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孩子最反感的5类家长,很多人天天在做,现在改还不晚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4 11:00 1

摘要:前几天邻居家12岁的孩子跟妈妈大吵一架,摔门大喊:“我受够你了!整天就知道唠叨、翻旧账,从来不管我怎么想!” 妈妈蹲在门口哭,说“我都是为他好,他怎么就不明白”。

前几天邻居家12岁的孩子跟妈妈大吵一架,摔门大喊:“我受够你了!整天就知道唠叨、翻旧账,从来不管我怎么想!” 妈妈蹲在门口哭,说“我都是为他好,他怎么就不明白”。

这话是不是特别耳熟?很多家长掏心掏肺为孩子付出,却偏偏成了孩子最讨厌的人,自己还委屈得不行。就像李玫瑾教授说的:“孩子的叛逆、疏远,往往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被家长的某些行为慢慢推远的。” 她在育儿讲座里明确提过,有5类家长最让孩子反感,可惜很多人还在不知不觉中做着。

今天就用大白话跟家长们唠唠,这5类让孩子讨厌的家长到底是什么样,结合我自己的养娃经历和身边案例,说说该怎么改,都是实用干货,家长们对照着就能调整。

第一类:唠叨不停、翻旧账的家长。这应该是最让孩子反感的一类,没有之一。孩子忘带作业本,家长能从早上念叨到晚上,还顺带翻出“上次你也忘带课本”“上上次你丢了文具盒”;孩子考试没考好,不是帮着分析原因,而是反复说“我早就告诉你要好好复习,你就是不听”“隔壁小明每次都考第一,你怎么就这么不争气”。

我以前就是这样的“唠叨型妈妈”,老大写作业磨蹭,我能在旁边一直念“快点写,别走神”“这道题都讲过多少遍了,怎么还不会”,结果孩子不仅没加快速度,反而越来越叛逆,跟我对着干。后来听了李玫瑾教授的课才明白,唠叨本质上是一种“无效沟通”,孩子听多了会自动屏蔽,还会产生抵触情绪。现在我改了方法,孩子忘带东西,只说一句“下次记得提前检查书包”;考试没考好,先问他“是不是哪里没听懂”,再一起找原因,孩子反而更愿意配合,也很少再犯同样的错。

第二类:控制欲强、什么都管的家长。这类家长总觉得“孩子还小,不懂事,必须听我的”,从孩子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到交什么朋友、报什么兴趣班,都要一手包办,完全不考虑孩子的想法。

我表姐就是这样,她女儿喜欢画画,表姐却觉得“画画没前途”,硬逼着孩子报了奥数班;女儿想跟同班的小姑娘玩,表姐觉得“那个孩子成绩不好,会带坏你”,不让她们来往。结果孩子越来越叛逆,偷偷逃课、跟表姐对着干,甚至不愿意跟她说话。李玫瑾教授说过,孩子从3岁开始就有了自我意识,家长过度控制,只会让孩子要么变得叛逆,要么变得自卑、没有主见。我家孩子报兴趣班时,我会先问他“你喜欢什么”,然后陪他试课,最后让他自己做决定;他想跟谁玩,只要对方人品没问题,我都会支持。现在孩子不仅性格开朗,还特别有主见,遇到事情会主动跟我商量,而不是藏着掖着。

第三类:动不动就发脾气、打骂孩子的家长。有些家长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孩子犯一点小错,就大发雷霆、打骂相加,甚至用“你怎么这么笨”“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东西”这样的话侮辱孩子。

我见过有家长因为孩子打碎了一个碗,就把孩子骂得狗血淋头;还有家长因为孩子写作业慢,就动手打孩子。这些家长可能觉得“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成器”,但实际上,打骂孩子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让孩子变得自卑、敏感,甚至会让孩子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李玫瑾教授强调,家长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极大,经常发脾气的家长,养不出情绪稳定的孩子。我以前也会因为孩子调皮而发脾气,后来我学会了“情绪暂停法”,感觉自己要发火时,先深呼吸30秒,或者暂时离开现场,等情绪平复了再跟孩子沟通。慢慢的,我发现自己发脾气的次数越来越少,孩子也变得越来越乖巧,遇到事情会主动跟我承认错误,而不是害怕被我打骂。

第四类:拿孩子跟别人比较的家长。“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学习多好”“你怎么就不如隔壁小明懂事”“人家孩子都会自己做饭了,你还什么都不会”,这些话是不是很多家长都挂在嘴边?

我闺蜜就总拿她儿子跟别人比较,每次聚会,都要念叨“我儿子这次考试又比不过小红”“人家小刚钢琴都考十级了,你还只会弹儿歌”。结果她儿子越来越自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甚至不愿意参加聚会,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李玫瑾教授说过,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拿孩子跟别人比较,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我从来不会拿我家孩子跟别人比较,而是关注他的进步,比如“你这次比上次多考了10分,进步真大”“你现在能自己整理书包了,比以前能干多了”。慢慢的,孩子越来越自信,也越来越愿意努力,总想给我惊喜。

第五类:言而无信、不尊重孩子的家长。有些家长答应孩子的事情,转头就忘,或者找各种理由推脱;还有些家长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偷偷翻孩子的日记、看孩子的手机,觉得“我是你爸妈,看你的东西怎么了”。

我邻居答应孩子“只要你这次考进前10名,就带你去迪士尼玩”,结果孩子真的考进了前10名,邻居却以“家里没钱”为由,拒绝了孩子;还有些家长,趁孩子不在家,偷偷翻看孩子的日记,想知道孩子的心里话。这些行为都会让孩子觉得“爸妈不重视我”“爸妈不尊重我”,慢慢的,孩子就不会再相信家长,也不会再跟家长分享自己的心里话。李玫瑾教授说过,尊重是相互的,家长只有尊重孩子,才能赢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我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会做到,如果确实做不到,会提前跟孩子说明原因,并且跟他商量一个替代方案;我也从来不会翻孩子的日记、看孩子的手机,孩子愿意跟我说的事情,我会认真听;不愿意说的,我也不会强迫他。现在孩子什么事情都愿意跟我分享,我们就像朋友一样。

2025年最新的儿童心理健康报告显示,经常被家长唠叨、控制、打骂、比较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比普通孩子高出40%,他们往往更自卑、更叛逆,人际关系也更容易出现问题。而被家长尊重、理解、信任的孩子,往往更自信、更开朗,也更愿意跟家长沟通。

其实家长们的初衷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有时候,我们用错了方式,反而把孩子推远了。李玫瑾教授说过:“教育孩子,不是要控制他、改变他,而是要理解他、引导他。” 作为家长,我们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用正确的方式跟孩子沟通,而不是用唠叨、控制、打骂的方式对待孩子。

我以前也做过让孩子反感的家长,后来通过学习李玫瑾教授的育儿理念,慢慢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现在跟孩子的关系越来越融洽,孩子也越来越优秀。我身边有很多家长,也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改善了跟孩子的关系,让孩子变得更自信、更开朗。

当然,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但只要我们愿意为了孩子而改变,就一定能看到效果。毕竟,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各位家长,你有没有做过让孩子反感的事情?你是怎么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的?有没有什么跟孩子沟通的小妙招?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看法,咱们一起交流,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来源:西西果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