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京金融圈再度掀起轩然大波。软银集团(SoftBank Group Corp.)创始人孙正义突然出手,将手中全部英伟达(Nvidia Corp.)股票“一扫而空”,一举套现高达58亿美元!这一出人意料的操作,正好赶在孙正义酝酿下一轮AI超级投资风暴之前,令整个
彭博社11月11日报道,东京金融圈再度掀起轩然大波。软银集团(SoftBank Group Corp.)创始人孙正义突然出手,将手中全部英伟达(Nvidia Corp.)股票“一扫而空”,一举套现高达58亿美元!这一出人意料的操作,正好赶在孙正义酝酿下一轮AI超级投资风暴之前,令整个科技投资圈为之瞠目。
短短几个月,软银对英伟达的持仓就从年初的30亿美元暴涨到全面变现。伴随这笔巨款入账,软银在2025财年第二季度净利润冲上2.5万亿日元(约162亿美元),远远甩开分析师预期的4182亿日元。市场一片哗然,纷纷揣测孙正义究竟在下一盘怎样的大棋。
更刺激的是,软银当天还宣布将在2026年1月1日实施1拆4股票分割。受此影响,软银股价在截至9月的三个月内暴涨78%,创下自2005年12月以来的最佳表现。资本市场目睹这一波操盘,许多人一边艳羡一边心生警惕——这样的暴利,究竟还能持续多久?
孙正义的野心,远远不止于此。如今,软银已悄然构建起覆盖全球AI产业链的“投资帝国”:手握OpenAI、甲骨文(Oracle Corp.)等世界最炙手可热的AI公司股份,账面浮盈一度膨胀到令人咋舌的地步。过去三个月,正是这些明星持仓助推软银股价飙涨——一场资本与技术的狂欢盛宴正在上演。
但这一切,真的能一直风光下去吗?市场内外,质疑的声音也在悄然积聚。花旗集团分析师米岛圭一(Keiichi Yoneshima)在财报发布前直言,软银能不断实现回本,目标价被上调至27100日元,理由是OpenAI等AI资产估值持续拉升,预计ChatGPT母公司的未来估值将在5000亿至1万亿美元之间。
然而,这场AI投资盛宴背后的隐忧也逐渐显现。孙正义今年68岁,正不遗余力将资本火力集中在AI、芯片等领域。除了筹划向OpenAI砸下300亿美元,软银还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推动1万亿美元级别的AI制造超级中心计划,甚至不惜抛出绣球给台积电(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等芯片巨头,力邀共同入局。此外,软银今年还曾密谋收购美国芯片设计公司Marvell Technology Inc.,野心昭然若揭。
但巨额投资背后的资金压力同样刺眼。软银要想真正落地OpenAI项目,至少还需筹集约200亿美元;而收购Ampere Computing LLC则需再掏65亿美元。AI赛道热度高涨,但高估值、高投入的行业现状也让不少人暗自担忧:庞大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最终会让谁真正受益?一旦泡沫破灭,谁来兜底?
在这一连串资本狂飙操作中,最引人遐想的莫过于软银自身的“套利路径”。Finimize Research在Smartkarma上的一份报告直言,过去买入软银,就是为了“便宜押注Arm股份和AI科技资产”。结果这条路已兑现得不能再明显——股价已翻倍,远超净资产价值的涨幅。但如今“折价已基本消失”,软银再也不是那个“捡便宜”的入口。报告毫不避讳地给出建议:“该收手就收手,是时候落袋为安了。”
彭博社进一步追踪发现,软银此次清仓英伟达的操作,像极了一场资本游戏的大结局。孙正义一边大举套现,一边加码AI新赛道,似乎要把“科技金融炼金术”推向极致巅峰。而在他身后,整个投资圈都在屏息以待:下一波AI风口,软银还能当那个最先起舞的人吗?
孙正义的疯狂与果断,外界看在眼里,心头五味杂陈。有人赞叹他的魄力,有人忧虑他的风险。毕竟,AI的未来虽充满想象,但也布满暗礁。软银这场资本豪赌,究竟能否成为新一轮科技神话,还是演变为又一场资本泡沫破裂的悲剧?市场拭目以待。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本账号观点
来源:有谱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