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巷清辉照古今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4 05:56 1

摘要:穿过沈阳中街涌动的人潮,转入朝阳街鼓楼东巷,便与月窗胡同不期而遇。它静卧于沈阳方城一隅,犹如一页被时光浸染的诗稿,在喧嚣中独守一片宁静。这条长140米、宽9米的巷子,以其青砖景墙上那一道道月形窗洞,成就了连接古今的独特隐喻。

转自:沈阳晚报

□孙俊

穿过沈阳中街涌动的人潮,转入朝阳街鼓楼东巷,便与月窗胡同不期而遇。它静卧于沈阳方城一隅,犹如一页被时光浸染的诗稿,在喧嚣中独守一片宁静。这条长140米、宽9米的巷子,以其青砖景墙上那一道道月形窗洞,成就了连接古今的独特隐喻。

暮色四合时,余晖穿过镂空窗棂,在青石板路上洒下细碎光斑,恍若将千年的月光凝结于此。恍惚间,唐代诗人吴融“整髻花当槛,吹灯月在窗”的意境漫上心头——原来月映窗棂的诗意,从未在历史长河中褪色。

沈阳方城的胡同名各有渊源:有的镌刻着权贵印记,如郑亲王府胡同;有的记录着市井烟火,如铜行胡同。而“月窗”二字独具匠心,不慕荣华,不标功用,只轻轻截取了一个诗意流淌的瞬间。

这诗意源自清代居民的巧思,他们将家中窗棂修作圆形,远望如明月镶嵌于青砖黛瓦间。明人杨慎《艺林伐山》有载:“凡山洞岩穴,有窍通明,小者曰星牖,大者曰月窗。”那圆窗不仅是建筑意象,更是胡同的灵魂所在。

更动人的是那段关于胡同得名的浪漫传说。清初,怀远门外住着一户与皇室有亲的那姓黄带子家族。家中明贞格格厌弃纨绔子弟,立志要嫁善良勤劳的男子。一夜,她梦见飞入月宫,见到圆形的月亮门窗,正看得出神时,一名英俊健壮的青年走来。丫鬟催促她快抛绣球,情急之中她跌下楼去,从梦中惊醒。格格恳请父母依梦筑楼,疼爱女儿的那老爷果真请来能工巧匠,建起一座带圆窗的小楼。从此,明贞每日坐在圆窗前,手握绣球,静候梦中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圆窗里的身影如月宫仙子,成了胡同中最动人的风景。“月窗花院好风光,此时相望最情伤”——几个世纪过去,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从未改变。

漫步巷中,方城改造者的巧思隐于细节,在原有城市肌理上还原历史风貌。车行道中央辟出景观带,青砖景墙、假山凉亭、回廊曲径错落有致,既保留了街巷的通行功能,又营造出步移景异的中式园林意趣。

忽见一老者蹲在甬道边,正用草茎逗弄蟋蟀。这场景令人恍然想起有介绍说这里曾是鸟市及斗蟋蟀的场地。昔日清晨,各式鸟笼悬挂屋檐下,画眉、百灵、黄雀竞相啼鸣;鸟贩吆喝,爱鸟之人围坐交流,织就胡同特有的晨曲。而到了中秋前后,斗蟋蟀热闹登场,胡同里随处可见手捧陶罐的人群,蟋蟀鸣叫声此起彼伏。人们围聚观战,看两只蟋蟀在罐中相斗,时而激烈交锋,时而僵持对峙,引得阵阵喝彩。这小小的生灵竞技,曾是许多人秋日里最大的乐趣,也是市井生活的真实写照。

待夜色浸染,暖黄的灯光从圆窗中漫出,为整条胡同笼上一层梦幻的薄纱。此刻,月窗胡同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衣袂翩跹的年轻身影。着汉服的少女执团扇半遮面,立于月窗景墙前,摄影师不断调整角度,捕捉美景。这情景颇有《西厢记》“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的意境。许多人专程来此打卡拍照,与历史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不远处,还有身着旗袍的母女在拍照,母亲鬓边绢花在晚风中轻颤,宛若展开一幅老沈阳的民俗画卷。

闲逛胡同边各种小店,偶然翻到一本诗集,“三官台起六街中,箫鼓清歌落半空。正是早春残雪里,珠花红树报年丰”的诗句引人遐思。仿佛看见清代沈阳城元宵夜的盛景——“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或许当年的月窗胡同,也曾灯笼高挂,烛光与月光交相辉映,映照一片团圆喜庆。

驻足凝思,不禁联想到北京中轴线附近的北月牙胡同、南月牙胡同。它们弯曲如月牙的形态,与此地的圆形窗洞,虽然形状各异,却共同承载着中国人对月亮独有的情愫。这份情愫,在京剧中通过《文昭关》的“一轮明月照窗前”、《捉放曹》的“一轮明月照窗下”、《清官册》的“一轮明月照窗棂”等唱段得以体现。月亮的苍凉、旷远与寂寞,包容着万千心境,每每以“一轮明月”开篇,便能将人物心事细细铺陈。

历史上,月窗胡同曾是文人墨客聚会交流的场所,他们在这里吟诗作画,抒发情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气息。而今,这种文化气息以新的形式得以延续——通过汉服摄影、文创市集、民俗展示等活动,重新成为文化传承的活态空间。

离去时,月光正好。月窗胡同景墙上的月形窗洞早已不是简单的建筑装饰,而是沈阳城望向当代的眼眸,是历史与现实相望的窗口。

月窗如镜,照见古今。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