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2比索。 这是坎昆R-1路公交车的单程票价,大约等于人民币4块钱。 这趟车,能把你从市中心一个尘土飞扬的街角,送到酒店区一片能晃瞎眼睛的加勒比海蓝旁边。 我第一次坐上这趟车时,窗外的风景在短短20分钟内,完成了一次从现实主义到魔幻超现实主义的切换。 前一秒,
12比索。 这是坎昆R-1路公交车的单程票价,大约等于人民币4块钱。 这趟车,能把你从市中心一个尘土飞扬的街角,送到酒店区一片能晃瞎眼睛的加勒比海蓝旁边。 我第一次坐上这趟车时,窗外的风景在短短20分钟内,完成了一次从现实主义到魔幻超现实主义的切换。 前一秒,还是吵闹的、混杂着尾气和烤肉味儿的、挂着西班牙语广告牌的平民生活区。 后一秒,车子拐上库库尔坎大道,眼前豁然开朗,一边是碧绿的泻湖,另一边是透亮的、分了七个颜色层次的加勒比海。 路两旁,是修剪的像艺术品的草坪和一栋栋宏伟的度假酒店。 空气里的味道都变了,从市井的烟火气,变成了金钱混合着防晒霜的甜香。 我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这真的是同一个城市吗? 后来我才慢慢明白,那12比索的车票,买的不是一段路程,而是一张穿越“结界”的门票。 这个结界,把坎昆精准的分成了两个世界。 一个,是卖给全世界游客的“天堂”。 另一个,是支撑着这个天堂的、当地人真实生活的“人间”。 而这两个世界,只隔了一条马路的距离。
一、被美元“泡发”的天堂A面
第一次抵达坎昆,飞机降落前,我从舷窗往下看,整个人被那片蓝色击中了。 那不是我在任何地方见过的海。 它像一块巨大的、流动的绿松石,从浅薄荷绿、蒂芙尼蓝,一直渐变成深邃的宝蓝,清澈的能看见海底白色的沙。 海岸线上,镶嵌着一排看不见尽头的白色建筑,像一串珍珠项链。 “欢迎来到坎-昆。” 飞机广播里的西班牙语温柔的拖着长音。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飞向的不是一个城市,而是一个承诺。一个关于阳光、沙滩和彻底放松的承诺。
走出机场,一股湿热的海风扑面而来,混杂着浓郁的热带花香。 官方的出租车柜台排着长队,我问了一下到酒店区的价格,工作人员微笑着报出一个数字:700比索。 我心里咯噔一下,这差不多是250块人民币,就20多公里的路。 司机是个热情的墨西哥大叔,车里放着欢快的拉丁音乐,他一边开车一边用蹩脚的英语问我:“第一次来坎昆?你会爱上这里的!这里是天堂!” 我看着窗外飞速后退的低矮丛林,心里默默的想:天堂的门票,确实有点贵。
车子开上库库尔坎大道的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他说的“天堂”是什么意思。 这条大道是酒店区的唯一主干道,像一把细长的钥匙,打开了加勒比海的宝藏。 路的一侧是宁静的尼丘普特泻湖,水面如镜,栖息着各种水鸟。 另一侧,就是我在飞机上看到的那片海。 万豪、希尔顿、凯悦、威斯汀……所有你能想到的五星级酒店,都在这里争奇斗艳。 它们的建筑风格各异,有的像玛雅金字塔,有的像白色帆船,但无一例外,都拥有着私人海滩、巨大的泳池和修剪完美的园林。 路上跑的,要么是崭新的旅游大巴,要么是昂贵的越野车。 行人,也都是清一色的游客打扮:晒的通红的皮肤,穿着沙滩裤和比基尼,脸上挂着悠闲又有点茫呈的微笑。 你在这里听不到本地人说话的西班牙语,空气里飘的都是英语、法语、德语。 路边的广告牌,卖的不是柴米油盐,而是去奇琴伊察金字塔的一日游、Xplor乐园的门票,或者某个明星DJ驻场的电音派对。
