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2000多年,紫鹊界梯田“连麦”世界聊了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3 16:15 1

摘要:金秋九月,娄底新化的紫鹊界梯田叠金涌浪,稻香四溢。一场跨越时空与文明的“对话”,在这里徐徐展开。

【湘伴导读】

金秋九月,娄底新化的紫鹊界梯田叠金涌浪,稻香四溢。一场跨越时空与文明的“对话”,在这里徐徐展开。

9月11日至13日,第三届“紫鹊界梯田对话世界”农耕文化交流大会暨第九届农业文化遗产会议在新化举行。

9月12日,2025“紫鹊界梯田对话世界”第三届农耕文化交流互鉴大会暨第九届农业文化遗产会议开幕式在新化举办。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童迪 李健 摄

大会以“农遗活态再赋能 农耕文明新传承 农业发展可持续”为主题,采用“2+2+5”活动模式(2场主体活动、2场配套活动和5大特色活动),汇聚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国家部委、国内外学术机构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共商农耕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农业遗产的可持续传承。

在湘伴君看来,这次大会,远不止于一次学术研讨,更是一场农业文化遗产如何“活”在当下、走向未来的探索与实践。

根的对话:聆听千年的农耕智慧

紫鹊界梯田始于秦汉,盛于宋明,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它是“人类最伟大的水田工程”之一,更是千年农耕文明绵延不绝的“活化石”。

走入本次活动现场,浓郁的在地气息扑面而来,“紫鹊界元素”随处可见——

主会场酒店前,紫鹊界贡米莹润如玉,新化黄精质朴醇厚。一道道地标农产品,仿佛承载着梯田的风与露,无声诉说着“梯田农耕文化”孕育的生态滋味;

紫鹊界贡米。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摄

“村武·VMK”耕武英雄擂台争霸赛上,梅山拳、黑虎拳、梅山太极等武术技艺,与铁尺、镰刀、锄头、扁担等农耕元素深度融合,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古老梅山文化的独特神韵;

亲子研学之旅+紫鹊界梯田认养家庭回馈活动中,梯田拼图大作战、五谷蹲蹲乐、你说我猜(家庭版)等游戏,悄然完成了农耕文化代际间的传递,让古老的梯田智慧,化作鲜活而生动的亲子记忆。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大会聚焦“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农文旅深度融合”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三大主题,旨在让农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让这片梯田不仅成为风景,更成为可参与、可体验、可传承的活态家园。

近年来,娄底以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抓手,系统推进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产业融合,让古老的梯田既保留原始的农耕韵味,又洋溢现代的发展活力。

“这既是一次共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盛会,更是一场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有益实践。”娄底市委书记曾超群如是说。

变的对话:寻找守护与发展的平衡

湘伴君漫步于层叠绵延的梯田里,常能在田埂转弯处、观景台旁遇见三三两两的农人,他们面前整齐摆放着紫鹊界贡米和当地山货。

与一位头戴斗笠的老伯闲聊得知,他们早已摸出门道——每逢大型活动或旅游团到来,便带上自家好物,守在这人流必经之地。

一边是如画的风景,一边是农人的生计与盼头,这不禁引人深思:如何让古老的农耕文明在现代社会中延续血脉?如何让这片土地上的守护者过上体面的生活?

紫鹊界梯田。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健 摄

传承之困摆在首位。

一方面,农业效益相对较低,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谁来种田”成为最紧迫的难题;另一方面,自流灌溉系统的维护、传统稻种的培育等农耕技艺,正面临失传危机。

保护之困同样棘手。

客观而言,严格的生态保护要求,与农民增收愿望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比如,禁用化肥农药保障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也或多或少影响着农户的收成。而修建旅游设施与保持景观原真性之间,也需要精细权衡。

旅游业之困则关乎发展方向。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避免过度商业化,从简单的“门票经济”走向真正双赢的“沉浸经济”?

面对这些挑战,紫鹊界正在探索自己的答案。

“我们要守好历史田、种好时代田、传好文化田。”梯田类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论坛上,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主任杨海波表示。

“农”是根基。通过推广有机种植、稻鱼共生等生态农业模式,打造“紫鹊界贡米”“新化黄精”等区域公共品牌,让农业生产本身成为有竞争力的产业。

“文”是灵魂。梅“村武·VMK”争霸赛将农具融入竞技,“耕读紫鹊界”研学带领城市家庭体验农事,传统文化在现代场景中重获生命力。

“旅”是路径。以“紫鹊宿集”招商推介为契机,发展生态民宿、精品线路和体验式旅游,将客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反哺农业保护与地区发展。

梦的对话:迈向可持续未来的探索

袁隆平院士曾以“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让“全球稻香”成为中国农业智慧远播世界的动人印记。

紫鹊界梯田,作为古人与自然对话的智慧结晶,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农耕文明,更蕴藏着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底气与机遇。

去年,第二届“紫鹊界梯田对话世界”——农耕文化交流互鉴大会发布《世界梯田农文旅融合发展共识》,倡议推动全球范围内梯田的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今年,紫鹊界梯田更以坚实的生态根基与文化自信,迈出国际化传播的新步伐。

紫鹊界梯田走向世界,首先在于它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农业景观,成为人类适应自然、巧用资源的典范。

它没有水库,没有人工灌溉系统,却依靠着2000余年传承下来的天然自流灌溉体系,实现了“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就有多高”的生态奇迹。

这种基于自然本底的可持续农业智慧,恰恰回应了全球当前面临的生态危机、粮食安全与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它向世界表明,农业不仅可以哺育人类,更可以修复生态、传承文化。

而要将这样的底气转化为真正的全球影响力,就不能仅停留在景观展示的层面,必须构建一套文化输出与价值共鸣的双向机制。

旅游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也是一种深入体验的方式。

本次大会上,紫鹊界通过发展深度农文旅融合项目,如梯田认养计划、农耕体验营、生态美食节、非遗手作课程等,让国际游客不仅“看”到风景,更“做”进文化,“活”在传统里。

这种可参与、可沉浸、可带走的体验,极大增强了文化传播的感染力与持久性。

此外,借助数字化手段,如VR云游览、全球直播秋收、社交媒体互动传播等,紫鹊界正突破地理限制,打造一个“永不落幕的梯田博览会”。

紫鹊界梯田走向世界的过程,本质上是中国与世界共享古老农耕智慧、共同应对现代发展挑战、共同守护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过程。

它不需要喧哗,只需持续地生长、真诚地开放、自信地表达。

当全球越来越多的人知道紫鹊界、理解紫鹊界、向往紫鹊界,并从中得到启示与力量,便是这片梯田真正走向世界的时刻。

文丨曹茜茜

编辑丨夏 鸿

一审丨曹茜茜

二审丨邓晶琎

三审丨唐 婷

来源:湘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