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国时期(1912—1949年)是我国历史上军阀割据、群雄逐鹿的动荡年代,与春秋战国有一拼。
民国时期(1912—1949年)是我国历史上军阀割据、群雄逐鹿的动荡年代,与春秋战国有一拼。
自1916年袁世凯去世后,北洋政、府逐渐失去对全国的控制,各地军阀拥兵自重,互相征伐。
其中,有些军阀凭借强大军力、地盘和影响力,成为左右中国局势的关键人物。
以下是根据军事实力、控制地盘、政治影响力等综合因素,整理出的“民国十大军阀”实力排名,仅供探讨。
第十名:张宗昌
张宗昌,字效坤,山东掖县(今莱州)人,奉系军阀头目之一,绰号“三不知将军”。
张宗昌,早年混迹东北,辛亥革命后投效冯国璋,后转投张作霖,任山东督军(1925—1928),主政期间横征暴敛,打压进步势力,制造“青岛惨案”。
在所有军阀中,他是最残暴之一,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因恶性无数,百姓称其为“狗肉将军”、“混世魔王”,遭人唾弃。
他文化低,但却喜欢附庸风雅,创作了不少打油诗,如“大炮开兮轰他娘”流传甚广。
1928年北伐战败下野,流亡日本,1932年潜回山东,被韩复榘设计刺杀于济南火车站,终年51岁。
一方面因其不得民心,同时势力范围相对局限,在十大军阀中,他只能敬陪末座。
第九名:冯玉祥
冯玉祥,字焕章,河北丰南人,出身行伍,凭借自身努力在军队中逐步晋升,后来成为西北军的核心人物 。
西北军在他的带领下,势力不断壮大。
巅峰时期,西北军兵力达 42 万之巨,控制着察哈尔、绥远、陕西、宁夏、河南、山东等大片地区,在北方政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
1924年他发动“北京事变”,推翻直系政、府,囚禁总、统曹锟,迎孙中山北上,推动国共合作。
中原大战后因与老蒋产生矛盾,一度下野。抗战爆发后,任军事高层领导,呼吁团结抗日,参与指挥淞沪、台儿庄等战役。
抗战胜利后,反对内战,赴美考察水利。1948年回国途中,在黑海因轮船失火不幸遇难,享年66岁。
第八名:孙传芳
孙传芳,字馨远,山东历城人,直系军阀代表人物之一。
他早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回国后加入北洋新军,历任北洋陆军各级军官。
1920年,孙传芳逐步控制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五省,成为“五省联军总司令”,势力鼎盛一时,被称为“东南王”。
他主张联省自治,反对北伐,曾与国民军激战。1926年北伐战争中败于老蒋,势力迅速瓦解,从此一蹶不振。
后来他避居天津,皈依佛门。1935 年,在佛堂打坐时,被为父报仇的施剑翘刺杀身亡,结束了跌宕起伏的一生。
孙传芳一生经历清末、北洋、民国多个时期,是北洋军阀体系向国民政权过渡的重要人物。
第七名:冯国璋
冯国璋,字华符,一作华甫,直隶河间市西诗经村人,是民国时期直系军阀的首领,与王士珍、段祺瑞并称为“北洋三杰”。
他早年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后投身军旅,参与过甲午战争、小站练兵等历史事件。
辛亥革命时,他率领北洋军打压武昌运动,后又奉命进攻南京,打压“二次革命”,并出任江苏都督,坐镇东南。
袁世凯称帝后,冯国璋公开反对,成为反袁称帝的重要力量。
袁世凯死后,他经国会补选为中华民国副总、统,在南京办公。后因“府院之争”引发张勋,他进京任代理总、统,与段祺瑞共同稳定时局。
冯国璋主张“和平统一”,反对武力统一,致力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然而,由于直系军阀内部的矛盾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他的政治主张未能得到全面实施。
1919年12月28日,冯国璋因伤寒在北京逝世,终年60岁。
第六名:白崇禧
白崇禧,字健生,广西桂林人,回族,桂系军阀核心成员之一,与李宗仁并称“李白”。
他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以谋略和军事才能著称,被誉为“小诸葛”。
白崇禧早年参与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参谋长,曾指挥龙潭战役等关键战役,有着“北伐第一功”的赞誉。
抗日战争期间,他提出持久战理论,参与制定抗日战略,协助李宗仁取得台儿庄大捷,并指挥昆仑关战役等,对民族救亡有重要贡献。
在国共内战时,白崇禧虽一度占据优势,但因战略失误和内部斗争,最终败退台湾。
赴台后,他遭到老蒋边缘化,仅任虚职,并长期受特务监视。1966年,白崇禧在台北寓所猝死,终年73岁。
第五名:吴佩孚
吴佩孚出身秀才,后投效北洋,成为直系军阀首领曹锟的得力战将与智囊 。
他熟读兵书,文韬武略兼备,军事才能在当时的中国军界颇为出众 。
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他指挥有方,率领直系军队击败张作霖的奉军,声名鹊起,一时间被誉为 “常胜将军”。
他不仅在军事上有所建树,还以刚烈、忠诚和复杂的人格魅力著称。
吴佩孚坚持民族大义,反对日本侵略,9.18事变后多次参加针对日本的活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坚决拒绝与日军合作,拒绝出任伪职,展现了坚定的民族气节。
1939年,吴佩孚因牙病在日本医生治疗后去世,享年65岁。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一级上将,以表彰其贡献。