我住的酒店是一家全包式(All-inclusive)度假村。 办理入住时,前台给我手腕上戴了一个彩色的手环。 “凭这个手环,你在酒店里的一切吃喝玩乐,都免费。” 我当时还没完全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直到我走进酒店,才发现这根本不是一个酒店,这是一个独立王国。 里面有7个不同风味的餐厅,从墨西哥菜、意大利菜到日式铁板烧;有5个泳池,其中一个还带着水上滑梯和池畔酒吧;有专属的私人海滩,沙子白的像面粉,踩上去软的不可思议。 沙滩上,躺椅和遮阳伞早就整齐的摆放好,服务生会端着冰镇的玛格丽特鸡尾酒,主动的问你需不需要续杯。 你可以一天24小时,随时走进任何一家餐厅吃饭,或者在任何一个吧台点酒,只需要亮一下你的手环。 第一天,我像个刚进城的孩子,兴奋的不知所措。 上午在加勒比海里游泳,清澈的海水里能看到小鱼在脚边穿梭。 中午在泳池边的躺椅上,一边喝着冰镇的科罗娜,一边看着池子里来自世界各地的比基尼美女。 下午去吃了一顿正宗的墨西哥Taco,晚上又预约了海边的意大利餐厅,吹着海风,听着海浪,吃着龙虾意面。 深夜饿了,还能去24小时开放的咖啡厅,来一份甜点和热茶。 在这里,时间仿佛失去了意义。 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放松、享受、然后忘记外面真实的世界。 你的所有需求,都会被立刻的、微笑的满足。 钱,在这里变成了一个抽象的符号,在你预定酒店的那一刻就已经支付完毕。 之后的一切,都像一场不会醒来的、被精心设计好的美梦。 我躺在沙滩上,看着夕阳把天空染成一片魔幻的粉紫色,海浪温柔的拍打着海岸。 我心想,这如果不是天堂,那哪里才是呢?
二、12比索的“结界”:一辆公交车带我进入B面
在“天堂”里泡了三天后,一种奇怪的感觉开始蔓延。 这里的一切都太完美了,完美的像一个布景。 酒店里的服务生,永远保持着职业的微笑,他们的服务无可挑剔,但你总觉得隔着一层看不见的玻璃。 我和一个给我调酒的小哥聊天,问他住在哪里。 他笑着指了指大陆的方向:“很远,在市中心。” “每天都过来上班吗?” “对,坐公交车,一个多小时。”他一边麻利的切着青柠,一边轻松的说。 一个多小时?我愣了一下。 从我住的酒店到市中心,开车不过20分钟。 我突然意识到,我所在的这个长约20公里的狭长半岛,可能并不是坎昆的全貌。 于是第二天,我决定做一件在所有酒店工作人员看来都有些“奇怪”的事:去市中心看看。
我没有打车,而是走到了库库尔坎大道的公交车站。 一辆窗户上写着“R-1”的公交车摇摇晃晃的驶来。 车很旧,没有空调,只有几扇可以推开的窗户。 车上挤满了人,几乎都是穿着酒店或餐厅制服的本地人。 他们脸上带着忙碌一天后的疲惫,安静的看着窗外。 我一上车,就成了唯一的异类。 一个穿着白衬衫的外国游客,背着相机,和一群刚下班的本地人挤在一起,画面显得格格不入。 投了12比索的硬币后,我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车子启动,沿着库库尔坎大道往西开。 窗外依旧是那些豪华酒店和高级餐厅,但车厢里的气氛,却和外面的世界截然不同。 这里没有游客的喧闹,只有引擎的轰鸣和风从窗户灌进来的声音。 车上的人,就是那些在“天堂”里为我们提供完美服务的服务生、清洁工、园丁、厨师。 现在,他们脱下了工作的面具,回到了真实的生活里。
当公交车驶离酒店区,拐进通往市中心的大陆时,我感觉自己像是坐着时光机,瞬间被从一个梦境甩进了现实。 路两旁的景观发生了断崖式的变化。 修剪整齐的草坪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坑坑洼洼的人行道和杂乱的电线。 宏伟的五星级酒店不见了,变成了一排排低矮的、色彩斑驳的水泥平房。 墙上涂满了看不懂的西班牙语涂鸦。 路边开始出现各种小摊贩,卖水果的、卖Taco的、修鞋的。 空气里的味道也变了,防晒霜的甜香被汽车尾气、油炸食品和下水道的混合气味取代。 街上的行人不再是悠闲的游客,而是行色匆匆的本地人。 穿着校服的学生、提着菜篮的大妈、骑着破旧摩托车的小哥…… 他们的脸上,有一种我在酒店区从未见过的、属于生活的生动和疲惫。
