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最初做连接器、线束组件起步,到如今成为AirPods、Apple Watch、iPhone的核心供应商,立讯精密早已不只是“果链上的一环”,而是乘着苹果的东风,在精密制造这片红海中劈波斩浪。而如今,它的目光早已不满足于消费电子,还正大张旗鼓地进军汽车电子与A
在中国制造的浪潮中,有一家公司既踩中了苹果这棵大树,又开始张开双翼,冲向AI和智能汽车的广阔天空——它就是立讯精密(002475.SZ)。
从最初做连接器、线束组件起步,到如今成为AirPods、Apple Watch、iPhone的核心供应商,立讯精密早已不只是“果链上的一环”,而是乘着苹果的东风,在精密制造这片红海中劈波斩浪。而如今,它的目光早已不满足于消费电子,还正大张旗鼓地进军汽车电子与AI算力基础设施这两大“新黄金赛道”。
2024年,公司营收高达2687.95亿元,净利润133.66亿元,同比增长22.03%;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也依旧靓丽,净利预计增超20%。但在一片高歌声中,也有些杂音传来:毛利率阶段性承压(2024年为10.41%,虽在2025年Q1回升至11.18%),一季度经营性现金流罕见净流出66.92亿元,资产负债率更是攀升至62.91%。在市盈率仅17倍的背景下,市场在犹豫:这到底是被低估的“价值洼地”,还是“大象转身”时的不确定?
一、三大业务矩阵:从“果链”打基础,到AI与汽车绘蓝图
立讯精密如今的业务格局,正在从依赖消费电子,逐步过渡到更多元、更高附加值的成长路径。
消费电子:“压舱石”与“新变量”苹果仍是营收的绝对主力(2024年占比超83%),而立讯也吃尽了苹果生态的红利:AirPods整机组装市占率超50%、Apple Watch组件约30%、iPhone组装核心角色不动摇。更关键的是,苹果AI(Apple Intelligence)硬件的即将落地,也可能为它带来新一轮出货潮。与此同时,公司也在通过收购闻泰ODM等动作,积极开拓安卓客户,力求摆脱对苹果的过度依赖。
汽车电子:“第二曲线”已经成型2024年,汽车电子业务营收达到137.58亿元,同比猛增近五成。靠的是什么?除了持续增长的线束产品(贡献约60%营收),还有那次关键收购——德国百年线束厂Leoni。借此,立讯不仅拿下了核心技术和国际客户(已打入特斯拉、大众、比亚迪等头部车企供应链),还一脚踏进了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充电枪等关键零部件市场,从“车里线”做到“车上脑”。
AI通信:“卖铲人”角色初露锋芒AI大潮下,数据中心成了兵家必争之地。2025年全球AI服务器产值预计将逼近2980亿美元,立讯精密看准了这一风口,卖起了“挖金子的铲子”:224G/448G高速铜缆、800G/1.6T OSFP光模块、电源、散热……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零部件,却是支撑AI大脑高速运转的“血管与神经”。其KOOLIO CPC技术更打破了传统PCB布线密度瓶颈,已与英伟达、谷歌等巨头深度合作。
二、财务透视:光环之下的甜蜜负担
成长稳健,利润弹性充足2020-2024年,公司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4.1%;Wind预测未来三年有望提升至15%-20%。2025年上半年净利预计增长20%-25%,显示出强劲的“内功”。
毛利率回暖,现金流却踩了“急刹车”精密制造本身毛利率就不高(2024年为10.41%),但好消息是,2025年Q1毛利率已有所回升至11.18%,说明公司在产品结构与成本控制上做对了事。但坏消息也来了:2025年Q1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出66.92亿元,存货周转率从7.84次骤降至1.65次——扩张速度快是一回事,运营效率也必须跟上节奏。
杠杆高企,风险亦随之而来截至2025年Q1,资产负债率高达62.91%,比行业平均线高出不少。这固然与Leoni等外延并购有关,也考验着公司的资金统筹与风险管控能力。所幸,公司已开始通过应收账款证券化、优化存货管理等方式纾解流动性压力,并借助中国+东南亚+北美+欧洲的全球化产能布局,来对冲地缘与贸易不确定性。
三、“三个五年”计划:制造业的未来想象力
立讯精密早早定下了“三个五年”的长线战略蓝图,从“零件→模组→整机”全产业链垂直整合,从“制造”走向“智造”。2025年Q1,其研发投入已达12.38亿元,正大力推进AI终端(手机、PC、可穿戴)、新能源汽车(800V高压线束、激光雷达连接器等)、绿色制造(碳披露项目CDP“A级”评级)等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落地。
这种“研发+并购”的双轮驱动,不只是为了眼前的订单,而是要争夺未来的话语权。
四、估值洼地?还是“慢变量”的重估机会?
截至2025年5月16日,立讯精密的滚动市盈率仅为16.89倍,远低于消费电子行业的平均34.84倍。对比来看,工业富联为18.97倍、歌尔股份为22.4倍——市场似乎还没来得及重新评估这头“大象”的舞姿。
机构却早已行动。2025年Q1,约998家机构持仓,总市值超1800亿元。有券商甚至给予25.78倍PE估值、目标价61.35元(对比当前股价上涨空间近87%)。这是否暗示,立讯的“二次成长曲线”正在悄然成形?
五、风险犹在,光环之下仍需谨慎前行
苹果依赖症难解:2024年苹果营收占比仍高达70.74%,一旦“果链”震动,影响立现。外部环境不确定:出口占比高达86.94%,虽有全球布局,但贸易摩擦与地缘政治依然不可小觑。技术周期与验证期:AI高速互联产品虽前景广阔,但从实验室走向订单还需时间。资产负债压力:杠杆率较高、存货周转率下滑,运营效率必须提速。结语:“制造航母”的下一程,要靠“智造引擎”驱动
立讯精密正在完成一场深刻的“基因重组”:从消费电子的代工厂蜕变为智能化、新能源时代的系统方案商。它不是在躲避苹果的“光”,而是在借光而行,寻找更多星辰。
AI、汽车电子这些长坡厚雪的赛道,或许才刚刚开始铺设。而低估值,可能正是给懂得耐心的投资者留下的“窗口期”。
立讯能否奔向“万亿市值”?它的方向很清晰,节奏正在调整,关键看它是否能在复杂环境中持续“提质增效”。但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这家公司,正在走一条比以往更宽、更深、更有想象力的路。
——这不只是一次制造业的转型,也是资本市场一次关于“成长性”的重估考题。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