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村》的魅力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4 10:23 1

摘要:《大梁村》是一部长篇小说,现代题材,我读得仔细,读出了一颗赤子之心。虽说是小说家言,但乡情、乡愁、乡忆却充盈字里行间,令我有了亲临感,内心不由自主就共鸣了。心灵的文字有质感、有动感,更有厚重感,阅读起来自然有亲切感。感同身受,这文字就令人过目不忘了。

■孔明

《大梁村》是一部长篇小说,现代题材,我读得仔细,读出了一颗赤子之心。虽说是小说家言,但乡情、乡愁、乡忆却充盈字里行间,令我有了亲临感,内心不由自主就共鸣了。心灵的文字有质感、有动感,更有厚重感,阅读起来自然有亲切感。感同身受,这文字就令人过目不忘了。

贠文贤呱呱坠地的时候,五星红旗已红遍白鹿原上了。红旗看着他成长,他看着红旗飘扬。他从懵懂开始,经过启蒙,渐渐开窍,他所处的村庄自然而然成了他体验人生、体验民生、体验社会动荡、变迁的生活平台。他从无知到有知,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感受,从主观追随到客观参与,从跟在人后到走在人前,一步一个脚印,步步都带着记忆,记忆伴随着成长、觉悟,伴随他频频回首,“大梁村”就像金蝉附体,使他挣脱不了,更挥之不去了。正因为如此,读《大梁村》时,我时常走神,恍惚感觉我在读作者个人传记。不,这不是错觉,这恰是传记般的《大梁村》给予读者的真情实感,也是《大梁村》的魅力之一。

是作者的记忆孵化了《大梁村》。我虽然小了作者14岁,但读《大梁村》许多情节、细节以及人情世故,多少都有认同感:“似曾相识燕归来。”他笔下的那种村风民俗、那种农村生态、那种农民生存、生活的状态以及各种是非曲直、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衣食住行等都唤起了我儿时的记忆,或者使我有限的记忆被激活、被拓展、被延伸、被导向更深一层的领域,使我不能不在阅读中伴随书中的主人公于刚乾陷入深沉而不无迷茫的思考之中。《大梁村》有感染力,让读者感同身受,这该是《大梁村》的魅力之二。

《大梁村》,那不是作者一个人的记忆归集,那是一代过来人无法抹去的集体记忆,那是一个时代在曲折前行、迂回铿锵中带着节奏、踏着鼓点的人生投影与社会回眸,既带有原生态农业社会写真与写意的交相陪衬,也带有风雨兼程中农民生活真相与真我的相互印证,更带有时代变换、潮流翻转、社会震荡、乡村“蝉蜕”所带来的阵痛、隐痛与局部疼痛。作者想借助自己的叙事、观察与真情实感,忠诚还原一个时代产儿成长、成人、成才、成功的轨迹、脉络、路径、平台,立体呈现一个传统乡村脱胎于社会变革的前世今生及其面临的前途命运。作者从一个侧面窥视、透视、审视、远视社会与人生、人生与变革、变革与福祉、福祉与梦想的依存、共生、交融关系。基于此,这部小说不局限于流水式写真、兼容式写意、记忆式叙事、回眸式抒情,还带有思辨式对话与交流式对白,于阅读而言,给人以直接或间接的启示,让读者有了一种不由自主的深情回味与感性咀嚼。这种启示近似画外音,应是《大梁村》的魅力之三。

读罢《大梁村》,一种恍若隔世感如此真切,又如此强烈,更如此直观。从1949年算起,获得新生的大梁村已经越过了70余个寒暑轮回,其间的风风雨雨、饥饥饱饱、冷冷暖暖、分分合合、枝枝节节、甜甜蜜蜜,等等等等,一言难尽,更难抒怀,只能从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与日常交流中去打捞、去过滤、去触摸、去感受、去领悟了。作为一个农业社会的缩影,“大梁村”还在,并不古老,更不孤立,往后的路还长,其远景、愿景仍可想象,亦可展望,更可规划。与此同时,1949年后出生的第一代村民已经步入人生的古稀之年,记忆犹新抵挡不了记忆衰退,把记忆转换、固化、结晶为文字早已刻不容缓了。呈现在眼前的“大梁村”已物是人非,甚至面目全非,浮现在梦里的“大梁村”已渐行渐远、模糊漫漶了。他们的长辈多半下世了,他们的晚辈已经接过了人生的接力棒,既追撵时代,又被时代追撵;既流连忘返,又义无反顾;既与昨天告别,又向明天冲刺。作为过来人,立身“大梁村”的边上,如大梦初醒,却回不过神来,对自己亲历的人生岁月不无庆幸、不无遗憾、不无失落、不无感怀。千头万绪郁结心头,万语千言欲说还休。既乡愁难抑,又乡情难却;既怅然若失,又依依不舍。作者创作《大梁村》,其良苦用心可能就在这里,这正是《大梁村》的魅力之四。