车子停在了一个叫做“Avenida Tulum”的大街上。 我下了车,站在街角,有那么一瞬间的恍惚。 这里,才是坎昆本来的样子。 嘈杂、混乱,但充满了生命力。 街边的商店里放着震耳欲聋的拉丁音乐,音响的质量很差,声音嘶哑。 一个男人在街边用一个巨大的砍刀削着菠萝,动作娴熟的像个武林高手。 几个孩子在街边的喷泉里嬉戏,全身湿透,笑的无比开心。 我走进一家路边的小餐馆,菜单上没有英文,只有西班牙语。 我指着邻桌正在吃的一种看起来像肉夹馍的东西,点了一份。 老板娘端上来三个Taco,里面夹着慢炖的猪肉,配上洋葱和香菜,旁边还有一小碟辣酱。 味道好到让人惊叹,比我在五星级酒店里吃的任何一顿都要地道、都要有灵魂。 结账的时候,三个Taco加一瓶可乐,总共60比索,不到人民币22块钱。 而在酒店区,一杯最普通的鸡尾酒,价格都是这个的三倍。 我突然明白了,那700比索的出租车费和12比索的公交车费,丈量的不仅仅是距离,更是两个世界之间的经济鸿沟。
三、支撑“天堂”的人们:月薪三千的微笑
在市中心逛的几天,我开始有意识的观察那些每天往返于两个世界之间的人。 我去了当地人最爱逛的Mercado 28市场,这里像一个巨大的迷宫,卖着各种纪念品、手工艺品和本地小吃。 一个卖手绘骷髅头的大叔告诉我,他每天早上6点就要起床,从更远的郊区赶到市里开店。 “游客是我们的上帝,没有他们,我们全家都得饿肚子。”他一边给一个骷髅头上色,一边说。 “那你喜欢酒店区吗?”我问。 他抬起头,笑了笑,露出一口白牙:“喜欢啊,很漂亮。但那里不属于我们。我们只是去那里工作,然后回到自己的世界。” 他的笑容很真诚,但眼神里有一种我读不懂的复杂。
后来,在一个叫做“Parque de las Palapas”(帕拉帕斯公园)的地方,我遇到了更多这样的人。 这里是坎昆市中心的灵魂。 白天,这里很安静。一到晚上,就变成了本地人的嘉年华。 公园中心有一个巨大的美食广场,几十个小吃摊一字排开,卖着各种你想不到的墨西哥美食。 Marquesitas(一种脆皮可丽饼)、Elote(烤玉米)、Churros(吉事果)……每一样都冒着热气,香的让人走不动路。 价格便宜到令人发指,一份Marquesitas只要30比索。 当地的家庭会带着孩子来这里,买上几份小吃,坐在公园的椅子上,看着广场上免费的露天表演。 孩子们在广场上追逐打闹,情侣们在长椅上窃窃私语,老人们悠闲的聊着天。 这里的快乐,是真实的、廉价的,也是有感染力的。
我坐在一个卖烤玉米的摊位前,和摊主大婶聊了起来。 她的女儿,就在酒店区的一家豪华酒店里做客房服务员。 “她一个月能赚多少钱?”我好奇的问。 大婶算了算,用西班牙语混着英语告诉我:“大概6000比索,有时候加上小费能多一点。” 6000比索,折合人民币不到2200块。 我震惊了。 我住的那家酒店,一晚上的房费就超过了这个数字。 也就是说,她的女儿辛辛苦苦工作一个月,还不够支付游客在她们酒店住一晚的费用。 “她每天要坐很久的公交车去上班,早上很早就走,晚上很晚才回来,很辛苦。”大婶一边给玉米刷着酱料,一边平静的说。 “但这是一份好工作,很稳定,酒店里有空调,还管一顿饭。” 她的语气里没有抱怨,只有一种对生活的接纳和韧性。 我看着她身后,她那个大概只有七八岁的孙子,正在帮她把烤好的玉米递给客人。 小男孩的动作很熟练,脸上带着和他年龄不符的成熟。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手里的烤玉米有点烫。 我们这些游客,在酒店区享受着无微不至的服务,抱怨着空调不够冷、酒调的不够好。 我们以为自己支付的昂贵房费,理所当然的换来了这一切。 但我们很少会去想,那些为我们提供“天堂”般体验的人们,他们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他们拿着微薄的薪水,每天花费数小时在通勤路上,回到那个和“天堂”一墙之隔的、嘈杂的、真实的“人间”。 他们的微笑,是职业的,也是真诚的。 但微笑的背后,是巨大的贫富差距和生活的重担。 坎昆的“天堂”,是用无数个这样月薪三千的微笑,一点一点的堆砌起来的。
四、明信片背后的阴影:被冲刷的海岸线和消失的玛雅
