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写作,很多人会想到天马行空的文学创作,但其实咱们平时最常遇到的,是中高考、考公这类应试文。它跟写小说、散文不一样,不用追求多么惊艳的文采,核心是在规定框架里,既满足公平选拔的要求,又能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说白了,就是在规则里玩出水平,这才是应试文的真谛。
说起写作,很多人会想到天马行空的文学创作,但其实咱们平时最常遇到的,是中高考、考公这类应试文。它跟写小说、散文不一样,不用追求多么惊艳的文采,核心是在规定框架里,既满足公平选拔的要求,又能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说白了,就是在规则里玩出水平,这才是应试文的真谛。
应试文的核心逻辑其实特好理解:选拔考试首先要保证公平,不然努力就没意义了。这点从古代科举就能看明白,唐朝刚开始考策论,让考生给国家问题提解决方案,结果麻烦来了。兵部官员看主张打仗的文章就打高分,户部官员心疼国库,就偏爱主张和平的,没有统一标准,选拔自然不公平。后来改成八股文,虽然被吐槽死板,但胜在能最大限度排除主观干扰,让大家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
现在的应试文也是一个道理,那些文体限制、字数要求、材料主旨限定,看着像“条条框框”,其实都是为了公平。毕竟阅卷老师要在短时间内批改大量试卷,没有统一标准根本忙不过来,也容易出偏差。所以应试文的“好”,跟文学作品的“好”不是一回事:哪怕你写得像《红楼梦》一样精彩,但跑题了、不符合文体要求,照样拿不到高分;反之,只要紧扣要求、逻辑清晰,就算文采普通,也是合格的好作文。
其实会写文章的人,根本不用怕这些规则。就像厉害的玩家能在游戏规则里玩出花样,有才华的写作者也能在应试框架里展现实力。写应试文第一步,就是先把题目要求吃透:是写议论文还是记叙文,要写多少字,材料的核心意思是什么,这些都得摸清楚,千万别凭着感觉瞎写。比如材料讲“坚持”,你就别扯到“努力”上,跑偏了再精彩也白搭。
接下来就是表达要清晰,让阅卷老师一眼能看懂你的思路。不用搞复杂的结构,议论文就先亮观点,再用几个理由支撑,最后总结一下;记叙文就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突出重点就行。每个段落的核心意思尽量放在开头,老师一看就知道你这段要讲啥,省得在文字里找半天,印象分自然就上去了。
很多人觉得应试文压抑创造力,其实是误解了它的目的。应试文不是要选拔文学大师,而是要找那些能清晰表达、逻辑在线、还懂规则的人——这些能力不管是以后上学写报告,还是工作中沟通,都用得上。暂时适应规则,不是放弃才华,而是学会在不同场景下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是通过科举脱颖而出的,他们就是在标准化的考试里,既遵守了规则,又展现了深刻的思想,照样成了厉害的人。
说到底,应试文写作就是在规则里平衡公平与才华。不用排斥那些“条条框框”,把它们当成展示自己的舞台框架,精准把握要求,再用自己的思考和表达填充内容,就能写出既符合标准又有个人风格的好文章。毕竟应试的公平性就在于,只要你找对方法、踏实努力,就能拿到属于自己的分数,这才是最实在的事。
来源:谨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