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个 A 类学科领跑!广西师大:1932 雁山初创,2021 冲国内一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4 09:56 1

摘要:在八桂大地的教育坐标系里,有一所学校用 92 年时间,从雁山脚下的师范学堂,长成拥有 3 个 A 类一流学科、培育 47 万兴桂人才的 “国内一流大学”—— 它就是广西师范大学。当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 三大 A 类学科在 2021 年闪耀

在八桂大地的教育坐标系里,有一所学校用 92 年时间,从雁山脚下的师范学堂,长成拥有 3 个 A 类一流学科、培育 47 万兴桂人才的 “国内一流大学”—— 它就是广西师范大学。当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 三大 A 类学科在 2021 年闪耀国内学科评估榜单时,人们才更清晰地看到:这所学校的 “领跑”,从来不是偶然 —— 是 1932 年种下的师范初心,是数十年深耕八桂的学科积淀,更是 47 万人才扎根大地的实力见证。

今天,我们就以 “3 个 A 类学科” 为钥匙,打开广西师大的成长密码,看这所 “八桂教师摇篮” 如何用学科铸魂、以人才兴桂,书写从雁山到八桂的教育传奇。

1932 年,当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在雁山园的古樟树下诞生时,虽没有 “A 类学科” 的概念,却已为后来三大王牌学科埋下了 “初心种子”——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家国基因”、教育学的 “边疆使命”、中国语言文学的 “文化根脉”,从办学第一天起就融入了课堂与实践。

(一)中国语言文学:从 “双语教学” 到 “文化传承” 的起点

初创时的国文专业,是后来中国语言文学 A 类学科的雏形。当时广西边疆壮、瑶、苗等少数民族聚居,孩子们因语言障碍 “上学难”,国文课便首创 “壮语汉语双语教学”:老师用壮语讲解《论语》里的 “有教无类”,用瑶寨歌谣改编古诗文,让边疆孩子既能读懂传统文化,又不丢民族语言。1935 年,国文专业师生还深入桂北乡村,收集整理壮乡山歌、瑶寨传说,汇编成《八桂民间文学集》,这是广西最早的地方文化研究成果之一 —— 这种 “扎根民族文化、服务边疆教育” 的特色,成了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延续至今的核心优势。

(二)教育学:从 “乡村实务” 到 “边疆教育” 的萌芽

那会儿的 “乡村教育实务” 课,就是教育学学科的 “源头”。课程不教空洞理论,专讲 “如何在茅草房里搭课堂”“如何用土办法教算术”:学生要背着黑板、粉笔去瑶寨支教,要设计 “田间课堂”,在水稻田边教农民识字、算账。1936 年,教育学专业还提出 “边疆教育三原则”:“语言通、文化懂、接地气”,这一原则后来演变为广西师大教育学学科的 “边疆教育研究” 方向,为后来成为 A 类学科奠定了实践根基。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从 “救国思想” 到 “家国情怀” 的启蒙

抗战爆发后,学校迁址融安、平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家国基因” 开始凸显。老师们在山洞课堂里讲《资本论》,结合广西边疆被侵略的史实,唤醒学生 “救国兴桂” 的责任感;学生们组织 “抗日宣传队”,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时局,在壮乡瑶寨传唱 “团结抗日” 的歌谣 —— 这种 “把理论讲进边疆、把信仰融入行动” 的传统,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后来领跑的精神底色。

这颗在雁山种下的 “学科种子”,虽历经战火迁徙、院系调整,却始终朝着 “服务八桂、引领边疆” 的方向生长,为几十年后冲刺 A 类学科积蓄了力量。

从 1932 年到 2021 年,三大学科的成长不是 “一蹴而就”,而是跟着广西的发展需求 “步步爬坡”:新中国成立后夯实基础,改革开放后拓展优势,21 世纪后冲刺顶尖,最终在 2021 年以 A 类学科身份跻身国内一流。

(一)教育学:从 “双语教材” 到 “边疆教育模式” 的领跑

1956 年,学校成立 “壮汉双语教学研究室”,教育学学科正式发力:团队用 3 年时间走遍广西 12 个边疆县,编写了中国第一套《壮汉双语对照教材》,解决了少数民族学生 “听不懂、学不会” 的难题,这套教材在广西沿用 30 年,惠及百万边疆孩子。