坎昆的美,是毋庸置疑的。 但这种美,也是脆弱的,甚至是有代价的。 有一天,我参加了一个出海浮潜的团。 船长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当地人,他指着远处的海面告诉我,坎昆附近曾经拥有世界第二大的珊瑚礁系统。 “但现在,很多珊瑚都白化死掉了。”他叹了口气。 “为什么?” “游客太多了。”他说的很直接,“每年几百万的游客来到这里,他们涂的防晒霜,会污染海水,杀死珊瑚。酒店排出的生活污水,也对海洋生态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我潜入水中,看到的海底景象印证了他的话。 虽然依然能看到五彩斑斓的鱼群,但大片的珊瑚礁,确实呈现出一种病态的灰白色,像一片海底的墓地。
另一个更直观的问题,是海藻。 每年春夏季,一种叫做马尾藻(Sargassum)的褐色海藻会随着洋流大规模的漂到加勒比海岸。 我去的季节还好,但依然能在一些海滩的角落看到堆积的海藻。 它们在阳光下腐烂,散发出一种类似臭鸡蛋的腥味。 当地人告诉我,在海藻爆发最严重的时期,整个蒂芙尼蓝的海面都会被染成黄褐色,游客根本无法下水。 酒店区每天都要雇佣大量的工人,像打仗一样,天不亮就开始清理沙滩上的海藻。 他们用叉车、用铁锹,把一堆堆的海藻运走,只为了在游客醒来之前,还给他们一个“完美无瑕”的白色沙滩。 这是一场人类和自然的战争,一场为了维护“天堂”幻象的、永无止境的战争。 而这场战争的背后,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水温度升高和生态失衡。 坎昆的天堂美景,正面临着被它自己所吸引的过度旅游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所反噬的风险。
除了自然环境,还有文化上的冲击。 坎昆所在的尤卡坦半岛,是玛雅文明的发源地。 在坎昆建成之前,这里只有几个小渔村和隐藏在丛林深处的玛雅遗迹。 为了建造酒店区,大片的红树林被砍伐,一些小型的玛雅遗址也被推平。 如今,玛雅文化在坎昆,更多的是以一种“商品”的形式存在。 酒店的名字会叫“玛雅宫殿”,餐厅的菜单上会有“玛雅烤鸡”,旅游商店里卖着各种玛雅风格的纪念品。 游客们坐着大巴,去奇琴伊察和图卢姆,对着宏伟的金字塔拍照打卡,感叹玛雅文明的伟大。 但很少有人知道,真正的玛雅人后裔,如今很多都生活在贫困的村庄里,或者在坎昆的酒店里做着最底层的工作。 他们的语言、他们的传统,正在被现代旅游业的浪潮,一点一点的冲刷和稀释。 我们消费的,是一个被包装过的、符号化的玛雅。 而那个真实的、活着的玛雅,却在角落里,沉默的注视着这一切。
五、寻找真实的墨西哥:在Cenote的一跃
在坎昆的最后几天,我开始厌倦酒店区的完美和虚假。 我租了一辆车,决定逃离这个巨大的旅游机器,去寻找一点更真实的东西。 我没有去奇琴伊察那样人山人海的著名景点,而是根据一个本地朋友的推荐,开车进了一片偏僻的丛林。 路越来越窄,最后变成了一条颠簸的土路。 就在我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不起眼的木牌,上面写着“Cenote”。
Cenote,是尤卡坦半岛特有的一种天然井,被玛雅人视为通往神圣地下世界的入口。 我付了门票,穿过一片丛林,然后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深不见底的天然洞穴。 洞穴的顶部有一个开口,一束阳光从那里射下来,照亮了下方一池碧绿清澈的潭水。 水面上,有几根藤蔓从洞顶垂下来,像仙境一样。 这里几乎没有游客,只有几个本地的年轻人在玩水。 他们从十几米高的洞穴边缘,尖叫着跳进水里,溅起巨大的水花。 那一刻,我被那种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深深的打动了。 我脱掉上衣,爬上跳台,看着脚下深邃的潭水,心里有点发怵。 一个本地小哥看到我犹豫,对我大喊了一声:“Amigo! No tengas miedo!”(朋友!别害怕!) 我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纵身一跃。 