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风采|“那我还是选择小麦”——记山西省政协委员高志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4 13:10 1

摘要:从黄土高原到政协平台,他的探索与实践,为全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山西方案”。2009年,高志强组建山西农业大学小麦旱作栽培团队,形成水肥高效与作物生理机制、有机旱作与土壤培肥机制、气候变化…

高志强

山西省政协委员、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原院长。

在广阔无垠的麦田里,一位学者弯腰俯身,指尖轻触麦穗。他身后,金黄的麦浪翻滚,预示着又一个丰收的年景。这位与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老农”,正是山西省政协委员、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原院长高志强。从黄土高原到政协平台,他的探索与实践,为全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山西方案”。

根植黄土

“我的根,在黄土高原。”这句朴实的话语,是高志强坚守半生的初心写照。1964年8月,他出生在山西省中阳县一个贫穷农村家庭,年少时目睹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让他早早立下“用知识改变农村面貌”的誓言。1982年考入山西农业大学农学系后,他潜心钻研农业技术,1991年师从全国著名小麦专家苗果园教授,正式踏上旱地小麦栽培研究之路。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干燥,再加上地下水资源短缺和自然降雨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旱地小麦占到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1/2,产量仅为总产量的1/3,若遇到旱灾,产量更低。因此,关于旱地小麦休闲期蓄水保墒技术的研究,重要性不言而喻。“解决黄土高原的旱地农业问题,就是为全国同类地区探路。”高志强说。

农业科研的道路从无坦途。2009年,为建立旱地小麦试验示范基地,高志强带队在山西省闻喜县反复寻觅。首次选址因土层问题放弃;转战龙到头村,试验田却遭遇霜冻,40%麦苗枯死。“那是一个艰难的时刻。”高志强回忆,“但农业科研就是如此,你必须要尊重自然规律。”当时大家十分沮丧,高志强提议追施尿素看能否挽救,最终长势还算好,开现场会时也得到了农业部专家的认可。

两次挫折没有击退高志强,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选好一个基地、扎根一片土地”的决心。最终,他将目光锁定在闻喜县邱家岭,这里的气候、土壤条件与北方多数干旱地区高度契合,是破解旱地农业难题的理想试验场。2010年6月,高志强与邱家岭村委联合建成专家大院,如今这座基地已发展为拥有100余亩试验田、2000余亩示范田的“农科教一体化平台”,2012年获批首批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全国旱地农业研究的重要标杆。

“搞农业科研,不能只在实验室里做文章,要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2011年,受聘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后,高志强开始带领团队开展系统性、深层次攻关。针对旱地小麦干旱缺水、土壤瘠薄、产量低而不稳、比较效益低等问题,高志强团队首次提出集休闲期深耕(深松)、深施肥、秸秆还田(覆盖)为一体,一次性多功能作业,兼具纳雨培肥保墒效果的“三提前”技术,并系统研究其增产优质机制。经过不断实验研究,该项目取得重大突破,2015年获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些成果为我国北方旱地农业产区提供了可复制的高产技术模式,被甘肃、陕西等多个省份引进推广。

2016年,高志强带领团队在小麦高产创建技术方面持续攻关,并在山西闻喜、洪洞、翼城小麦主产区建立小麦高产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和科技小院。2017年和2019年,团队在洪洞县创出山西省小麦单产纪录;2021—2025年连续5年,团队凭借在翼城县研发的“耕播优化水肥精量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创出了山西省最高单产纪录,最高单产达855.13公斤/亩。如今,该技术正从专家试验田走向百姓生产田。

那片田,那群人

2018年,高志强成为山西省政协委员。“作为农业界委员,我要把田间地头的实践转化为议政建言的智慧。”

高志强聚焦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提出“公费农科生”培养计划,为基层农业发展储备专业人才。在功能农业领域,他积极倡导发展藜麦、富硒作物等特色产业,推动山西农业从“产粮”向“产好粮”转型。此外,他多次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发声,提出“将滴灌系统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吨半粮’高产科技攻关”等建议。

个人的力量终有穷尽,事业的成功需要薪火相传。2009年,高志强组建山西农业大学小麦旱作栽培团队,形成水肥高效与作物生理机制、有机旱作与土壤培肥机制、气候变化与干旱适应机制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成为旱地农业研究的“生力军”。

“我们的研究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人感动,他们是真的热爱这项科研工作。”高志强动情地说。15年来,团队累计培养博士26名、硕士240名,多数毕业生扎根全国农业一线成为技术骨干。谈及对年轻人的期待,高志强的答案朴实无华却掷地有声:“要多去田间,多接触土地。搞农业的专家,就相当于半个农民。”

当被问及愿以何种农作物比喻自己的人生时,高志强思索片刻:“那我还是选择小麦。它不像大树那样引人注目,却养育了万千生命;它深植于黄土,耐得住干旱与贫瘠,只要有一场好雨,就能奋力生长,最终垂下沉甸甸的穗头,回报大地。我们搞农业科研的人、当政协委员的人,做的就是这样的事。”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