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大事了,马斯克把我们的“底牌”揭出来了!五角大楼陷入沉默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4 11:00 1

摘要:2024年9月,他在社交媒体上回应用户,直截了当地把工业产能和发电量划上等号

中国的发电量被马斯克点名可能在今年逼近美国的2.5倍,他把胜负的关键从芯片挪到了电力和机器人

几次公开发言把话说得很透

2024年9月,他在社交媒体上回应用户,直截了当地把工业产能和发电量划上等号

2025年5月接受 CNBC 采访,又把判断往前推了一步,称年底中国发电量或达美国2.5倍,后续有望继续走向3到4倍

马斯克的原话很干脆:中国的工业产能已远超美国,工业产能很大程度上可用发电量衡量

这番话不是空中楼阁,手边的数据不难验证趋势

2024年,中国全年发电量达到100869亿千瓦时,同比增6.7%;

全年社会用电量98540亿千瓦时,同比增6.8%

美国同年发电量约在4.3到4.63万亿千瓦时之间,增长乏力

算力、制程、算法在台面上抢风头,但把巨大的服务器机房和长线生产线连接起来的,是稳定的电

决定下一轮竞争的,不是谁的芯片更细,而是谁能让庞大的算力全天候上电、让机器人不间断工作

电被业内称作“工业的油”,没有它,AI只是一纸方案

这不是形容词的堆砌,数据中心的用电曲线正在不停往上推门槛

2023年,美国数据中心的电力消耗约占全美4.4%,不少研究评估到2026年可能升至6%,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给出的区间更大胆,预计到2028年有可能达到6.7%到12%

如果供给侧不扩容,负荷侧只会继续加压

官方的提醒已经摆在桌面

美国能源部在2025年7月7日发布报告:若不在高峰需求期增加电力容量,2030年美国停电次数可能翻倍

这句警示话语很少带情绪,却句句指向建设的缺口

多地的电网改造、新建电源审批和落地节奏远落后于负荷增长,传统机组的退役与新机组的接替衔接不顺,结果就是峰值时段更紧

电网跟不上的问题,不是新闻,而是越来越硬的现实

中国这边,电力增长配合制造扩张,另一条腿是自动化的落地速度

工业机器人这条线跑得更快

中国在1972年开始工业机器人研发,1985年诞生首个六自由度关节机器人“上海一号”,此后经历漫长爬坡

2024年,工业机器人已在大量生产场景接入 AI;

截至2024年底,全球在役工业机器人总存量约466.4万台,其中中国在役202.7万台,占全球约43.5%

一年新增方面,2024年全球新安装工业机器人54.2万台,中国新安装29.5万台,超过一半,遥遥领先日本的4.45万台和美国的3.42万台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主席伊藤孝幸的评价直指结果:中国推动制造业基地现代化的战略,在自动化进程中达到新的里程碑

这些数字背后是越来越多“黑灯产线”的出现

工厂不靠人工巡灯,而是靠传感器与程序调度,机械臂一班接一班,昼夜无间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头部企业把一体化压铸摆上台面,比亚迪用9500吨设备把车身关键部件一次压成,剩下的由机器人以标准动作接续,拼装、检测、下线都在流水里完成

当生产的波动被压到最小,价格就能被稳稳地压下来

外部市场的回声很直接

比亚迪今年在日本推出 K-Car 车型,订单超过3万

门店网络也在快速铺设,截至2025年10月已超过60家,计划到年底扩展至80多家

对终端用户来说,是看得见的入手价;

对竞争对手来说,是实打实的成本压力

这是一条从电、到机器人、再到工艺与组织的长链条,一环扣一环

这里有两个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美国能否在未来五年里把发电和电网的供给侧补足到支撑 AI 和新制造的节奏?

中国能否在保障电力充沛的同时,让机器人与 AI 的结合继续在更多行业、更多中小企业里降成本增效率?

问题不在口号,而在具体工程:审批、投资、施工、调试、人才训练、标准对齐,每一项都得落地

马斯克把焦点从芯片移向电力和机器人,不代表芯片不重要

芯片是算力的核心,电是算力的底色,机器人是把算力落到产线的抓手,这三者谁也离不开谁

他真正提醒的是优先级:当对手在电与自动化上跑出了规模效应,单点突破很难扭转整体劣势

把视线从一颗颗器件抬起,看到的是电厂、变电站、数据中心和工厂的综合体

数字需要被放进时间轴里看,才知道是趋势不是偶然

2024年中国发电量同比增6.7%,社会用电量同比增6.8%;

同年美国发电量约4.3到4.63万亿千瓦时

2025年7月,美国能源部报告把缺口的风险程序化地写进文件;

2025年9月,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最新年度报告,确认2024年中国新安装工业机器人占全球过半

几条时间线拼在一起,构成的是一张结构性的图

需要谨慎的一点也不能漏说

马斯克关于“中国发电量年底或达美国2.5倍、后续向3到4倍走”的判断,仍属于公开场合的预判,落在哪一年、以何种结构实现,要看现实的投建与负荷的变动

争议性的说法,比如“谁在某个场合被说得哑口无言”,更像是传播过程里的戏剧化元素,不能当作事实本身

真正值得抓住的,是他把注意力指向了电力容量和自动化规模的基本盘

制造的竞争,本质是把复杂系统拉通的竞争

电源、网络、算法、设备、组织、人,每一环都有自己的瓶颈,每一环拉通之后才有价格、交付和质量的优势

不同国家的路径各不相同,政策与市场也在影响选项,但规律不会因为语境改变

谁能在“充足能源 + AI 机器人”的组合里做出更均衡、更稳的系统,谁就有更长的跑道

把注意力从“有没有”转向“够不够”,从“看见热点”转向“追到底层”,这才是这场讨论的价值

下一步,要看电力的新增容量能否按年兑现、数据中心的能效能否持续改善、机器人与工艺的协同能否在更多行业里复制

把这些问题回答好,输赢就不会只是一时的口号

来源:品天下&论未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