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171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王阿姨今年68岁,前几天感冒后开始咳嗽、发烧,去医院一查,被诊断为肺炎。家里人一下慌了,尤其是她女儿,查了网上一堆“肺炎并发症”的帖子,越看越害怕,连夜给亲戚朋友打电话找专家。
但医生却说:“别太担心,从目前的表现看,还不算严重,继续规范治疗就好。”
王阿姨女儿一脸懵:“啥叫不严重?肺炎不是挺吓人的吗?”
其实,肺炎确实是种不能掉以轻心的疾病,但也不是一得就要住ICU。关键在于有没有出现某些“危险信号”。今天我们就聊聊,肺炎患者要是没有下面几个表现,其实大可不必恐慌。
不少人一听“肺炎”,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要住院”“会不会呼吸衰竭”。其实,肺炎种类很多,轻重程度也大不一样。临床上,医生一般根据病原体类型、症状严重程度、影像学表现、血氧饱和度等指标来判断是否属于重症肺炎。
如果患者只是发烧、咳嗽,影像显示肺部有炎症,但精神状态还不错、吃饭睡觉都正常、血氧也在线,那基本可以放心,不是重症。简单来说,肺炎就像感冒的“升级版”,但不是每次升级都要打BOSS。
医生判断肺炎是否严重,其实并不会只盯着“你烧没烧”,而是看有没有出现以下几个“高危信号”:
1.呼吸困难或气促
正常人静息时呼吸是很轻松的。如果肺炎影响了肺泡的氧气交换,就会出现气促、呼吸困难、说两句话就喘的情况。特别是老人、小孩或本身有基础疾病的群体,更容易因为肺功能储备差而出现呼吸问题。
如果你发现患者呼吸频率明显加快(成人>30次/分钟)、说话费劲、嘴唇发紫,那就得警惕,是不是重症肺炎来了。
2.持续高热不退
普通肺炎也可能发烧,但如果高烧持续超过3天,温度在39℃以上,且退烧药都压不住,那可能说明炎症控制不住,病情在进展。有时,这也可能意味着细菌感染为主,或出现了耐药菌感染,治疗方案可能需要调整。
一个关键点:不是烧得高就危险,而是“烧得久、烧不退”才是问题。
3.意识模糊、精神差
有些老年患者肺炎不发烧,也不咳嗽,但会出现意识模糊、嗜睡、反应迟钝,这其实是低氧血症或感染性脑病的表现。如果你家中老人突然变得“迷迷糊糊”,别只当作“年纪大了”,赶紧去医院查查氧饱和度!
4.血氧饱和度下降
这个是判断肺炎严重程度非常关键的一项指标。正常人的血氧饱和度应该在95%以上,如果低于90%,就说明肺部氧气交换出了问题,可能需要吸氧,甚至住院治疗。现在很多家庭都有指尖式血氧仪,可以随时自测,尤其是有基础病(如COPD、哮喘、心衰)的人群,更要关注这个指标。
小提醒:如果没有血氧仪,看嘴唇颜色是不是发紫、有没有明显气短,也是一种判断方式。
很多肺炎患者会出现咳嗽、黄痰、乏力、吃不下饭,家属一下就慌了,其实这些并不一定代表病情严重。
咳嗽、咳痰:说明肺部在“清垃圾”,是免疫系统在工作。
乏力、食欲差:是身体在“打仗”,暂时性的能量调配问题,等病情缓解会慢慢恢复。
胸痛:有些肺炎会牵扯胸膜,导致胸口隐痛,尤其咳嗽时更明显,但只要心电图正常、呼吸不困难,问题不大。
所以,别一有症状就吓自己,关键是看“有没有恶化趋势”。
很多人一听“肺炎”,就默认要输液,其实这是个误区。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指南(2016年版)》指出:轻中度肺炎患者,如果没有明显缺氧、基础病稳定,是可以口服抗生素、在家治疗的。当然,前提是医生确认没有重症表现,并且用药遵医嘱,不擅自停药或更换方案。
一句话总结:不是“吊瓶一挂,肺炎不怕”,而是“对症治疗,别瞎折腾”。
虽然大部分肺炎可以治愈,但有些人确实更容易发展为重症,必须格外小心:
65岁以上老人:免疫力下降,症状不典型,病情发展快。
婴幼儿:肺发育未成熟,抵抗力差。
基础病患者:如糖尿病、慢阻肺、心衰、肿瘤等,肺部储备功能差。
免疫抑制状态:比如在做化疗、服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
这类人一旦感染肺炎,最好及早就医,别硬扛。
很多人觉得“退烧了就算好了”,其实肺部恢复是慢工出细活。
康复期有几个关键要点:
别剧烈运动,尤其是刚退烧后,容易加重肺负担;
注意休息,别急着上班熬夜;
多喝水、适当补充蛋白质,有助于组织修复;
继续观察血氧、咳嗽情况,别一好转就停药;
按时复查,有些人肺部炎症吸收慢,需进一步评估。
划重点:肺炎就像感冒“进阶版”,但不是“终极Boss”,关键是看有没有“危险信号”。
肺炎虽不是小病,但也不必“谈肺色变”。真正值得警惕的,是那些悄无声息但进展迅速的重症表现。
如果你或家人得了肺炎,没有出现呼吸困难、高热不退、意识模糊、血氧下降这些表现,大概率问题不大。但也别掉以轻心,规范治疗、密切观察、科学康复,才是应对肺炎最靠谱的方式。
参考文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指南(2016年版)》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年修订版)》
《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 2021, “Global burden of respiratory infections”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医师话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