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穆阳等地出现人贩子买卖儿童器官”——一条凭空捏造的谣言,让福建福安当地家长们陷入恐慌,学校门口接送孩子的人群变得格外警惕,邻里间的猜忌与焦虑悄然蔓延。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林某,只为在短视频平台吸粉引流,就拿最戳社会痛点的儿童安全话题编瞎话,最终被公安机关依法处
“穆阳等地出现人贩子买卖儿童器官”——一条凭空捏造的谣言,让福建福安当地家长们陷入恐慌,学校门口接送孩子的人群变得格外警惕,邻里间的猜忌与焦虑悄然蔓延。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林某,只为在短视频平台吸粉引流,就拿最戳社会痛点的儿童安全话题编瞎话,最终被公安机关依法处以行政处罚,为自己的荒唐行为付出了代价 。
网络时代,流量固然诱人,但绝不能成为突破底线的通行证。36岁的林某明知“儿童器官买卖”是公众最敏感的神经,却故意编造虚假信息发布。这类谣言之所以传播迅猛,正因它精准击中了家长们的护子心切,一旦扩散便会引发连锁反应:有人不敢让孩子独自出门,有人对陌生人充满敌意,甚至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更令人不齿的是,林某并非孤例,公安部曝光的典型案例中,从“胡鑫宇事件虚假爆料”到“多地孩子被偷卖器官”,诸多造谣者都是为了博取关注、赚取流量,将他人的焦虑与社会的安宁当作自己涨粉的“垫脚石” 。
或许有人觉得“只是发条视频”“说说而已”,但网络谣言的危害远超想象。它不仅会制造社会恐慌,还会消耗公共信任,占用公共资源。此前湖南曾有网民编造“孩子被偷卖器官”谣言,导致当地警方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核查辟谣,原本可用于打击真违法犯罪的精力,被迫耗费在澄清虚假信息上 。而对普通民众来说,谣言带来的心理创伤更难愈合,家长们的过度焦虑、孩子们的安全感缺失,都是造谣者轻飘飘一句话引发的沉重后果。
别以为造谣成本低,法律早已划清红线。《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规定,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的,可处5-10日拘留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触犯刑法,面临有期徒刑的惩罚 。林某被处以罚款,已是基于情节较轻的从宽处理,这既是惩戒也是警告: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任何试图靠造谣博眼球的行为,终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近年来,公安部开展网络谣言打击整治专项行动,侦办案件300余起,关停账号2000余个,正是要让造谣传谣者无处遁形,还网络空间一片清朗 。
流量的价值,在于传递真实与美好,而非制造恐慌与混乱。那些靠编造谣言换来的短暂关注,终究是镜花水月,既违背公序良俗,又触碰法律底线。作为网民,我们既要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遇到可疑信息多一份审慎核实,少一次盲目转发;更要明确:真正的爆款,是温暖人心的故事,是传递正能量的内容,是经得起事实检验的分享。
林某的案例给所有网民敲响了警钟:流量再重要,也不能逾越道德与法律的边界。儿童安全是社会的底线,公共秩序是每个人的福祉,拿这些底线话题博流量,终究会被流量反噬。愿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能坚守初心,让网络空间多些真诚与责任,少些虚假与恶意,这才是流量应有的正确打开方式。
来源:天堂鸟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