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爆发,清廷急调北洋军镇压,但北洋军阳奉阴违,不听调度,清廷被迫起用袁世凯。袁趁机要价,迫使清廷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总揽军政。上任伊始,袁世凯就授意北洋军在攻占汉口、汉阳后,放缓军事行动,向革命军传递“和谈
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爆发,清廷急调北洋军镇压,但北洋军阳奉阴违,不听调度,清廷被迫起用袁世凯。袁趁机要价,迫使清廷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总揽军政。上任伊始,袁世凯就授意北洋军在攻占汉口、汉阳后,放缓军事行动,向革命军传递“和谈诚意”,同时以军事压力迫使力量弱小的革命党接受“袁任大总统”条件;另一方面,袁世凯运用各种手段诱逼清帝退位。
袁世凯(1859—1916)
今天,我们重温恭亲王溥伟的日记,再现当年清廷进退维谷、战和两难的历史场景:
宣统三年十二月初一日(1912年1月19日),辰刻(7—9点),养心殿。隆裕皇太后西向坐,帝未御座(6岁的溥仪皇帝未上朝)。被召见的近支王公贵族有14位。
太后问曰:“你们看是君主好还是共和好?”
皆对曰:“臣等皆力主君主,无主张共和之理。求太后圣断坚持,勿为所惑。”
隆裕皇太后(1868—1913)
太后谕:“我何尝要共和,都是奕劻(庆王)同袁世凯说,革命党太厉害,我们没枪炮,没军饷,万不能打仗。我说,可否求外国人帮忙?他说,等同外国人说说看。过两天,奕劻说,外国人再三不肯,经奴才尽力说,他们始谓革命党本是好百姓,因改良政治才用兵,如要我们帮忙,必使摄政王(载沣)退位。你们问载沣是否这样说?”
醇王(载沣)对曰:“是。”
臣伟(恭亲王溥伟)对曰:“既是奕劻这样说,现在载沣已然退政(不再摄政),外国何以仍不帮忙?显然是奕劻欺罔(欺君罔上)。”
恭亲王溥伟(1880—1936)
那彦图(蒙古和硕亲王)奏曰:“既是太后知他如此,求嗣后不要再信他言。”
臣伟奏曰:“乱党实不足惧,昨日冯国璋对载泽说,求发饷三月,他情愿破贼。”
太后问载泽:“有这事否?”
载泽对曰:“是有。冯国璋已然打有胜仗,军气颇壮。求发饷,派他去打仗。”
太后谕:“现在内帑(国库)已竭,前次所发之三万现金,是皇帝内库的。我真没有。”
臣伟碰头奏曰:“库款空虚,焉敢迫求。惟军饷紧要,饷足则兵气坚,否则气馁兵溃,贻害甚大。从前日俄之战,日本帝后解簪饰以赏军,现在人心浮动,必须振作。既是冯国璋肯报效出力,请太后将宫中金银器皿赏出几件,暂充军费,虽不足数,然而军人感激,必能效死。如获胜仗,则人心大定,请太后圣明三思。”
醇亲王载沣(1883—1951)
善耆奏曰:“恭亲王所言甚是,求太后圣断立行。”
太后谕:“胜了固然好,要是败了,连优待条件都没有,岂不是要亡国吗?”
臣伟奏曰:“优待条件是欺人之谈,不过与迎闯贼、不纳粮的话一样(注:明末闯王李自成曾以“迎闯王、不纳粮”号召百姓)。彼是欺民,此是欺君。若一议和,则兵心散乱,财用又空,奸邪得志,后事真不堪言。况大权既去,逆臣乱民,倘有篡逆之举,又有何法制之?彼时向谁索优待条件?”
又顿首奏曰:“即使优待条件可恃,夫以朝廷之尊,而受臣民优待,岂不贻笑列邦、贻笑千古?太后、皇上欲求今日之尊崇,不可得也。臣忝列宗支,实不忍见此等事。”
太后谕:“就是打仗,也只冯国璋一人,焉能成功?”
善耆奏曰:“除去乱党几人,中外诸臣,不无忠勇之士,太后不必忧虑!”
肃亲王善耆(1866—1922)
臣伟奏曰:“臣大胆,敢请太后、皇上赏兵,情愿杀贼报国。”
太后顾载涛曰:“你管陆军,知道我们的兵力怎么样?”
载涛对曰:“奴才没有打过仗,不知道。”
郡王、军咨大臣载涛(1887—1970)
太后默然良久曰:“你们先下去吧。”
善耆奏曰:“少时国务大臣进见,请太后慎重降旨。”
太后叹曰:“我怕见他们。”乃顾臣伟曰:“少时他们又是主和,我应说什么?”
对曰:“请太后仍是持前次谕旨,着他们要国会解决。若设临时政府,或迁就革命党,断不可行。如彼等有意外要求,请太后断不可行。”
太后曰:“我知道了。”
又叩首奏曰:“革命党无非是些年少无知的人,本不足惧。臣最忧者,是乱臣借革命党势力,恫吓朝廷。又复甘言欺骗,以揖让为美德,以优待为欺饰。请太后明鉴。”
太后颔之(点头)。
宣统皇帝溥仪(1906—1967)
然而,焦灼无措也好,悲怆无助也罢,历史的车轮仍将滚滚向前。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2月12日),清帝颁布退位诏书,统治中国268年的清王朝从此画上了句号。
对此,你怎么看?
感谢关注、点赞、评论!
【参考书目】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华文史资料文库》
来源:笑面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