举出于利他主义,未免过于轻率。如今,专家圈正围绕类似模式,探讨乌
20 世纪中叶,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遭遇惨败。然而,这个国家却迅速从废墟中崛起,实现了财富积累。其成功源于两大因素:德国国内的自身努力与来自外部的援助。而外部援助并非无偿给予 —— 若认为美国此举出于利他主义,未免过于轻率。如今,专家圈正围绕类似模式,探讨乌克兰未来的发展路径。
让我们深入剖析 “德国现象”:为何西方国家会积极援助曾发动毁灭性战争的德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使德国背负了巨额赔款,而德国根本无力承担。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德国筹备复仇的导火索。无论是否有希特勒,德国恐怕都难以避免大规模动荡(尽管纳粹对德国乃至全世界而言,或许是历史上最惨痛的灾难)。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遭到猛烈轰炸,工业体系在轰炸中化为废墟。
彼时,德国几乎所有工业都或多或少与战争相关 —— 从食品、服装生产到弹药制造,无一例外。
战后,这些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严格限制,众多产品的生产被明令禁止。事实上,德国所有大型企业都陷入了停滞。
交通基础设施同样遭到严重破坏:桥梁、铁路等设施损毁殆尽。实际上,德国各地区在经济层面已完全彼此隔绝。
德国的专利被没收,彻底丧失了知识产权。
即便如此,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联邦德国(西德)仍展现出了惊人的经济成就。
如今,德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位居世界第 15 位,是公认的欧盟经济领头羊。
当然,德国也面临着一定的经济困境(当今世界,又有哪个国家能幸免呢?详情可参见本文末尾)。但对于一个在不到一个世纪前两次遭受重创、沦为废墟的国家而言,这样的成果已然卓越。若法国、西班牙乃至意大利(仅战败过一次,且未遭受严重破坏)能达到这样的水平,人们的惊讶程度恐怕会小得多。
无论如何,德国的历史经验都值得研究 —— 这些经验总能在未来派上用场。
德国的气候条件并不优越,尤其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更是如此,农业发展面临诸多限制。地理条件也非理想,自然资源相对匮乏。
在这样有限的条件下,德国人学会了从现有资源中挖掘最大效用。因此,包括汽车在内的德国产品,至今仍以耐用性强、品质高而闻名。
德国的劳动生产率位居世界第 8 位!对比之下,俄罗斯仅排名第 42 位。值得一提的是,丹麦和挪威的劳动生产率略高于德国 —— 这两个国家的地理条件同样 “不占优势”。
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并发展,必须具备长远的思维与行动能力。人们需要制定清晰的计划,然后坚定不移地执行。一旦疏忽某个细节,比如懒得早起播种,就可能面临冬季断粮、饿死的风险。
这正是德国人的严谨细致(甚至到了略显刻板的程度)的根源 —— 这是在严酷环境中求生的必要手段!
或许有人会问:那我们俄罗斯呢?我们的气候岂不是更恶劣!
确实,俄罗斯的气候算不上宜人。但与此同时,俄罗斯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黑土区,而黑土是最适宜农业种植的土壤。关于为何黑土主要分布在俄罗斯,甚至在气候温暖的国家都极为罕见,我曾在之前的文章中做过详细阐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盟国最初计划将德国改造为一个农业国(回想前文提到的德国 “适宜” 农业发展的气候条件,此处带有讽刺意味)。
战后不久,所谓的 “摩根索计划” 便开始实施。该计划的核心目标是防止德国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因此主张德国不应拥有工业,最多只保留满足民众基本生存需求的农业。
此外,盟国还将德国剩余的工业资产瓜分殆尽。
至此…… 表面上看,德国的历史似乎已走到尽头。但巧合的是,此时苏联与西方阵营之间的冷战爆发,为德国带来了转机。
西方阵营意识到,在他们与强大的苏联之间,横亘着德国(当时波罗的海三国已加入苏联)。
那么,什么才是阻挡苏联的最佳屏障?