另外,吴佩孚还是亮相《时代》杂志封面的首位中国人,被《时代》杂志称为“Biggest man in China”,其形象超越了时代,成为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
第四名:李宗仁
李宗仁,字德邻,广西桂林临桂人,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军事家、政治家,桂系军阀首领。
他早年辍学习武,考入广西陆军小学,后参与护国战争、护法战争,逐步崭露头角。
1925年,李宗仁联合黄绍竑、白崇禧统一广西,奠定桂系军阀根基,并开启在广西长达25年的统治。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驻守徐州。
1938年,他指挥台儿庄战役,率部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毙伤日军二万余人,取得正面战场首次重大胜利。
此后,他继续参与武汉保卫战等战役,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1948年,李宗仁当选中华民国副总、统,次年老蒋下野后,他代行总、统职权,试图通过和谈挽救国民政、府,但最终失败。
1965年,李宗仁冲破重重阻力,携夫人回到北京,受到毛伟人等领导人欢迎。1969年,他在北京逝世,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第三名:阎锡山
阎锡山,字百川、伯川,号龙池,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今定襄县)人,民国时期晋系军阀首领,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
他早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加入同盟会,参与反清革命。
辛亥革命爆发后,阎锡山率军推翻山西清廷政权,成为山西都督,此后统治山西38年,人称“山西王”。
在政治上,阎锡山以务实保守、善于权谋著称。
他提出“中的哲学”,主张“不偏不倚”的实用主义,周旋于国与共、日本势力之间以求自保。
他推行“保境安民”政策,使山西在政治、经济上自成一体,对外筑起军事堡垒,不许外省军队入晋。
对内则专注于保卫地方治安,发展教育、水利和工业,如创办太原兵工厂、修建同蒲铁路等,使山西成为民国时期少数经济相对稳定的省份。
抗日战争期间,他名义上支持国民政、府抗日,但实际采取“联共抗日又限共”策略。
国共内战中,他顽固反共,最终在1949年太原战役中被我方击败。
败退台湾后,阎锡山逐渐退出政坛,晚年隐居台北阳明山,潜心著述,1960年病逝于台北,终年77岁。
第二名:段祺瑞
段祺瑞,原名启瑞,字芝泉,晚年自号“正道老人”,出生于安徽六安,成长于合肥,是中华民国时期皖系军阀的首领,号称“北洋之虎”。
他早年家境贫寒,后考入天津武备学堂炮兵科,以优异成绩毕业,并于1889年公派赴德国学习军事。
回国后成为袁世凯麾下的得力干将,参与编练北洋新军,逐渐崛起为北洋军阀的重要人物。
民国时期,段祺瑞曾担任四任总、理,四任陆军总长,一任参谋总长,甚至一度成为中华民国的临时执政。
他推动了共和制度的发展,有“三造共和”的美誉,即逼迫清帝退位、讨伐张勋、抵制袁世凯称帝。
然而,他也因迷信武力统一、向日本大量借款而备受争议。
晚年,段祺瑞保持了民族气节,拒绝与日本人合作,9.18事变后移居上海,直至去世。
他生活简朴,人称“六不总、理”,即不贪污、不卖官、不抽大烟、不酗酒、不嫖娼、不赌钱。
段祺瑞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既是推动共和的功臣,也是军阀混战的代表人物,其历史评价褒贬不一。
第一名:张作霖
张作霖,字雨亭,奉天省海城县(今辽宁省海城市)人,北洋军阀奉系首领,号称“东北王”。
他出身贫苦农家,早年曾参加甲午战争,后投身绿林,势力壮大后被清政、府招安。
张作霖协助清廷剿灭杜立三等土匪势力,逐步提升为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等职,掌控东北军政大权。
在政治军事上,他通过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手段,统一了东北三省,成为北洋军阀中的重要人物。
第一次直奉战争失利后,张作霖痛定思痛,卧薪尝胆,积极整顿军队,提升军队战斗力 。
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他成功击败吴佩孚,势力延伸至华北,一度掌控北京。
如此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广泛的地域影响力,让他在十大军阀中稳居榜首。
然而,他与日本的关系复杂,虽依赖日本支持,但试图保持独立性,拒绝完全屈服于日本压力,这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1928年,因前线战事不利,张作霖被迫返回东北。在途经皇姑屯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成重伤,不治身亡。
民国军阀的兴衰史,本质是近代中国在军阀割据与国家统一之间的艰难探索。
张作霖的地缘博弈、阎锡山的“山西模式”、李宗仁的抗战贡献,都折射出不同路径的探索与局限。
这份排名或许无法令所有人信服,但通过量化分析与历史语境还原,或许能更清晰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与悲剧性。
读者们,关于“民国十大军阀的排名”,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来源:文史达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