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西佗陷阱(政府公信力危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4 10:46 1

摘要:2007年,中国学者潘知常在《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潘知常揭秘四大奇书》中首次将这一历史现象系统化提炼为塔西佗陷阱概念。他指出,该陷阱指任何政府一旦从根本上逆历史潮流而动,不惜以掠夺作为立身之本的时候,这个政府不论做好事和做坏事,其结果最终也都是一样的,就是:

塔西佗陷阱的思想源头可追溯至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的《塔西佗历史》。书中记载罗马皇帝加尔巴处决将领卡皮托后,因部分民众认为卡皮托并无反叛意图。

塔西佗总结道: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这里的核心矛盾在于统治者失去民心后,其行为无论善恶都会遭到否定。

2007年,中国学者潘知常在《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潘知常揭秘四大奇书》中首次将这一历史现象系统化提炼为塔西佗陷阱概念。他指出,该陷阱指任何政府一旦从根本上逆历史潮流而动,不惜以掠夺作为立身之本的时候,这个政府不论做好事和做坏事,其结果最终也都是一样的,就是:乱世。这一概念并非针对特定时代,而是对古今中外政权兴衰规律的总结。

塔西佗陷阱的前置条件是政府公信力的丧失,其触发往往与具体公共事件相关。当失信事件发生后,公众的负面评价会通过社会传播形成风险放大效应——无论政府后续言行如何,社会都会给予负面解读。这种信任崩塌会导致政热民冷治理低效化向心力式微等现象,使民众对政治体制的认同产生悬浮状态。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负面刻板印象具有稳定性和延伸性,公众会习惯性以过往失误衡量政府后续所有政策与行动。

长期的认同悬浮可能演变为政治冷淡。这种冷淡不仅表现为对政治参与的疏离,还可能滋生破坏政治团结的倾向。马克思曾批判19世纪巴枯宁主义散布的政治冷淡主义是让工人袖手旁观的错误思想。在当代社会,后政治冷淡主义更呈现出新特征:通过娱乐消解政治、通过经济化解政治、通过社会反讽政治,形成以不参与政治的方式参与政治的异化状态,进一步削弱政府治理的社会基础。

#历史#

来源:棱镜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