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做梦了,原子弹爆炸时,跳到水里并不能保命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9 11:28 1

摘要:“原子弹爆炸时,跳到水里能保命吗?”——又是一个热榜常客,属于典型的“影视脑热病”标签话题,毫无现实基础,却屡屡被当真,一看就知道是被好莱坞电影和短视频误导久了。

又是一个标签话题#原子弹爆炸时,跳进水里就能管用吗#,被推送给W君。这属于看到就想笑的一类话题。

“原子弹爆炸时,跳到水里能保命吗?”——又是一个热榜常客,属于典型的“影视脑热病”标签话题,毫无现实基础,却屡屡被当真,一看就知道是被好莱坞电影和短视频误导久了。

在之前给大家聊过一个电影的文章《一个可以封神的电影标题,西方 100 年无人超越,放在中国也无解》中给大家提到了一个概念叫做“天降机神”。

指的就是那种剧情编不下去了,就突然给主角从天而降一个奇迹道具或设定,强行续命、翻盘、无敌。

在军事、战争题材的电影里面其实有99%的情节是不合理的,原因也很简单,如果一个面向大众的影片是以“追求合理”为立意点来拍,无非是两种结局:第一,不可能通过任何国家的作品审查;第二、观众从剧情到场景都无法理解从而无法观看。所有的公映出来的电影都是如此了。

但正是这些影视作品的传播让所有普通人有了一定的“军事认知”,一些12.7mm机枪弹可以把人拦腰打断、一枚手榴弹可以炸塌一间房等等“剧情合理”认知就渐渐的被大家所接受了。这其实就是现实版的“谎言说了一千遍就成了真理”。

之前W一直给大家推荐的一部电影《地狱尖兵》,其实也是为了迎合大众拍得硬核一些罢了,但如果非得说军事细节,其实也是99%不合理的。例如进攻小队遇到自动榴弹的伏击:

下一个镜头,这个小队还可以组织反击:

其实真实的情况就是到这里可以放字幕了,黑底白字的上卷字幕——对战争中遭遇伏击的小队进行哀悼,他们是 谁谁谁、谁谁谁、谁谁谁、谁谁谁、谁谁谁……

而导演没有按照真实的情况去做剧情走向也是因为剧情需要,毕竟还得留下一些演员去继续演戏,要不然这样的剧谁看呢?

而“跳水保命”这类说法,正是现实版的“天降机神”:你不需要防护服、不需要躲避掩体、不需要距离优势,甚至不需要科学知识,只需要一个深水池子,就能从核爆中活下来?现实情况下就是“做梦”!

对于这种问题,W君的态度就是这样的,看电影看电视剧乐呵乐呵就得了,别太深究。影视作品之假已经是普遍共识了,世界上最真实的影视作品其实就是岛国爱情动作片了,除此之外大部分都别信。

当然了,如果是别的军事博主写到这里也就结束了,在W君这里还得告诉大家为什么核弹爆炸跳到水里并不能保命。那么咱们就来说一些反直觉的现象:

第一、水是不可压缩介质,可以加强冲击波的传递:

在这一问题上其实很多人会有一个基础概念——鱼雷比导弹对军舰的伤害大多了。

当一枚导弹命中一艘军舰的时候,往往会导致军舰的上层建筑损毁,但很难对军舰的主体进行破坏,而一枚鱼雷命中军舰的时候则很有可能把一艘3000-5000吨级的军舰拦腰打断。

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人会脱口而出——水是不可压缩介质,可以高效的传递能量和压力。这样一来爆炸的能量就可以最大限度的作用于船体导致一发鱼雷就可以将军舰拦腰截断。

那么到了核弹爆炸冲击波的问题上,大家怎么脑子不灵光了呢?

来看核弹爆炸,很多人看这个视频的时候觉得图片中的白圈代表了冲击波,实际上这个白圈是水在超压作用下产生压缩并且开始位移,在冲击波过后,压力有骤然下降导致水出现空泡效应冒出的气泡,实际上真正的冲击波锋缘在图片所指的箭头部分。

对比这张图,你再反复去看视频就能体会核爆炸冲击波在水中传播时候的可怕之处了。

实际上,由于水的不可压缩特性反而会让冲击波传递的更远。如果看到核弹爆炸,迅速的跳到水中,可以潜到水下3米的深度。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计算出模拟图表:

你会发现虽然从整体上冲击波的强度在大幅度削减,但是3米的位置上依然远高于绝对致死的1.5Mpa压力,其实和水面上的压力差别也并不是特别大。

如果我们看三维流场你会发现一个更反直觉的现象:

在0米以上是空气介质的冲击波传播你会发现它的等压区域更小一些,而到了0米以下的水下传播,则是有着数倍的空气传播范围。

其实,还是可以参考前面的动图,你会发现上面的三维流场图是和动图中水上爆炸区域以及水面上的白圈范围是有一致性的。

所以结论就是——核弹爆炸后跳到水中反而是一个更加危险的事情。

不过,这个图就是揭示了一个基本的介质冲击波传播原理,其实并没有考虑波在传播的途中的介质反射效应。加入介质反射效应后水下传播范围并没有大得那么夸张,但也是要比空气中要大很多的,咱们就没必要再浪费计算资源进行计算了。

理论说完了说事实:

其实在广岛核爆炸的时候,在小男孩爆炸的投影范围内就有河流经过——元安川与本川。

但至今并没有任何记载这条河救了任何一个爆炸亲历者的性命,相反文献记载了以下内容:

河边的大量人群被直接蒸发,连影子都被定格在桥面与石阶上;

有人被炸飞入河中,但不是活着,而是已经烧焦或内脏破裂失去意识;


战后救援人员在河道中打捞出成百上千具尸体,而非“幸存者”。

到这里,咱们得说一下重点了——在核弹爆炸的时候其实并不存在一个标准化的防御流程的。核弹的攻击方式主要是热辐射、冲击波、放射性沾染。在核弹爆炸的一瞬间释放出大量的热能,这种热能主要会以中子束和光辐射传播,距离爆炸心1000米的距离上也只需要3微妙就可以到达,所以当你“看”到了一枚核弹爆炸,其实它对你的伤害就已经基本完成了。

其实这方面的核爆炸“防护”只有一个参考变量叫做“距离”热辐射的强度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当核弹爆炸,一切就已经定格,没必要用跳不跳进水里这样的想法找“心理安慰”。跳或者不跳这样的具体举动和你能不能在一次核打击中活下来几乎没有半毛钱关系。

至于前面讨论的那么多的冲击波的事情,那是核弹在设计的过程中为了摧毁建筑物所保留的必要输出手段。本身并不完全是用来杀伤有生力量的。在一定距离上,冲击波到来前,这个人就已经早就在几秒钟前被热辐射杀掉了。

看这张动图,注意到冲击波来临前地面上升起来的黑色烟柱了没?这些是核试验的时候放在现场的动物。

来源:军武数据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