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再比如作为“四大家族”成员之一的孔祥熙,在大陆是声名狼藉,但吴相湘却给予了他无比多的赞扬和谅解。“平教总会”先自定县翟城村开始,应用现代社会调查方法,明了乡村居民生活各种情况,了解农民实际迫切的需要是什么?再…
一生读书计划
《民国人物列传》
吴相湘著
《民国人物列传》是著名历史学家吴相湘先生所撰的民国时期著名人物传略汇辑。本书叙述生动,资料翔实,开民国史研究中人物研究的先河,是中国史学界研究民国史及民国人物的必备参考书。
PART.01
关于作者
吴相湘(1912-2007),湖南常德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投笔从戎,负责搜集战争资料编纂战史,为此多次随军到前线参战,到敌后了解情况。在这段军旅生涯中,他经历了长沙会战,而且在衡阳守卫战中跑到了战争的第一线,撰有《第三次长沙会战》等文稿。他阅读过日本军部的外交档案,掌握了中日战争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他在20世纪70年代编著出版的《第二次中日战争史》,是最早记录中国军民长期抗战的历史著作,也是学术界公认的迄今为止最权威和优秀的抗日战争史著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吴相湘历任北平故宫博物院编纂员、兰州大学副教授等。1949年1月,他赴台教学,许多学者都出自他门下。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李永炽曾修过吴相湘的中国近代史课程。他回忆,吴相湘身材高壮,教学认真,家里堆满了书,但这些书却很少对学生公开,因为那些资料许多是“从大陆带来的禁书”。1962年11月,因编纂民国史料触犯时忌,吴相湘被中国国民党开除党籍。1975年他赴美定居。1996年曾回大陆参加孙中山130周年诞辰国际学术会议,并游历北京、武汉、广州、上海等地。
吴相湘的治学态度十分严谨,对清史、抗战史等近代历史见解颇深。他特别擅长直接搜集引用中外第一手资料,参考稽征,提出自己的创见。除了早年翻阅故官档案的绝佳机遇外,为了搜集资料,他还去到许多地方,甚至有两次是从美国到欧洲然后再到亚洲的环球旅行。他的足迹遍及亚、欧、美洲,他阅历丰厚,交游广阔,美国国会图书馆、新加坡国立图书馆、梵蒂冈教廷图书馆、英国公共档案局等都留下了吴先生辛勤研读的身影。
2007年9月21日,吴相湘先生在美国伊力诺州自由市逝世,享年95岁。
PART.02
荐读理由
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民国无疑是一个重要阶段。几千年帝制轰然坍塌,“共和”新制尚无准备,政治纷争、军阀混战不断。大动荡年代,既有惊天动地的英雄豪杰,也有横行霸道的枭雄奸佞,也正是在这新旧的交替、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产生了不胜枚举的学术大师和文化先驱。那些对民国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民国人物,是民国历史的参与者、推动者,因此,为民国人物作传,对于深入认识民国历史,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民国人物列传》是著名历史学家吴相湘先生所撰的民国时期著名人物传略汇辑。这部《民国人物列传》同样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吴相湘先生在他的《民国百人传》的基础上,加以新史料、新事实,修订补充而成的。
本书共上下两册,介绍了民国时期政治、法律、外交、文化、艺术、科技等各方面的著名人物,名单如下:梁敬𬭚、晏阳初、陈受颐、吴芳吉、章炳麟、钱玄同、易君左、胡汉民、伍廷芳、廖仲恺、孔祥熙、梁士诒、王宠惠、蒋方震、陈介、詹天佑、伍连德、凌鸿勋、齐白石、熊希龄、颜惠庆、吴佩孚、张作霖、张发奎、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陈公博。
他们在吴相湘的笔下,都是有血有肉的形象,性格鲜明、人人皆有特定年代的气质。如伍连德,在中国近代医学发展史上就有着里程碑式的地位。1908年,东三省的哈尔滨等地发生“黑死疫”,伍连德受命前往疫区,雷厉风行地采取了一系列专业措施,制止了瘟疫的传播、使中国的防疫工作走在了国际前列。再比如作为“四大家族”成员之一的孔祥熙,在大陆是声名狼藉,但吴相湘却给予了他无比多的赞扬和谅解。孔祥熙年幼之际曾奋勇保护义和团运动中遭劫的传教士,李鸿章因此召见慰勉他,教会学校感恩资送他负笈美国,这成为一段传奇佳话。抗战八年期间,孔祥熙的财政改革,对苦撑战局起到了极大作用。还有一生致力于外交事业的颜惠庆、在抗战期间赶筑大量铁路的凌鸿勋、一腔热情大办教育的晏阳初……这些被时间尘沙埋没的记忆和人物,都被吴相湘一一挖掘出来,让后人读来无比动容。