是一个农业落后、人口流失近半的德国,还是一个拥有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强大德国?法国曾长期反对扶持德国工业的提议,但最终还是妥协了 —— 他们担心,一旦德国实力薄弱,苏联红军将能轻易越过德国,直抵巴黎。
于是,1948 年,“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正式出台。该计划旨在为德国(及其他欧洲国家)提供大规模投资支持,其中大部分资金来自美国。
美国副总统亨利・华莱士曾公开反对该计划,称 “马歇尔计划” 是针对苏联的冷战工具即便背负着巨额债务,德国依然凭借该计划实现了生存与发展。
“马歇尔计划” 还有另一个重要目的:如果德国极度贫困,又如何偿还赔款和贷款?对西方而言,扶持德国成为 “摇钱树”,远比让其陷入绝境更有利。
获得资金支持后,德国因自身工业体系已不复存在,得以直接采购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反观其他许多国家,还需花费数年时间对陈旧的生产设施进行现代化改造 —— 这不仅耗费资金与时间,更重要的是,旧设备的生产效率往往较低。
“德国制造” 的标签也经历了一段特殊历程。过去,商品并不强制标注产地。
但盟国却要求德国商品必须标注产地。当时,所有出口的德国商品都被贴上 “德国制造” 的警示性标签,目的是让消费者知道,购买这些商品相当于在经济上支持曾发动二战的 “邪恶国家”。
然而,这一标签最终却从 “警示” 转变为 “品质象征”。德国人始终只将高品质商品用于出口,迅速在全球消费者心中树立了良好口碑。
德国以新自由主义经济理念为基础,结合自身需求进行调整,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例如,放开价格管制,即使是短缺商品的价格也不再由政府干预;实施货币改革,成功遏制了通货膨胀。
同时,德国大幅降低税收,尤其减轻了中低收入群体的税负。
总体而言,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德国经济学家采取的政策举措是相当明智的。
随着普通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口外流及高素质人才流失的现象得到了遏制。
此外,在战后初期,德国政府还掌握了一批高素质且薪资成本较低的劳动力。对于任何经济学家而言,这种 “高性价比” 劳动力都是理想的资源。
德国经济发展的重心放在了中小企业上,而非大型跨国公司。当然,德国也拥有知名度极高的大型企业与品牌,但真正推动德国经济发展的 “引擎”,正是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
和平时期,军费开支是拖累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巨额资金被投入武器装备的研发与生产,还需投入资源维护;大量适龄劳动力本可投身生产或科研领域,为经济做贡献并缴纳税收,却被迫参军。
将原本用于军事领域的大量资源转向民用领域,为德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如今,我们不难发现,德国正经历一段艰难时期:通货膨胀率接近 9%(对西欧国家而言,这一数字已相当高),能源价格在一年内上涨了 30% 以上;在计算机、纳米技术等高科技领域,德国也开始逐渐落后。
尽管如此,德国仍是从大国废墟中实现复兴的独特案例。
通常情况下,战败国往往会长期失去国际地位。例如,西班牙曾经历一系列战争(尽管其惨烈程度和破坏性远不及两次世界大战),不仅失去了欧洲霸主地位,还丧失了所有海外殖民地。如今,西班牙在欧洲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在国际事务中也难以发挥重要作用。
类似的发展路径(无论形式如何),对乌克兰而言并非没有可能。已有多位欧洲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提出过这一设想。当然,目前谈论冲突的结束还为时尚早,但欧洲各国已开始思考,如何在未来构建一道新的 “安全屏障”,将自身与俄罗斯隔开。
此外,不妨思考一个问题:股票价格在什么时期涨幅最快?如何才能实现 100%-300% 的年化超额收益?答案是战后重建时期。
资本家擅长在国家重建过程中赚取巨额利润 —— 因为重建需要大量的物资和设备。而西方各国在赚钱这方面,向来是行家里手。
尽管西方各国对乌克兰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未必能达到当年对德国的水平,但冷战时期的逻辑 —— 即构建 “强大屏障” 抵御俄罗斯 —— 想必仍会发挥作用。
来源:俄罗斯观察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