2000 年后,教育学学科聚焦 “边疆留守儿童教育”,研发 “寄宿制学校 + 心理疏导” 模式:在百色靖西、崇左凭祥等边境县,建 “留守儿童之家”,培训教师做 “代理家长”,该模式被教育部在全国边疆地区推广。2018 年,学科牵头成立 “中国 - 东盟教育研究院”,研究 “跨境教育合作”,为东盟国家培养 2000 余名教育管理者 —— 这种 “边疆问题破解 + 国际合作拓展” 的优势,让教育学在 2021 年顺利入选 A 类学科。

(二)中国语言文学:从 “地方研究” 到 “民族文化高峰” 的突破

1980 年代,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成立 “壮语研究中心”,首次系统梳理壮语语法、编撰《壮语词典》,填补了国内壮语研究的空白;1990 年代,学科团队挖掘 “刘三姐文化”,将其融入中小学语文教学,编写《刘三姐文化读本》,让民族文化走进课堂;2010 年后,学科又牵头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用 VR 技术还原壮锦织造、瑶寨歌圩,让千年非遗 “活” 起来。

到 2021 年,该学科的 “民族语言文学研究” 方向在国内排名前五,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壮语方言地图集”,出版《八桂文化通史》等标志性成果 —— 这种 “以民族文化为特色、以服务地方为导向” 的发展路径,使其成为 A 类学科中的 “特色标杆”。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从 “思政教育” 到 “边疆治理” 的创新

1990 年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开始聚焦 “边疆民族团结” 研究:团队深入百色、河池等少数民族地区,调研 “民族地区思政教育”,提出 “双语思政课” 模式,用壮语讲党史、用瑶歌传理论,让思政教育 “听得懂、入人心”。

2010 年后,学科又拓展 “边疆治理研究” 方向:针对中越边境地区的实际,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跨境民族中的传播”,编写《边境地区思政教育指南》,培训边境村屯 “思政宣传员” 3000 余人。2020 年,学科主持的 “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项目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 这种 “立足边疆实际、创新理论实践” 的优势,让其在 2021 年跻身 A 类学科行列。

2021 年,当三大学科同时入选 “国内一流建设学科”(A 类)时,广西师大成为广西唯一拥有 3 个 A 类学科的高校 —— 这背后,是 92 年 “不追热点、深耕八桂” 的坚守,是 “学科建设跟着地方需求走” 的智慧。

三大 A 类学科不是 “花瓶”,而是 47 万人才扎根八桂的 “底气来源”—— 学科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学科的实践平台成为学生成长舞台,让每一位师大学子都带着 “A 类学科的素养” 服务广西。

(一)教育领域:A 类学科育出 “八桂教师脊梁”

47 万人才中,23 万是中小学教师,其中近 70% 来自三大 A 类学科相关专业:

教育学专业毕业生韦焕章(1965 届),扎根靖西边疆小学 40 年,用 A 类学科传承的 “双语教育模式”,让上千名壮乡孩子走出大山,他培养的 100 余名学生后来也成了边疆教师;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李娟(2005 届),在南宁师范学校任教,把 A 类学科的 “民族文化研究” 融入课堂,教学生用壮语写诗、用瑶歌编课本剧,她的学生连续 5 年获广西中小学语文教学竞赛金奖;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毕业生黄明(2010 届),在凭祥友谊关中学当思政教师,用 A 类学科的 “边境思政模式”,带学生走访老战士、调研边境口岸,他的思政课成了广西 “精品课程”。

截至 2024 年,广西中小学骨干教师中 60% 是广西师大毕业生,边疆县份中小学教师中 70% 出自该校 ——A 类学科的 “育人优势”,实实在在撑起了八桂教育的 “半边天”。

(二)文化领域:A 类学科激活 “壮乡文化活力”

中国语言文学 A 类学科,培育了大批 “八桂文化传承人”:

1990 届毕业生周明,是桂林漓江文化研究会会长,用学科的 “地方文化研究” 方法,挖掘漓江渔民 “渔火文化”,策划 “漓江文化节”,每年吸引游客超 200 万人次;2012 届毕业生韦丽萍,是广西壮剧团演员,将 A 类学科整理的壮乡歌谣融入壮剧,编排的《鸡毛信》获全国少数民族戏剧汇演金奖,让壮剧走进国家大剧院;学科团队还与广西文旅厅合作,培训 “非遗传承人” 500 余人,研发 “壮锦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超千万元 ——A 类学科的 “文化赋能”,让壮乡文化从 “养在深闺” 走向 “全国舞台”。

(三)基层治理:A 类学科助力 “边疆稳定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 A 类学科,为广西基层治理输送了大批 “复合型人才”:

2008 届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方向)毕业生农芳,在崇左江州区当民族团结调解员,用 A 类学科的 “民族理论” 知识,化解边境群众矛盾 300 余起,被评为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2013 届教育学毕业生陆海,在凭祥口岸管理局工作,用 A 类学科的 “跨境教育研究” 成果,推动中越边境学校 “互认学分”,帮助 100 余名越南学生来华求学,促进边境友好往来;学科还为广西培训 “村支书”“边境管理员” 超万人次,将 A 类学科的 “边疆治理理论” 转化为 “接地气” 的工作方法 ——A 类学科的 “实践优势”,成了边疆稳定发展的 “智力支撑”。

广西师大三大 A 类学科能领跑,47 万人才愿扎根,核心密码就两个:一是 “守得住八桂根”,不盲目追热点,始终把学科建设与广西需求绑定;二是 “做得出真贡献”,不搞 “纸上谈兵”,让科研成果能落地、人才培养能管用。

(一)学科建设:“八桂需要什么,就建什么”

不跟风搞 “热门学科”,而是盯着广西的 “痛点” 发力:广西边疆教育薄弱,教育学就深耕 “边疆教育研究”;广西民族文化需要传承,中国语言文学就主攻 “民族语言文学”;广西需要民族团结,马克思主义理论就聚焦 “边疆思政”—— 这种 “需求导向” 的学科建设,让三大学科成了 “广西离不开、国内有特色” 的王牌。

(二)人才培养:“扎根八桂,才是真本事”

从入学第一天起,就给学生植入 “兴桂基因”: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要学 “壮语”,教育学专业要去 “边疆支教”,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要做 “边境调研”;学校还推出 “公费师范生定向计划”,每年招 500 名边疆学生,免学费、包分配,毕业后必须回原籍任教 —— 这种 “接地气” 的培养模式,让 47 万人才中 90% 选择留在广西。

(三)科研创新:“从八桂来,到八桂去”

三大 A 类学科的科研,从不搞 “空中楼阁”:研究壮语,就去瑶寨蹲点;研究边疆教育,就去边境小学驻校;研究民族团结,就去村屯访谈。比如教育学学科研发的 “乡村教师培训模式”,直接在百色、河池落地,培训教师超 5 万人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编撰的《壮语教材》,在广西 80% 的少数民族学校使用 —— 这种 “科研围着地方转” 的定位,让 A 类学科的价值真正落地。

如今的广西师大,三大 A 类学科仍在 “领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 “边疆思政研究” 全国领先,教育学学科的 “跨境教育合作” 辐射东盟,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 “民族文化研究” 持续突破;47 万人才仍在 “扎根”:从桂北的瑶寨小学到桂南的边境口岸,从壮乡的文化场馆到广西的政府部门,到处都有师大人的身影。

下次去雁山校区,在三大 A 类学科的实验室、教研室里,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中国语言文学的老师在整理新发现的壮语手稿,教育学的团队在讨论 “乡村教育数字化” 方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生在准备 “边境思政课” 教案 —— 他们的眼里,没有 “A 类学科” 的光环,只有 “如何让八桂更好” 的初心。

92 年了,从雁山初创到国内一流,从 “种子” 到 “A 类学科”,从 1 个专业到 47 万人才,广西师大的 “领跑”,从来不是为了 “排名”,而是为了 “八桂大地”。未来,这所学校还会带着三大 A 类学科的优势,培养更多扎根广西的人才,让教育的光芒照亮壮乡瑶寨、边疆沃土,续写 “以学科铸魂、以人才兴桂” 的新篇章。

来源:唐sir期刊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