身体失重的瞬间,风在耳边呼啸。 然后“噗通”一声,我整个人被冰凉但无比清爽的潭水包裹。 那一刻,感觉身上所有来自现代文明的疲惫和焦虑,都被这口神圣的井水洗刷干净了。 我从水里探出头,抹了一把脸上的水,对着那个小哥竖起了大拇指。 他咧开嘴,给了我一个灿烂的笑容。 那个笑容,和酒店服务生的职业微笑完全不同。 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不含任何杂质的快乐。 在那个下午,我和一群素不相识的墨西哥年轻人,在这个玛雅人的圣井里,像孩子一样跳水、大笑。 我们语言不通,但快乐是相通的。 那一刻,我才觉得自己真正触摸到了墨西哥的灵魂。 它不在坎昆七星级的酒店里,也不在挤满游客的金字塔下。 它就藏在这些不为人知的丛林里,藏在这些天然井的清澈潭水中,藏在当地人那些质朴又热烈的笑容里。
写在最后
离开坎昆的那天,我没有打车,而是再次坐上了那趟12比索的R-1路公交车。 车子从嘈杂的市中心出发,慢慢的驶向那个金碧辉煌的酒店区。 窗外的风景,像一部快放的电影,又一次完成了从“人间”到“天堂”的切换。 车上,一个刚下班的酒店清洁工大妈,手里提着一个装着蔬菜的塑料袋,靠在窗边睡着了。 阳光透过车窗,照在她饱经风霜的脸上,她的眉头微微的皱着,似乎在梦里也无法完全的放松。 我看着她,又看了看窗外那片美的不真实的加勒比海。 我突然觉得,坎昆就像一枚硬币。 A面,是光鲜亮丽的“天堂”,上面刻着美元的符号,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B面,是粗糙平凡的“人间”,上面刻着比索的印记,承载着本地人真实的生活。 我们大多数人,都只看到了它的A面,并且心甘情愿的为之买单。 但只有当你翻过来看它的B面时,你才能理解这枚硬币真正的重量。 飞机起飞,那条镶嵌在蓝色海洋和绿色泻湖之间的白色“珍珠项链”越来越小。 我心里没有了来时的那种兴奋和憧憬,反而多了一丝复杂的感慨。 这里确实是天堂,但只是少数人的天堂。 而支撑这个天堂的,是大多数人沉默的、日复一日的人间。
坎昆旅行Tips:
交通: 从机场到酒店区,最省钱的方式是坐ADO大巴到市中心汽车站,再转R-1或R-2路公交车。在酒店区和市中心之间往返,R-1和R-2是最佳选择,招手即停,票价固定,非常方便。打车一定要先谈好价格,酒店区的出租车价格是市中心的好几倍。
住宿: 如果预算充足且追求纯粹的度假体验,酒店区的全包式酒店是很好的选择。如果想体验当地生活、省钱,住在市中心(El Centro)的酒店或Airbnb性价比极高,吃饭和交通都更便宜。
换汇: 尽量不要在机场换钱,汇率最差。市中心的Exchange店铺汇率会好很多。很多地方可以直接使用美元,但用当地货币比索支付通常更划算。建议带一张支持全球取现的银行卡,在当地银行的ATM机取现。
吃饭: 一定要去市中心的Parque de las Palapas(帕拉帕斯公园)吃一次夜市,那里的Taco、Marquesitas等地道小吃便宜又美味。想吃正宗的海鲜,可以去Mercado 28附近的海鲜市场,现买现做。
游玩: 除了奇琴伊察、图卢姆这些著名景点,强烈推荐去探索一些小众的Cenote(天然井),体验会更原始、更震撼。很多Cenote都藏在丛林里,可以租车自驾或者报一个小团前往。
安全: 酒店区非常安全,有重兵把守。市中心白天也很安全,但晚上最好避免独自前往偏僻的街道。保管好自己的财物,不要露富,这是在任何旅游城市都通用的法则。
防晒与环保: 坎昆的紫外线极强,一定要做好物理和化学防晒。去浮潜或下海游泳时,请尽量选择物理防晒(穿防晒衣)或使用对珊瑚礁友好的环保防晒霜,保护脆弱的海洋生态。
语言: 酒店区通用英语。在市中心,会一些基础的西班牙语(比如你好Hola,谢谢Gracias,多少钱Cuánto cuesta)会让你的旅行顺畅很多,当地人也会更热情。
来源:星河漫步一点号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