PART.03
先睹为快
1929年,晏阳初和“平教总会”全体同仁自故都迁往河北省定县,居住乡村。深入民间,与农人为邻。虚心诚意向农民学习,以农民作师友,完全改变千百年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积弊恶习。
“平教总会”先自定县翟城村开始,应用现代社会调查方法,明了乡村居民生活各种情况,了解农民实际迫切的需要是什么?再进行研究试验各种可行的方法-这些方法特别注重适用农民良好传统和经济负担能力。例如随识字教育之后推行的生计教育,就是以土产土法为主,研究其得失,再就西洋科学原理和方法加以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方法、生产品种,逐渐融合中西,推广于农村。且采用“表证农家”方式,选择接受识字教育的中青年农家先试用这些新方法新品种。单位产量大大增加,邻近各村农民闻讯前来参观,欣羡之余,要求“平教总会”加以指导,这样也促成农民自动精神,后来合作社等方式的引进,都是青年农民自动逐渐组成。
但农村环境肮脏,毫无医药保健设备,甚至传统草药店及中医也极缺乏。农民本身及家人身体多生疾病,传染病流行,从未加以预防。“平教总会”眼见这一现象:多病体弱的农民如何能长久耐劳做工?妇婴卫生不讲究,更影响后代。因此,又根据“经济”“实用”原则,试验卫生保健教育。训练平民学校结业青年农民担任各村保健员,负责治疗砂眼皮肤病以及每年布种牛痘及猩红热预防针。如有病情较重农民,即送区卫生所。所中医生视病情治疗,或再转送县卫生院。
晏阳初倡行平民教育,发源于法国战场。“定县实验”进行期间,正当国内外患内战最甚。“平教总会”不问政治,埋头工作。面对空前国难,华北已是国防最前线,因推行公民教育、培养定县居民民族意识以及自卫所需要的军事训练。从此,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公民教育连环进行,不分轻重先后,效果显明。中央政府因此决定采用这种方法,在全国设立县政实验县,定县自然是其中之一。素主“村治”的梁漱溟也认定以乡村单位大小试验研究,不仅多耗人力财力,且缺乏相互比较可能。也采用“平教总会”多年来“以县作实验单位”的主张,在山东邹平主持实验县,并采用定县实验成功的“乡村保健卫生制度”及“导生制”。华北几所著名大学教授也分别参加定县邹平研究实验工作,大学毕业生也应考为研究生(如现在台湾的叶楚生女士等)分别在定县邹平实地学习。这是中国现代学术界一大转变:“知识分子下乡”当时就有事实表现。
PART.04
《宋教仁传》
宋教仁是同盟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国民党三元首之一、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是中华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13年他被暗杀于上海,享年32岁。《宋教仁传》是吴相湘先生有关中华民国史研究的第一本著作,可以说是海内外有关宋教仁研究的奠基之作。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对宋教仁的历史活动作了充分的考察,澄清了以往的误传和错误,提出了许多开创性的结论,某些判断已经为后来的史料所验证,这也证实了吴先生观察的细密和运用史料的能力。
《民国那些人》
本书是《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最佳专栏“钩沉”的结集,专栏主笔徐百柯从故纸堆里或人们的记忆中,以独立的判断和诗一般低徊的笔触,“钩”起79个人物,唤醒一段正在消逝的历史,让已经模糊的身影清晰可感。这其中既有故去的名校校长、铁肩辣手的报人,也有在世界面前代表中国的外交家,甚至有传教士……围绕着他们的一幕幕鲜为人知的传奇轶事,通过本书在历史零散与完整的记忆中生动再现。他们中有的人至今仍被频繁地提起,有的人虽然当时名博四方,之后却变得默默无闻,然而,他们的思想、学识、情操、气节、志趣等,今天仍然深深影响着我们。他们曾经的理想,他们的面容和言行,他们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在徐百柯的文字中被一一激活。将他们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写成大部头的传记,用千字文来状摹他们诚非易事。徐百柯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三言两语,便使人物的性情、品格、相貌、风度等立即跃然纸上。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