但凡过来人读《大梁村》,不可能无动于衷,不可能心静如水。甫一进入阅读状态,那个久违的乡村画面随即扑入眼帘,仿佛进入了梦境一般。小说从唱大戏掀开序幕一角,剧透了大梁村这个时代催生的乡村舞台,把读者瞬间带到了那个贫穷却火热、久违却熟悉的年代。只要是过来人,曾下乡村生活过,都能从大梁村人身上找到各自不尽相同却或多或少的影子,都能闻到一种烟火气、一种泥土味。在《大梁村》里,有三个人物具有典型性:于刚乾、席养涵、阎银堂。他们是在一个村子长大的玩伴,祖辈积德,父辈友好,传承了质朴善良、情投意合、知恩图报的种子。一块儿上学,都怀揣梦想和理想;一块儿回乡,都有过改天换地的冲动和行动;一块儿下田务农,都做好了扎根农村干一辈子的思想准备;后来都相继离开了大梁村,或入伍,或上大学;都有了各自的成长轨迹和一番可圈可点的作为;都有了一次命运转机、一次华丽转身、一次跪乳反哺的机会。于他们而言,可谓脱胎换骨,可谓殊途同归,可谓吃水不忘打井人——几乎不约而同地回馈社会,回报自己的故土乡梓。他们身上的故事并不传奇,但真实感人。他们是大梁村变迁的当事者、参与者、见证者和旁观者,心心念念,魂牵梦绕。魂兮归来,叶落归根,“斩不断,理还乱,使人愁”。此即乡愁,此亦乡情,此乃乡心也!这是《大梁村》的魅力之五。

我虽然不是作者的同龄人,但读《大梁村》,有几次欲罢不能,有几次掩卷沉思,还有几次宛如做梦,仿佛自己就是大梁村的赤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养的不仅仅是身子,还包括与生俱来的赤子之心与黄土之魂。不是他们选择了大梁村,而是大梁村孕育了他们,成了他们的人生脐带;不是他们选择了时代,而是时代赋予了他们抱负、赐予了他们机遇、成就了他们的人生辉煌。说他们风雨兼程是名副其实的,因为他们曾经风里来、雨里去,不辞辛苦,心甘情愿,甚至心满意足;说他们鱼龙变化是当之无愧的,因为他们既是一方水土的宠儿,亦是时代的弄潮儿,更是社会的幸运儿;说他们没有忘本是不言而喻的,他们都没有远走高飞,即使离开了故土,终究还是回归了故土,并为故土奉献了各自的才智或财富。社会变革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却没有改变他们的故土情结,即使他们已不再是父辈眼里的农民,但他们的身上质朴仍在,童心未泯,用情更炽,对正在面临蝶变的“大梁村”怀抱期冀,盼望“大梁村”的明天比今天更加美好!此心此魂,自然是《大梁村》的魅力之六。

总之,读《大梁村》,只要读进去,就能读出一个沧桑的大梁村、一个蝶变的大梁村、一个今非昔比的大梁村及其一代代人五味杂陈、不可言状的命运。虽说是小说家言,却给人以强烈的纪实感、历史感与使命感,让读者不期然生发出回味感与惆怅感。曾经农村包围城市,如今城市正在蚕食、同化农村,使之挣脱传统农业文明的束缚,不断地向现代化城镇逼近、靠近、迈进。

“大梁村”会不会在人们眼皮底下悄然远遁?我不敢预言,且让我们拭目以待。好在有一本《大梁村》存世,“大梁村”将与此书并存。也或许《大梁村》有朝一日会成为传统农业社会的一个活标本,不可能唯一,但独具魅力!

来源:阳光报阳光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